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钢铁业"老路"走到头
本帖最后由 徐洛海 于 2010-5-21 16:31 编辑2010年05月21日 09:19:03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骆之明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钢铁业“老路”走到头 “瓶颈口”就是突破口——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访谈录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21/12126072_11n.jpg资料图片: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
新华网上海5月21日电(记者 李荣)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新近在接受访谈时,见到记者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你最想谈什么?铁矿石谈判。说到中国钢铁业,这的确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在徐乐江看来,铁矿石这个话题,就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钢铁业不同的侧面:没有钢铁业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宏观经济就难以获得稳定的“工业粮食”的有力支撑;钢铁业过猛的发展速度,又使这个行业连连遭遇“瓶颈口”;矿价谈判面临困局,落后产能淘汰艰难,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核心技术引进已是“此路不通”。
“中国钢铁业粗放发展的老路已经走到头,瓶颈口也就是突破口。在钢产量已占到全球总量一半以上的今天,中国钢铁业由大到强的调整和转型一定会有结果。”徐乐江坚定地说。
从“铁矿石困局”中倒逼出竞争力
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的改变,已是今年“点击率”最高的财经事件之一。徐乐江说,是全球三大矿山企业的垄断地位加上阶段性的供不应求,造成了这样一个局面。
上世纪后期,全球铁矿石供大于求,三大矿整合了优势矿山,获得相对垄断的市场地位。本世纪以来,中国年产钢从1亿吨快速升至去年的5.68亿吨;全球钢产量也从7亿吨升至13亿吨以上。矿山与钢厂作为上下游,发展节奏不一致,供需平衡暂时打破,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面临瓦解。
在这个“铁矿石困局”中,一方面当然有三大矿“只想今天不想明天”、谋取短期利益的因素,这将受到历史的检验,“是不长久的”;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钢铁业集中度低、不同钢厂需求不一致、贸易秩序不顺等问题。
此次矿石定价机制的改变,对宝钢等中国钢厂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今后国内不同所有制的钢厂都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是挑战也是机遇”,要把各自的竞争力真正地倒逼出来、体现出来。同样的铁水可生产出不同质量、不同附加值的产品。谁的炼钢能力强,谁就能出好产品,就能赢得市场的竞争力。
倒逼机制,会逼出中国钢铁业“向上游走”的资源保障体系。宝钢早在本世纪初矿业低迷时期,就与淡水河谷和力拓等矿商合资合作,锁定部分权益矿,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利益对冲。在目前矿价暴涨的情况下,一定会有新投资者进入矿业,一轮一轮“走出去”,形成新的铁矿供应能力,全球矿石贸易格局一定会“回到双赢的格局”。
从技术引进“碰壁”到自主集成创新
在中国钢铁业内,宝钢最早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一下子“拉齐”了与世界水平之间的差距。宝钢也最早遇到了核心技术引进的“屏蔽门”:尖端技术,人家再也不肯卖了。
徐乐江讲了一个故事:宝钢三期工程留下了唯一一个未完成的项目,就是取向硅钢项目。取向硅钢被称作现代钢铁业“皇冠上的明珠”,是钢铁制造中的“针线活”、顶级产品。宝钢从上世纪90年代起,找遍全世界所有相关的钢厂,想引进这一技术,但都吃了“闭门羮”:有的开价1亿美元,只提供1立方米的资料供消化;有的笑称“再卖就没看家本领了”,一再婉拒。中国钢铁业已不是“人家领着走的小弟弟”,而是强大的市场竞争对手,引进之路不通,只能走自主创新之路。 宝钢“十年磨一剑”,完全依靠自己的研发能力,从实验室起头,逐步形成工艺方案和技术路线,直接向高牌号产品冲击,在反复试验、改进的过程中,形成自主集成创新的技术研发机制,由小样到中试,最后放大到大生产线上,终于在2008年生产出第一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合格取向硅钢,“圆了宝钢一个顶级产品的梦想”。徐乐江说,取向硅钢的意义还不仅仅在其本身。这个顶级钢种,在生产中对过程控制的要求十分严格,在工艺窗口期的捕捉上,时间短、精度高,稍纵即逝。取向硅钢能生产了,其他产品生产中的“短板”就有希望一一补上。宝钢在引进之路的“尽头”,成功开通了自主研发之路,如今在超高强钢的研制上,也进入了全球“第一方阵”,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有领先产品。
宝钢的探索带来了启示:中国钢铁业如何由大变强,在产品结构上最直观的答案就是,领先产品和独有产品的比例不断提高,强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真正的市场“话语权”。
精品+规模:宝钢之路也是中国钢铁业之路
宝钢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提出了“二次创业”的目标;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更坚定了“二次创业”的决心。徐乐江说,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趋于激烈,新铺摊子、新建项目的余地已很小了,以前的发展方式已经到头了。二次创业,就要精品加上规模,也就是集约度加上集中度,站上技术和行业组织化程度这两大“高地”。这是宝钢之路,也是中国钢铁业之路。
徐乐江认为,中国钢铁业发展到现阶段,兼并重组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规律。宝钢在上世纪末与上钢和梅钢的联合重组,是国内钢铁业整合的“先声”和先导,现在回想起来,有一些准备不足之处,但经验教训同时就是一笔财富。由此,宝钢在与八钢和宁钢的重组中,显得更有底气,更有办法,也更有实效了。宁钢在重组后,提出“立足低成本、在同类产品中做到最好”的市场定位,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宝钢目前在跨地区重组中已形成“两角一边”的格局:在长三角整合了上钢、梅钢和宁钢;在珠三角整合了广钢和韶钢;在西北边疆整合了新疆八钢。
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布局调整,将使中国钢铁业站在新的起点上,走出“高碳企业的低碳路线”。宝钢已在国内钢厂中率先提出了“环境经营”的新理念,从社会和行业整体环境效应的角度,推进“环境链”的协同,通过各种节能手段降低能耗、改善成本,系列化地开发节能环保型产品,努力提升材料的功效。钢铁企业,今后的定位必将是绿色环保的功能型材料的供应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