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0-5-17 08:26

地球被调成“振动模式”?地震专家徐德诗:提法不对

  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原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徐德诗作客“科学会客厅”,他告诉我们——
  当地震来临时——
  ●是先颠动后晃动,还是只颠动、或只晃动?这里大有文章
  ●是逃还是躲,关键看你在什么位置
  ●不要将“往桌子、床铺底下还是旁边躲”绝对化
  ●“应急包”里 哪6类物品是防灾必备
  关于“地震活跃期”——
  ●9个月的平均水平,和以往100年的平均水平,有没有可比性呢?
  汶川8.0级地震、海地7.3级地震、智利8.8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近年来地震频发,触动公众敏感神经。疑问和传言,在网络上和民众中四处散播:我们生存的地球,被调成了“震动模式”?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5月15日上午,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原中国国际救援队领队徐德诗,作客由浙江省《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浙江省科协、钱江晚报、浙江在线共同主办的“科学会客厅”。关于地震的种种疑问,且来听听专家的说法。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6/12107482_11n.jpg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6/12107482_21n.jpg
  【专题】相信科学 末日只是一种情绪
  争议“地震活跃期”
  不仅仅是普通百姓有这样的疑问,甚至不少地震局的工作人员,也提过这样的看法:全球地震活动出现明显增强的态势,有可能要进入地震活动活跃时代。
  持这种观点的人给出这样一个论据:从2009年7月到现在,9个月内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24次,平均每个月达到了2.8次,高于以往百年的1.6次的平均水平。
  “9个月的平均水平,和以往100年的平均水平,有没有可比性呢?”徐德诗态度明确:“地震活跃期”,提法不对。
  “如果说这段时间地震比较活跃,这个说法大家都能够接受。但加上‘期’,就要明确这个‘期’什么开始,持续多长时间,什么时候结束?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说清这一点。”
  那么,近年来的地震频度,是否真的“活跃”得超乎寻常呢?
  根据统计,从上个世纪到现在,全球每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次数在18次左右;2000年—2009年10年发生7级地震的平均次数是每年18.6次,到2009年为止都没突破这个数据。
  7级以上地震如此,8级以上地震如何?在2000年—2009年这十年当中,我国也是在2000年和2008年各发生了一次,也是平均8年多发生了一次,“所以从8级地震发生的情况来看,也还处于正常的状态。”
  既然这几年地震并非特别“活跃”,为何大家会产生这种假象?
  “一是近年来发生的大地震在人口稠密的地区较多,引起关注度高;二是通讯和媒体日益发达,公众忧患意识、防灾意识都不断增强。”徐德诗认为,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我们觉得,好像最近地震特别频繁。

徐卫 发表于 2010-5-17 08:27

  我离“震中”有多远?
  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不少身在四川的游客被震得“蹲在地上、抱成一团”;而远在杭州、上海的市民也纷纷从高楼上仓皇逃到楼下……
  地震时,人会有什么感觉?“颠动、晃动。”徐德诗说。
  是先颠动后晃动,还是只颠动、或只晃动?徐德诗说,这里大有文章。
  “如果人在震中,就会既颠动又晃动,所以人会站立不住,‘蹲在地上、抱成一团’;如果离震中有一段距离,就会先颠动,后晃动,离震中越近,两种感觉间隔较短;如果离震中很远,往往只能感觉到晃动,感觉不到颠动。”
  反其道而行之,凭借这个知识,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靠这种感觉,确定自己离震中的位置,从而做出相应的避震措施。
  汶川地震发生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上海,人们感觉到大楼晃动,纷纷逃下高楼,“这是相当不可取的。”徐德诗说。只感觉到晃动,说明离震中很远或虽近但地震不大。根本没必要逃下高楼。
  “即使遭遇较近的强震,感觉到又颠又晃,你也来不及跑下楼。”一般来说,几十层的高楼,上下最快的是电梯,而地震时,电梯是高楼里最危险的地方之一,切不可用。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6/12107482_31n.jpg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6/12107482_41n.jpg    是逃,还是躲?
  感觉到“只有晃动没有颠动”,说明在震中很远,不用太惊慌。那么离震中近了,又该如何处置?
  “是逃,还是躲?”这是所有人必须做出的“生死选择题”。在以往的地震中,不少人就是因为做错了这道题,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是逃还是躲,关键看你在什么位置。”徐德诗说。这样一来,做出判断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在门口,马上可以摆脱危险,逃是明智的;如果离门口很远,一下子没法跑掉,就应该马上就近找地方躲。
  躲,又该往哪里躲?“桌子、床铺底下。”很多人会做出这样的回答。事实上,在我们以往的宣传中,也都是这样推荐的。
  但这显然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国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栋楼房的房间里,将10个模拟人藏在桌子和床下面,另10个模拟人放在桌子和床的旁边,然后用炸药将楼房炸毁。结果,桌子和床下的模拟人全部被毁,而放在桌子和床旁边的模拟人却虽有伤痕,或被重物压着,却并未毁掉。
  “以前宣传躲在桌子和床下面,这个经验来自于1966年邢台地震,那时都是土砌的平房,桌子和床也许就能为你承受重量,但现在都是高楼大厦,显然不行。”徐德诗主张,避险逃生的方法,要与时俱进,。
  地震来的时候,高楼大厦里的我们,“应该躲在坚固的家具旁边,而且身体的高度要低于家具,家具可以帮我们承担部分重压,一旦灾难过去,逃生机会也大很多。”
  徐德诗又强调,不要将“往桌子、床铺底下还是旁边躲”绝对化,有效的避震方法取决于个人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做出的合理选择。

徐卫 发表于 2010-5-17 08:27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6/12107482_51n.jpg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6/12107482_61n.jpg    哪些东西防灾必备?
  选择坚固的家具旁边躲起来了,地震后房屋塌下来,将我们埋住了,又该如何自救逃生?
  徐德诗说,一旦被废墟掩埋,要做的有四件事:“一、想尽一切办法逃生,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逃出废墟;二、如果逃脱无望,就要创造生存条件,尽量到呼吸畅通的地方,寻找食物和水,让自己活下来等待救援;三、想尽办法发布求救信号,敲打墙壁、吹口哨都是好办法;四、不管是做上面哪件事,都要好好保存体力,做长期等待的打算。”
  与其在灾难来临以后措手不及,不如平时未雨绸缪。徐德诗介绍,在日本、美国,一种“防灾应急包”非常普遍,特别是日本,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这样的东西。
  “应急包”里一般都有些什么?徐德诗告诉大家,6类物品防灾必备:
  紧急避险工具,如湿纸巾、口罩、保温毯……等等;
  急救药包:止血、包扎用药品、酒精……等等;
  照明工具:应急灯、手电、蜡烛……等等;
  逃生工具:多功能工具、绳索、手套……等等;
  信息工具:口哨、收音机、个人信息卡、简易通信录……等等;
  此外,水、食品要备够72小时之用。
  “地震中大多数伤亡是由建筑物的坍塌以及次生灾害造成的,灾难发生时,你很可能在72小时之内得不到任何救助。未雨绸缪,“应急包”可以帮助你和家人在大地震时避险、逃生、求生。”徐德诗说。

徐玉杰 发表于 2010-5-17 08:38

投入大批的人力、资金,没有什么成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球被调成“振动模式”?地震专家徐德诗:提法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