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1-1-16 09:32

徐德顺:根治中国私人银行"水土不服"需金融混业破局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5日讯(记者林磊) 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在多重压力下,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方式的转型需要正变得日益迫切。私人银行业务被喻为商业银行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最近一两年年呈现突飞猛进的扩张态势,成为银行业应对利差缩小等不利因素,促进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针对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克斯特(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金融分析师徐德顺。

    记者:商业银行中的私人银行业务与贵宾理财业务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徐德顺: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是为拥有高净资产的富豪们提供的特别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它与贵宾理财业务的本质区别在于:服务对象是否是富豪,即客户是否拥有高净资产;服务产品的专属性,即好多产品是为私人银行客户量身定制的;服务的私密性,即要求比一般贵宾理财的保密程度更高。

    记者:中国的私人银行最近几年掀起了“跑马圈地”的热潮,是不是说这表明这项业务已经告别孵化期,或者说正在进入成长期?

    徐德顺:私人银行业务被喻为商业银行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商业银行的最高端业务之一。2007年被业内称为是中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元年。可以说,我国大的商业银行如中行、工行、建行、交行、招商、民生等,已经告别孵化器,正在步入成长期。但中小法人银行包括为数不少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尚在孵化期,有的甚至还没有觉醒。

    记者: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西方的金融机构遭到了很大打击,包括了他们的私人银行业务,也正是利用这个契机,中国本土的机构才乘势将自己的私人银行业务做起来。西方金融机构的挫折有什么启示?中国本土机构的“战略机遇期”优势还能延续多久?

    徐德顺:任何客户购买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包括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风险可承受的范围下最大限度地增值。这是一个铁律,作为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尽管他们是富豪,也不例外。所以,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家应该更多地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妥善处理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而我认为,这种“战略机遇期”能够持续2~5年,这是因为西方的一些金融机构恢复“元气”需要时间,另外抢占中国这块市场“蛋糕”,客户的认知与认可也需要时间。衷心希望中国本土的私人银行业务,快快长大,快快成长,同时,还在沈睡的金融机构早点觉醒。

    记者:私人银行是否存在“中国模式”?最近民生银行等私人银行撤换老总,外界猜测其与推行的事业部模式受阻有关,西方机构的事业部发展的方式为什么在中国遭遇几次“水土不服”?

    徐德顺:私人银行业务或许存在“中国模式”,走中国特色的金融道路,需要我们共同探索与研究,这点我不怀疑。但是,国外成熟的模式,如独立存在的小而精的私人银行,“家庭办公室”;由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派生的子公司、事业部等,经过西方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实践,我想肯定也会适应中国金融市场的。

    中国为什么“水土不服”?我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目前我们的私人银行业务尚处在投入期、孵化期、成长期,私人银行业务的盈利能力,尚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当下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很现实,“业绩论英雄”,所以它在商业银行中的地位尚没有凸显出来。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私人银行业务实行事业部制,其他业务部门有的心中不服。二是私人银行业务本属于中间业务,大多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而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属于“两个语系”,在我国金融混业经营模式尚没有完全明确法律地位的今天,商业银行从事私人银行而导致“水土不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记者:私人银行人才的培养也面临大的问题,您怎么看中国本土私人银行家的培养问题?

    徐德顺:我认为,中国人向来以勤奋、聪明著世,人才是有的,而且也是可以培养的。关键是监管当局要正确的引导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甚至将来允许存在直接为私人银行服务的金融组织。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要有战略层面的思考,通过战略管理来推动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从长计议,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舍得投资,在私人银行家培养方面舍得投入,我想,未来中国的私人银行家会如同雨后春笋般的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牛牧)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

徐玉杰 发表于 2011-1-16 11:52

{:6_167:}方便

徐晓夫 发表于 2011-1-16 13:06

{:6_134:}‘水土不服’的关键是信任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德顺:根治中国私人银行"水土不服"需金融混业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