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洛海 发表于 2011-1-4 17:35

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徐肖冰人生实录




2011年01月04日 10:26:49  来源: 中国网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1-01/04/12943180_11n.jpg
  本文摘自《我们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人生实录》 作者:余玮、吴志菲 中共党史出版社 定价:29.80元  
    徐肖冰:透过硝烟的红色镜头  
    倘若不是生于战乱纷飞的年代,徐肖冰的一生可能厮守在浙江桐乡那个虽已没落却也不失温馨的家庭,挑起长子对家庭的责任;亦或在上海滩做个有名的摄影师,执着于拍摄民众喜闻乐见的电影故事。可是,从旧中国黑暗的背景下走出来,走向红色之都——延安,徐肖冰的命运从此与“红色摄影”相联。由此,他成为当时延安极少甚至可能是惟一的从事专职摄影工作的摄影师。他的作品映现了中国革命的风风雨雨,写实了中华儿女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也展现了炎黄子孙建设新中国的火热情景,展示了开国领袖的举手投足和动人风采,不失为中国革命史上难得的影像资料。  坐在徐肖冰家的沙发上,听他回忆自己影像生涯中的故事,欣赏那些收藏动人瞬间的珍贵照片,简直就像置身于时空隧道,思绪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摇曳,对摄影大师的敬慕也从心底油然而生。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无声地追忆着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向我们展示出一个虽显陌生却并不久远的过去。
  (一)用生命换来的珍贵胶片
  翻开新中国的历史,就能发现一段真实记录新中国成长的黑白纪实片片段。在纪实片中,再现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今日成立了!”这一气势宏伟、激动人心的场面。
  当时,夫人侯波在天安门城楼上按下了快门,徐肖冰却扛着我党购买的第一批摄影机,记录下了这一段光辉的时刻。他俩双双成为永久历史的见证人。
  在浙江省桐乡县“侯波徐肖冰摄影艺术纪念馆”里,就珍藏有当年记录这一瞬间的摄影机——这台型号为KC505,编号为N2529的德国产摄影机重10多公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徐肖冰、侯波被组织安排到东北,并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徐肖冰任技术厂长,侯波任摄影科长。从此,开始了他们的艰苦创业。这台摄影机,就是在徐肖冰积极倡导下,从德国购进近10台摄影机的其中一台。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徐肖冰和侯波同时接到上天安门城楼拍摄的通知:徐肖冰负责电影拍摄,侯波负责照片拍摄。为了预防万一,作为拍摄队长的徐肖冰与电影厂里的其他同志,作了充分的拍摄准备,多次去天安门踩点找拍摄角度,并事先准备了多台摄影机,架好机器,多角度地拍下这一瞬间的历史。
  摄影机比起没有广角的照相机方便得多,不仅可以将镜头推到所有领导人的近景、特写,还能俯拍城楼下群众欢庆的热烈场面。徐肖冰对开国大典的拍摄有着清晰的记忆:“开国大典那天我和侯波都在城楼上,她还是惟一的女摄影师。我在城楼上主要是拍下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活动的镜头。那天虽然有许多中外记者,但可以上天安门城楼的并不多。我带着我的摄影机在城楼上拍,可以将镜头推到所有领导人的近景、中景,连特写也拍得到,同时还可以俯拍城楼下群众的欢庆场面。当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整个北京城沸腾了。我握摄影机的手都有点哆嗦,但拍摄效果还是很好的。当时我很自豪,因为我能有幸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这是我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的莫大荣幸。”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趁机入侵朝鲜,并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还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东北边境。10月5日,毛泽东作出派彭德怀带兵入朝的决策。
  10月20日,北京电影制片厂(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新闻摄影师们,在西四牌楼电影院听朝鲜形势报告。一散会,徐肖冰等首批抗美援朝摄影队的人员就接到了厂领导的秘密通知,要他们立即回厂领黑口袋(暗房)、摄影机和片包,做好开赴朝鲜前线的一切准备。
  10月25日,徐肖冰为领队,摄影师刘德源、石益民、牟森、摄影助理苏中义、赵化、孙树相、李刚等13名同志,悄然离开北京,到达沈阳后,按当时进朝要求换上朝鲜人民军的军装。11月3日晚上,他们从集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满浦,踏上寻找主力部队的征程。
  入朝后,这些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随军摄影师们,顿感这场战争的残酷和形势的严峻。美丽的朝鲜江山被战火烧成焦土,到处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千架敌机24小时不间断地轮番扫射轰炸。在向前开拔的路上,迎面匆匆而过的都是从前面退下来的朝鲜人民军和群众,有人就问他们,你们有飞机吗?一听说没有,他们很失望,表示中国人民志愿军很难挡住敌人的攻势……
  在朝鲜战场上,徐肖冰顾不上彭德怀司令员一再叮嘱注意安全,依然往最前线跑,往最能拍摄激烈战斗的危险处跑。“我们就扛着那台KC505型德国产摄影机,跟在志愿军战士身后,把他们战斗的场面全都拍下来,甚至他们怎样为国献身的,在我们的胶片上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很多镜头,看了以后振奋人心。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很大反响,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徐肖冰与同事的名字不应该被历史的烟尘淹没的,他们是一批用鲜血和生命记录朝鲜战争的人。
  在朝鲜战场上,徐肖冰和同事冒着枪林弹雨,拍摄完成了纪录片《抗美援朝》第一部与第二部、《英雄赞》、《最可爱的人回来了》等。很快,一批反映朝鲜战场的影像素材被传回国内。
  当年,《抗美援朝》第一部在全国44个城市及部队、工厂、农村同时上映,徐肖冰等战地摄影师还在放映时向群众报告前线情况,受到极大欢迎。此片成为当时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活教材。《人民日报》在短评中称它“在人民电影的历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这部影片在1952年捷克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平斗争奖。其中,徐肖冰、刘德源获得朝鲜政府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抗美援朝》第一部还获得了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经过5次战役,我先后歼敌23万人。敌人被迫坐下来谈判。但敌人又毫无诚意,打打谈谈,不知耍了多少花招阴谋。在那些日子里,徐肖冰等摄影师几乎天天都能在板门店谈判中拍到具有说服力的事实。期间,徐肖冰担任板门店中方新闻团副团长,后荣获朝鲜政府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
  值得一提的是,北影在抗美援朝期间先后有50多人奔赴前线,其中摄影师杨序忠牺牲于炮火之中。
  政局动荡年代,新影不乏戏剧性的故事。1958年,有关“文件”指示新影厂,把《抗美援朝》第一、二部中所有关于彭德怀司令员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的历史镜头全部剪掉。当时的影片资料室把这些素材当作“保密片”保护下来,到1980年代又把影片恢复了原样。
  在1949年下半年,北平电影制片厂与苏联一摄制组首次联合拍摄《解放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胜利》两部大型纪录片。
  为拍好片子,中国方面专门组建了摄制班子,苏联来了一个国际上著名的导演格拉西莫夫任《解放了的中国》的导演,徐肖冰任摄影组总领队,著名作家周立波为文学顾问。从开国大典到内蒙古大草原,通过不同的角度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用他们引以自豪的方式,欢庆祖国胜利的场面。
  《解放了的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胜利》两部纪录片是新中国第一次拍摄彩色纪录片,技术要求非常高,但当时中国还没有能力搞后期制作,徐肖冰远赴苏联,与苏联友人一起完成了后期制作。彩色纪录片的创作历时近两年,在国内第一次放映时就引起了轰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
  1951年,这两部片子选送到苏联,获得了斯大林文艺奖一等奖。1951年3月14日,苏联文化艺术部长会议第981号决议,授予徐肖冰一级斯大林奖金。参加摄制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一笔奖金,徐肖冰也得到3000多卢布。这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响了,徐肖冰只拿回了奖状与证书,把这笔奖金捐给了抗美援朝部队

徐洛海 发表于 2011-1-4 17:36

(二)抓拍、偷拍开国伟人

  说到这里,徐老找出那幅名为《毛主席在抗大讲“论持久战”》的著名图片,摆在记者面前。身穿军装,戴着军帽,双手插腰,气宇轩昂——画面上,主席的侧面与听众的正面叠在一起,他的形象几乎占满整幅画面。这张照片第一次与观众见面是在1968年,摄影界认为这幅作品拍摄领袖人物敢于从侧面取景,而且把听众的反衬也带上了,瞬间抓得好,表现的动作也很生动,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珍品。这张照片也作为我党我军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而被一发再发,为各大媒体普遍采用。

  中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挥手之间》,写的是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延安群众机场送别主席,文中配了一幅主席站在飞机舱口挥动帽子向送别的人群告别的图片。图片中的主席目光坚定,面带微笑,挥动帽子的手高举着,似乎高举起革命必胜的信念。这幅图片让现今没见过主席,没经历过革命的年轻人,也好像认识了一代伟人毛泽东,领悟了革命胜利之艰难。这幅经典图片的著作权人,就是这历史场面的见证人徐肖冰。

  徐老对这张老照片的回忆,把我们引到了1945年8月27日延安的机场。“那天,我早早来到机场,选择好拍摄角度。主席是坐着美军观察所提供的吉普车到机场的。他穿着灰色中山装,头上戴着周恩来同志送他的一顶盔式帽;这种帽子当时并不多见,戴上去便显得主席更加高大伟岸。一边登飞机,他一边挥动帽子向群众告别。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一去吉凶未卜,都替主席担心。可主席神态安祥,就像是走个亲戚串个门,去做一件很一般的事,马上就能回来,一点都没有紧张。就在他走到舱口,回过身向群众挥手致意的瞬间,我意识到什么,当即抓拍下来。”徐肖冰怎么也没想到,这张照片后来竟多次转发或展览。也因为这张图片,徐肖冰和以后创作出《挥手之间》这篇文章、解放后曾任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的方纪成了要好的朋友。

  1949年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中共代表团提交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在北京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横渡长江天险的百万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猛追穷寇。北平香山的4月,草绿了,树绿了,漫山遍野山花怒放,双清别墅春意盎然。接到陈毅进驻南京“总统府”的电话,一宵未睡的毛泽东兴奋得仍无睡意,在院子里踱着步,嘴里喃喃地吟哦着即兴创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时,秘书兴冲冲地走来,递给他一张号外,说——主席,南京解放捷报出来了。“主席接过报纸,坐到椅子上,从头到尾认真阅读起来,报纸上‘南京解放’的大字标题赫然显目。我正好在场,为了不惊动主席,悄声连续地拍了三四张主席审视、阅读‘南京解放’的报道,留下了这历史的瞬间。”这个非常难得的镜头一下子让这位摄影师撞上了,情急之中,他举起相机,对准主席,快速取景、调焦,按下快门……这张照片就是这样诞生的。照片上,主席神情非常认真,手中的报纸报头赫然可见“号外”等几个大字。“‘咔嚓’的快门声,还是惊动了主席,他抬起头来,朝大家微笑。”

  之后,主席又兴致浓厚地接着吟那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诗。此情此景,一直记在徐肖冰心中:“我在香山为主席拍了好些照片,其中自己感到最有意义的是他仔细阅读‘南京解放’号外这个历史镜头。”当记者提及曾经有议论说这张《毛主席阅读南京解放“号外”》图片是拍摄者“导演”出来的,徐老听后仰头哈哈大笑,有些自得,更多的是开心。“说这张照片是我导演的,怎么可能呢?当时我们拍领导们活动的照片,都是瞅准机会抢拍、抓拍,甚至得偷拍,领导人日常工作都安排满满的,哪有时间专门让我们拍来拍去?”

  徐肖冰谈起在延安的拍摄活动,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当属第一次给毛泽东主席拍照。“那是1938年的冬天,主席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四大队讲演《论持久战》。他讲得非常吸引人,会场不断爆发出笑声和掌声。那天的会场人挤得水泄不通,我举着相机,想从正面给主席照几张照片,可是镜头里满是攒动的人头,就是看不见主席。没办法,我只好绕到旁边,拍主席的侧面,选择的角度刚好可以带上一些听众。”

徐玉杰 发表于 2011-1-4 19:37

{:6_167:}徐肖冰人生实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徐肖冰人生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