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1-1-10 08:31

徐云鹏:“高危官位”是监督乏力的衍生物

  河南省交通厅原厅长董永安涉嫌违纪,日前已被纪检部门调查处理。就此,河南省一名法律界人士指出:“河南在交通设施上的巨额投资,吸引了不少商人的眼球。为承揽工程任务,不少人托关系找门路。在利益诱惑面前,如果没有一套严格的监管体系,主要负责人廉洁从政的意识一放松,就有可能出现腐败问题。可以说,交通厅厅长是个‘高危位子’。” (据2011年1月9日《华西都市报》)
  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布消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敬礼因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2010年,康日新、黄瑶、宋勇、李堂堂、许宗衡、张春江、宇仁录等省部级高官纷纷被查办。看到这些高级领导干部倒在金钱美色面前,不免让人非常惋惜。毕竟,党组织培养一名高级干部很不容易。
  那么,一些高喊廉洁从政、大抓廉政建设的领导干部,为什么又都因为从政不廉纷纷落马了呢?痛定思痛,其实领导干部所处的“位子”并不重要,其手中权力是否受到有效监督制约最为关键,这是根本所在。位高权重可以生恶,但恶在于人而不在权上。我们为一些领导干部在金钱美色面前倒下去感到惋惜,更应为权力运行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而扼腕痛心,制度机制的缺失最可怕。
  有人曾问在联合国任职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杨天全老人,联合国各类机构庞杂,经费开支浩繁,官员有无贪污现象?杨天全说:“我在联合国任职三十多年,从未耳闻。这并非说联合国是一个君子国,而是制度使然。联合国的官员不都是圣人,面对巨额钞票,要说一点欲望没有,那恐怕不是实情,但是要想拿,都无从下手。”联合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国际性组织,对官员搞不搞思想教育,怎样搞思想教育,我们无从知道,但从杨天全老人介绍的情况来看,它主要靠严格的制度机制来约束官员,而且非常有效。诟病
  如今,有些领导干部权力运行不受监督制约已日益成为社会的诟病。在党委内部监督上,主要表现为对主官监督乏力、对分管权力监督乏力、党委成员之间相互监督乏力,甚至是党委成员集体“闯红灯”、一窝烂;在上级对下级监督上,主要表现在重大问题不把关、发现问题不较真、督促检查不经常,甚至是官官相护,报喜藏忧,护短遮丑,掩盖矛盾,直到问题弄大;在职能部门监督上,主要是对本级党委不敢监督、对涉及领导干部的问题不敢监督、对涉及本单位、本部门利益和荣誉的问题不敢监督。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常常是上级职能部门一查就有,转下去以后一查就没了;在群众监督上,主要是渠道不畅,具体表现为群众性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监督的内容不公开、群众监督的手段比较落后、群众反映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反映问题的人利益没保障,怕给“穿小鞋”,群众不敢监督。
  分析以上监督不起来,或者说监督质量不高问题的主要原因,无外乎这四点:一是好人主义、私心杂念作怪。心中有杂念,监督就很难。个人患得患失,蛀虫司机繁衍;二是机制本身存在缺陷。有的制度有死角,不周密。有的制度过于笼统,不便操作。有的制度弹性较大,不好落实。还有的制度明显滞后;三是执行规定不够严肃。讲话很严厉,批示很严肃,口头很严格,但落实起来很走样的领导干部,未必只是河南省交通厅的四任落马厅长;四是责任追究的制度没有很好落实。比如,干部用错了,推荐的领导没有任何责任;重大问题决策失误了,拍板的领导毫发无损,往往都是用集体负责代替对个人责任追究,反映了责任追究制度在落实上还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才能遏制权力撒野,防止权力滥用,避免腐败问题发生。所谓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就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能保证监督落实到实处的完备封闭的监督制约体系,即必须做到规范监督客体与规范监督主体的制度有机结合,监督的实体性、程序性和保障性制度有机结合,监督制度的科学性、简便性和有效性有机地结合,从而实现环环相扣,相互制约;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既有过程,又有结果,而不能出现断茬和脱节。不封闭的机制,就没有效力。不封闭的机制,就会形同虚设。(星辰在线网友 徐云鹏)

徐晓夫 发表于 2011-1-10 09:18

{:6_134:}如这个问题不尽快解决,在基本建设大上的今天,明天就会又有一批‘高官’落马倒下。

徐玉杰 发表于 2011-1-10 11:08

{:6_167:}一根线

徐隆彬 发表于 2011-1-10 11:25

制度和体制问题。所以说现在到了改革的攻坚阶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云鹏:“高危官位”是监督乏力的衍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