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森:希望女儿这一 代不必再纠结“是去是留”
http://res.img.ifeng.com/attachments/2010/09/30/rd_or_cc4571afe12fd3cbe0c832c15604e1c6.jpg 徐立森(右一)和女儿(右二)在家中合影 本版图片 早报见习记者 苗奥http://res.img.ifeng.com/attachments/2010/09/30/rd_or_29aa571b94389ca899f93c15457f0ca2.jpghttp://res.img.ifeng.com/attachments/2010/09/30/rd_or_bd29cdd1580f63c897f3d88a02cea010.jpghttp://res.img.ifeng.com/attachments/2010/09/30/rd_or_cbcd29970fc0c41aa2445a53b975e33c.jpg 徐立森喜欢骑女士摩托上下班“中国年轮”见证者
徐立森
1970年代生
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人
泗水县人民医院
中药房药剂师
早报世博记者 李伟 发自山东济宁
泗水县总人口60余万,该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16.7万人,是山东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和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徐立森而言,她羡慕外面世界的繁华,却不愿意女儿离开快速发展中的故乡。
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又让她相信,女儿成年时将不会陷入这样的两难抉择——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将为每个公民提供更为多元丰富的选择,让人们去寻找心目中的美好生活。
离不开家乡的人
2010年9月4日,上海世博园当日接待游客36.9万人次,其中就有来自山东省济宁的徐立森。
徐立森今年30余岁,头发齐肩,扎一手掌长的小辫,身材娇小,特别爱笑,笑起来声音特别洪亮。
此次跟团旅游,徐立森所在单位还安排宁波、杭州等地游玩,每个地方的天气都让她有些吃不消。“忒热了,走两步汗就哗哗淌。”徐立森还是喜欢故乡的气候,济宁9月天气宜人,太阳落山后风飕飕刮起,甚至还有几分凉。
这样的比较贯穿了徐立森的整个上海行。
“上海世博园里很有秩序,人是多,但是人人都排队。”对于世博会,徐立森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井然有序。从入园到进中国馆,一路上徐立森都安静地走在队伍中,没一个人插队加塞。
实际上,徐立森的故乡济宁也是个交通有序的城市,每个十字路口处,汽车、机动车和行人都等待着红绿灯变化,济宁人颇有耐性,路口的红绿灯经常需要等上99秒才变化。
“上海高楼太多了,大城市,到哪里都是高楼大厦。”徐立森说。
她的家乡高楼不多,但潜力无限。城市各处,都是在建的房地产项目,据济宁市统计局公布的材料,截至2010年8月,济宁市房地产开发投资89.2亿元,同比增长75.3%。
“上海消费也高,从市中心到机场,坐大巴也不便宜,不过有地铁是真方便。”徐立森说。
距离济宁市中心近50公里的机场每天只有不到10次航班,连接机场和市区的大巴全部免费,但班次不多。
“上海环境好,蓝天白云,城市也非常干净……但俺吃不惯上海菜,太精致了。”徐立森说。
山东人做菜实在,在济宁,10块钱能买脸盆大小的青椒土豆丝和玉米汤,菜肴做得不细致,但咸盐糖醋最能下饭。
……
无论走到哪里,徐立森总是要提起自己的家乡,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个离不开家乡的人——从出生到求学、工作到结婚,徐立森都守在故乡。
13年间成就“人生大事”
徐立森是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人,该县位于齐鲁中南,距离上海近700公里,因泗河源头而得名。境内山青水秀,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素有海岱明珠之称。
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艰难,徐立森为弟弟和妹妹考虑,放弃报考高中,而是读了中专卫校。毕业后,徐立森早早走上工作岗位,学西医的她在泗水县人民医院中药房做药剂师,一干就是13年。
13年前,徐立森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从住的单位宿舍出发,沿着县城仅有的几条街道,一路走到北面的人民医院。中药房在医院一楼,她每天看单配药,从4米长、2米高的中药柜里抓丹参、车前草、天麻、三七,撒在塑料薄片上,然后统一装进纸袋里。下班后,徐立森再沿着旧路回去,给父母帮忙做家务。
13年后,徐立森还是沿着当初的街道和人生轨迹,但变化也显而易见。县城的道路平整开阔起来,她最满意的是有了路灯,夜里加班也不担心天黑;上班不再靠走,她喜欢骑着那辆女士摩托,偶尔也会开家里的汽车上下班;从当初的中专毕业生,徐立森一路考试评职称,成了药剂师,今年还顺利通过成人高考……
最大的变化,用徐立森的话说,人生最大的事就那几件,结婚、生孩子——13年里,徐立森通过同事介绍,嫁给了在政府部门上班的另一半。如今女儿刚过6岁,活泼好动,一双大眼珠最俏皮可爱。
徐立森的家位于县城西南面,是一个中型居民社区,与县城中心陈旧的建筑和嘈杂的环境不同,小区绿化美观,安静舒适。和中国许多中小城市一样,泗水在城市化进程中分化出新旧两个区域,原本的市中心集中了政府、医院和车站,而西南面的区域则到处是小区和住宅在建工地。
来自工商银行泗水支行的统计,近两年来泗水县房地产开发量急剧增加,开发面积160余万平方米,而且销售形势喜人。另据泗水县政府公文,2009年泗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1.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8.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8平方米。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连接泗水县与济宁市区的国道上,随处可见当地农民将剥下的玉米粒沿路摊开晾晒,占去国道一半的面积。当行人过客以为泗水发展水平还较一般时,国道泗水县入口处近15层高的在建大型居民社区却提醒着人们,泗水的城市化进程快速且有效。
徐立森的家庭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受益者,一家三口住着130多平方米的住宅,人均居住面积近43平方米。而她的父母、公婆也各有自己的住所,面积都上百平方米,宽敞明亮。
每次说到自家的房子和小区,徐立森总是很满足。“俺们现在日子真的很好,你看以前怎么敢想住这样的房子,买车。俺们一栋楼五家人全都有自己的汽车,俺家里老人都说过上好日子。”她笑着说。
担忧女儿该走还是留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是诗仙李白赠与诗圣杜甫的名诗,两人于公元745年相遇,同游齐鲁,临别时有感而作。诗文里流露着友人各奔东西,愈来愈远的不舍和思念。
徐立森对这首诗也很有共鸣,她的许多朋友乡亲都在远离泗水。泗水西邻孔子故里曲阜,南峙孟子家乡邹城,与周围地区借旅游引资招商不同,泗水缺乏足够的旅游话题。
“泗水应该还是以农业为主,这里地瓜很有名。”徐立森说。不过她的判断并不准确,根据泗水政府的统计,2009年泗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4.3:44.6:31.1,工业才是泗水经济的最大支柱。
但这个支柱并不牢固,当地政府公文称,“泗水县经济总量不足,工业基础薄弱,规模以上企业少”。
在此背景下,大量的青壮劳动力选择离开泗水。泗水县总人口60万人,该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16.7万人,是山东省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和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
“在外面才能赚到钱,小孩读完书以后都出去打工,然后给家里寄钱。”泗水人何红梅在新华书店上班,她的许多朋友在曲阜、济宁市区打工,每个月能比她多挣近2000元钱。这种外输模式成为了许多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早在2006年,泗水外出劳务为当地带回了近6亿元的总收益,劳务输出收入占到当地人均纯收入的40%。
徐立森的一个同窗好友目前在上海工作,并准备在上海结婚安居。谈起上海的同窗,徐立森眼神温柔、语调低沉地说:“当初俺们是初中同学,关系特别好,这么多年,也一直联系。”
她羡慕同窗在上海的生活,坦言从泗水走到上海既艰难又骄傲,“她在大城市生活一定很丰富,多姿多彩,感觉和俺们也不一样了。”徐立森说。
但守着家乡的她总有自己的原因。“俺每次一想起家里的老人,就觉得不应该出去。俺朋友父母都还在泗水,年纪也越来越大,子女不在身边,我看着也孤独。”
徐立森一家三代同堂,每次过节,一家人都很齐整。但在家外,这样的齐整少得可怜,每次同学聚会,总是找不齐人,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着那些远在他乡者的情况和生活。
“既羡慕又担忧。”徐立森感慨,羡慕的是大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担忧的是大城市生活中的无形压力。
这份担忧一半是为那些远在他乡的朋友乡亲,一半则是为了她6岁大的女儿。徐立森担忧,将来女儿如何在“走出去”和“留下来”间作出抉择?
“做父母的,当然希望俺女儿能够考上大学,将来去北京、上海和广州读书、工作,希望她活得更精彩、更快乐。”徐立森说,“但有时俺又想,一两百万一套房子,这大城市日子实在压力很大,又心疼不想让她出去。”
女儿显然还无法体会母亲的担忧,她吵嚷着说将来要考大学,要去北京上大学。
“去北京上什么大学?”记者问。
“我不知道,有什么大学就上什么大学。”小女孩斜着脑袋,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
13年前,为了自己弟弟妹妹享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徐立森选择了“留下来”;13年后,徐立森的女儿又将如何选择呢?
归燕创业 家乡会更好
泗水县工业开发区距离县城数十公里,泗水人王利民创办的宏大伟业印务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1998年,40余岁的王利民因企业改制下岗。之后,这个鼻翼开阔、眉毛浓厚的山东汉子选择南下广州,在一家印刷企业打工,其工友大都是和他子女年纪相仿的青年。
外出打工两三年,王利民又回到了泗水,贷款60余万元,创办了自己的印刷公司。经过10余年的摸爬滚打,如今王利民的企业资产高达4600万元,公司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
王利民的故事并非个例,在县政府提供的材料里,柘沟镇魏庄村农民王玉才2000年3月赴日本石卷市从事海产品加工,回国后与朋友共同投资兴建玻璃纤维厂,年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安置50余人就业;苗馆镇石埠庄相瑞勇2002年打工归来,筹资50万元建成益农薯片加工厂,如今已培训技术人员400余人,设立加工网点30多个。
近年,泗水县先后有7600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投资1.05亿元,创办企业及开设店铺2700多家,年实现利税2000余万元。这些被称作“归燕”的输出劳务,纷纷回到故乡,走出了一条“输出-成长-创业”的致富之路。
“这样也挺好的,出去的都回来,俺们这里才能越来越热闹。”徐立森回忆,这几年返乡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外出学习工作的人,都纷纷回乡报考公务员。此外,越来越多返乡的泗水人都想到医院上班,迫使徐立森继续钻研业务、考试、评级。
从当初的劳务输出大县,到如今候鸟变归燕,泗水县代表的是中国中小城市迅猛发展的图景。
数据显示,2009年,泗水县实现生产总值88.4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009年泗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13元,比上年增长3.7%,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了4791元。
“收入肯定是比较多了,但说实话,就盼着能继续挣钱。”泗水县三轮摩的司机罗江笑着说,皮肤黝黑的他曾是一个农民,两年前他把地承包出去,跑到县城做摩的生意,供女儿读大学用。
像泗水这样的中国县城确实潜力无限,据新华社报道,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截至2009年县域经济已占全国经济的56.31%,相应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4。
对于生于泗水长于泗水的徐立森而言,她羡慕外面世界的繁华,却不愿意女儿离开快速发展中的故乡。
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又让她相信,女儿成年时将不会陷入艰难的抉择——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将为每个公民提供更为多元丰富的选择,让人们去寻找心目中的美好生活。
“她(女儿)肯定比俺们生活得更好。”徐立森笑着说,表情自信而肯定。 {:6_167:}累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