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守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基础作用,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加快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政府举办教育的责任,尽快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各个部门配合、各类学校互动、社会成员协同、人民群众参与的格局。
“十一五”以来,湖南大力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各类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52.7%,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92%、99.9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5%。高等教育布局日趋合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2个、国家精品课程199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成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4个国家创新团队。高校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十一五”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3.6%和69.7%;截至2009年,共转让技术创新成果1319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41项,自办企业转化科研成果683项,新增产值1134亿元。教育与产业融合加快,先后组建18家职教集团,与企业联合开展生产技术攻关项目741项。
二、有力提高了人力资源水平。坚持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全省教育人口比重逐步扩大,截至2010年,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3万所,教职工77.79万人,在校学生1147.1万人,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17.8%,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5年共向社会输送研究生5.3万人,普通本、专科毕业生117.6万人,中职毕业生134.7万人,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1140多万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42万多人次,有效缓解了我省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初具成效,已有3所“985工程”高校、4所“211工程”高校,9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学院、81所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三、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3年投入44.8亿元,建成合格学校3693所;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每年免除690万名左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基本解决“有学上”的问题。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实行中职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近3年共投入财政资金27亿元,资助家庭贫困学生近430万人次。加快发展特殊教育,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办法,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残疾智障儿童等弱势群体就学问题得到缓解。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维护了高考公平公正。
四、有力夯实了教育发展基础。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各类民办教育机构达7905所,在校生188.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教育强省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强,全省教育总经费投入由2005年的262.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566.1亿元,增长86.5%;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年初预算年均递增20%;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2009年达到3.58%。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为农村小学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11073人,为62个贫困县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6064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加强,高校教师中有两院院士3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人,入选数均居全国前列。
我省建设教育强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模式还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办学差距明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三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还需进一步强化。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的约束,目前我省各级教育投入仍感不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四是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基础作用,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加快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省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共同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一、大力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一是确保“三个优先”落实到位,要把“三个优先”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形成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投入机制。二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四是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二、促进教育公平。确保教育公平,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抓确保每个孩子受教育,确保每个孩子不管生在哪里、居到何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二抓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目前,在政府一时提供不了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至少应该“确保底线”,即人力、物力、财力要向薄弱学校、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力争到2020年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基本实现省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抓普惠制度建设和落实。主要是加强弱势儿童少年教育工作,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贫困生等。
三、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从当前我省教育实际来看,义务教育工作重心已转到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上,高等教育已逐步转移到合理定位、分层次办学和提高质量上,统筹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上。
四、深化教育改革和开放。要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一要坚持先行先试。去年,我省与教育部决定共建长株潭城市群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并与北京大学建立省校友好合作关系。要认真履行这些合作协议,在教育管理体制、招生就业、课程改革、高校设置等方面建立“试验区”,积极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二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三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五、进一步落实责任。一要坚持齐抓共管。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落实政府举办教育的责任,尽快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各个部门配合、各类学校互动、社会成员协同、人民群众参与的格局。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认真抓好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了解真实情况,研究解决办法。教育、财政、发改、编制、人社等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学校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尤其是要着力净化高校环境,把高校建设成为引领创新创造、弘扬核心价值的神圣学术殿堂。二要启动重大项目建设。三要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31日第1版 {:6_167:}切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6_134:}就现在教师‘向钱看’的素质,很难让人民满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