旅美音乐家徐扬:“终身小提琴家”如何炼成?
<DIV class=left_ph><IMG src="http://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10/01-04/U249P4T8D2051368F107DT20100104085738.jpg"></DIV><!--图片说明--><DIV class=left_p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图片说明--><!--图片搜索-->
<DIV style="FONT-SIZE: 14px; MARGIN: 0px auto; WIDTH: 98%" align=center><!--Yc94EUEtAn4YSUKCaSOM --></DIV><!--图片搜索-->
<DIV style="MARGIN: 15px 15px 0px 0px; TEXT-ALIGN: right"><A href="http://www.chinanews.com.cn/photo/index.shtml"><SPAN style="COLOR: #040498">【点击查看其它图片】</SPAN></A></DIV><!--正文-->
<DIV class=left_zw><!--放大缩小字体功能--><FONT id=fontzoom>
<P> 在无数羡慕的目光中,南京籍音乐家徐扬于2008年成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终身小提琴家。昨日,徐扬在回家乡“跨年”参加新年音乐会演出之余,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20天赢定“终身”的传奇经历。他旅美十年的特殊视角,也拉开了中国年轻音乐家在国外生活的冰山一角。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border=0>
<TBODY>
<TR>
<TD></TD></TR></TBODY></TABLE></P>
<P><STRONG> 20天赢定“终身”</STRONG></P>
<P> 徐扬自幼受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盛雪、王登云教授,后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师从著名小提琴家、小提琴教育家张世祥、俞丽拿教授。旅美十年来,徐扬获得了奥伯林音乐学院学士、茱莉亚音乐学院硕士及著名的南加大音乐学院艺术家证书。最初在美国求学时,徐扬也有一段适应期。“语言关还没过,一到周末或假期,家长们都开着私人飞机来接孩子回家。5000人的小镇上有3000人是学生,学生一走一下子就空了,那时候感觉很不适应”。</P>
<P> 提起那场过五关斩六将的特殊考试,他在言谈中还带着一丝兴奋。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不仅是歌剧界的一流艺术殿堂,有“歌剧之王”之称的普拉西多、多明戈、帕瓦罗蒂、卡雷拉斯等都曾在大都会歌剧院登台。由于其演职人员都是终身制,因此要想成为其交响乐团的小提琴家,只有在现任退休或者离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2008 年,当这个机会来临的时候,来自全世界的350名小提琴家参与了角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徐扬仅花了20天时间准备这场考试。“经过4天,5轮考试比完之后,经理来找我,说要跟我签约,当时感觉很意外,也很激动。”</P>
<P><STRONG> 美国人不歧视实力</STRONG></P>
<P> 成为美国大都会终身小提琴家之后,徐扬在纽约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跟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签约,不仅意味着15万美元的年薪,还有众多在世界级艺术殿堂演出的机会。徐扬告诉记者,度过一年试用期以后,之后将跟随乐团在日本展开巡演。“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很多世界顶级的演出,对于艺术家开阔眼界非常重要。”其高雅艺术普及度也令人惊叹,美国大都会歌剧院3亿美金的营运成本中有1亿元是来自于票房,2亿元源自企业的赞助,而美国政府的资助只占很少的份额。“在这样的氛围中,要问美国人对于国外艺术家的包容有多大,不如说这是一个凭实力吃饭的地方。不管你是何种肤色,只要你有才能,都会得到尊重。”谈及国内音乐人才在国外的发展,徐扬告诉记者,国内不少科班出身的音乐人才都有不错的功底,但是要进入专业团体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并不比国内宽松。“像郎朗那样的毕竟只是少数。”</P>
<P><STRONG> 普及经典重于学琴</STRONG></P>
<P> 日本小提琴家美岛丽是令徐扬难忘的一位老师。“她对艺术的执着打动了我,那么忙还坚持每天练琴3小时。相比较一些媒体视野中的音乐家,她应该算是一位真正的音乐家。”徐扬告诉记者,现在他要求自己,无论是面向琴童的演出,还是在国家大剧院演奏,都要认真对待,否则对音乐家来说意味着“作弊”。</P>
<P> 徐扬小时候走过一段痛苦的学琴挣扎期,每年回国作交流演出,对琴童教育这个老话题,他也有新思考,“我觉得兴趣还是第一位的,不妨尝试多种艺术,不要局限于让孩子过独木桥,我有好多朋友就是转行转成行家的”。徐扬表示,“跟国外相比,国内普及教育这一块做得还不够。”像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的指环》在大都会歌剧院连演4天,“他们把哲学意味很强的故事讲得那么生动,很多孩子们都喜欢看,”徐扬说,中国的孩子们很难看到类似的经典演出,很遗憾没有人在做这种普及的工作。“如果普及做到了这一步,我想琴童的问题就不再成为问题了。”</P>
<P> 本报记者 张楠</P></FONT></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