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的“长沙王”:一位老教师眼中的徐特立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1/18/12993514_11n.jpg1953年冬,章桂佛与徐老等人在徐老故居前合影,从左至右:前排为陈子元,后排依次为省委陪同同志、章桂佛、徐特立、王三明。 (资料照片)■历史讲述徐特立先生一生倾注教育事业,被誉为教育界的“长沙王”,他在长沙创办的公学、私学不下20所,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在徐老故乡长沙县五美乡,最初以他自家房子为教室建立起来的五美学校是徐老教育思想传承的典范。本文作者追访第一任五美学校校长章桂佛先生,听他口述往事,重温开明深远的徐老教育之风。旁白离休20多年来,章桂佛老人一直以弘扬徐老精神、关心下一代为己任。他是长沙县人,1924年生,中共地下党员,如今已有87岁高龄。1953年恢复徐老创办的五美中学,他受组织之命任该校校长。徐特立曾经三次与他深谈,两人来往虽少但感情笃厚。离休后为延承徐老精神,他创办梨江诗书社,倡议长沙县政府建成徐特立公园、徐特立雕像、徐特立路。现在长沙第一师范的迁址、徐特立公园的成立以及特立路的命名都脱不开章桂佛的多番请命和辛劳奔走。他经常跟儿女们提起徐老的训导,家人都说他“三句不离徐老”。几十年来,章桂佛对徐老精神和教育思想的矢志追随风雨不改。正是他和徐特立研究会同仁们不遗余力地弘扬和保护,有关徐老的一切精神、物质遗产才得以完整流传。以下是章桂佛对那段特殊经历的口述,其间还跟我们讲起了他以前不为外人道的徐老故事。口述结缘五美学校我是一个贫苦出身的教师,能够与徐老有缘,三生有幸。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教育事业的优良传统,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在征得徐特立同志同意并报经教育部批准后,1953年11月,长沙县人民政府奉湖南省教育厅的指示,决定恢复徐老创办的五美学校。当年12月,长沙县政府任命我为该校校长,指示立即筹备恢复工作。那年我30岁。这一受命,使我有机会聆听徐特立他老人家的殷切教诲,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当时县政府只拨下3000多元,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我精打细算,能省之处极力节省。建校木料靠水运,有一次木料险些被洪水冲走,幸得当地协力相助。起(“起”,方言,意思是“修”。——作者注)好大礼堂、4间教室和5间住房,资金还是吃紧,厕所最后是我靠搜集来的砖木勉强砌起来的。校舍建设之时,我始终亲自在露天守夜,落下风湿的毛病。建好后,政府方面请徐老亲笔题写校名,原来的“五美高小”正式更名为“五美学校”。校舍落成后,我得到县政府的通令表彰;徐老秘书徐乾同志(徐老儿媳)代表徐老回信赞扬,“少用钱,多办事”的精神可嘉。1984年,已年届60岁的我任榔梨镇文教书记,坐办徐老创办的另一所“梨江中学”。这也是冥冥之中我与徐老不解的缘分所在吧。我与徐老的三次倾谈第一次见到徐老是在五美学校新校舍落成的1953年冬。当时徐老由省委的一位负责同志和省委王三明书记陪同回乡视察,那时他已77岁。五美乡政府派了轿子到江背车站去接,可他老人家坚持不坐轿,从江背镇走到五美学校,他的秘书徐乾还跟不上。当地来看他的人很多,这时徐老见远处来了一位老人,忙迎了上去,他是徐老少年时的看牛朋友陈子元三公。两位老人抱在一起,叙谈甚欢。下午徐老给学校师生讲话,然后和陪他前来的同志、陈子元和我在故居门前照相,并和全体师生合影留念。我搬了一张太师椅请徐老坐,他转身一望,见遮着了学生的镜头,硬要换张矮板凳,我们照办了。他坐在板凳上一看,觉得还是不行,就席地而坐。徐老这样喜欢、重视学生,大家深受感动。当我汇报建校情况和办学设想时,要求定名为“五美学校”,以便今后发展,从小学办到大学,成为一条龙的学校。徐老却说:“你们依靠党委和群众办学,少用钱多办事,就是好的,但学校规模不必那么讲究,根据农村需要,多开几个科目就行了。”从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徐老那种为农民着想、从实际出发的人民教育思想。现在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根据国家需要设置学科的思想,在徐老这一席话中可见端倪。徐老谈话中有一句话尤其使我们深受教育,那就是,教书切记要把书教“活”,不能把人教“死”。这一思想与现在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素质教育”一脉相通。第二次见到徐老是在1955年6月,当时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教育行政干部训练班学习。有一天,徐老回长沙第一师范,我随同李迪光校长陪徐老参观三楼的图书室和仪器室,他说:读书要手脑并用,要重视科学实验;“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他还勉励随同的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树立专业思想;教育是立国之本,要一辈子甘做人梯。回到办公室时,他指着自己为学校写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题词说,这是马列主义的精髓,也是他做人办事的座右铭。第三次见到徐老是在1957年上半年。有一天,省委交际处转告说徐老要见我,我连忙赶到湘江宾馆。一进房间,徐老连忙招呼我坐。我初次走过红绒绒的地毯,坐上软绵绵的沙发,非常兴奋,喜形于色。徐老知道我的心情,便说,少数人有坐不行,要全国人民都坐上才好。可见他老心中装的是“希望”,是“党和国家”,是“老百姓”。当我向徐老汇报学校情况后,徐老问及他送给学校的书老师同学是否爱看(在此之前,徐老曾先后赠送学校图书约3000多册)。他勉励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他还说,毛主席就是好读书,是“中国通”,所以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你们要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毛主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刻苦学习,能顺能逆,能文能武,敢想敢干,又红又专,接好革命事业的班。谈了两个小时,我才满怀崇敬的心情告辞。虽然此后很多年,我再没有见过徐老,但他老人家的教诲时刻萦绕心怀。20年梨江诗书情大约1913年冬天,徐特立同志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任校长,他爱人见自家住房太窄,想起两间房子,就托人问徐老要钱。徐老回复说:“我一身两肋巴,没一个钱。”这年年底,徐老回乡了,他爱人还是准备起屋,说起了可以办私学。徐老这回却很赞成,并说:“前面起一间大的,好做教室。”他爱人说:“前次你不是说没有钱吗?”徐老说:“你办学就有钱,进城来拿就是。”大年初一,徐老就带些红薯片做中餐,赶进城筹款。两天后,徐老就汇了一笔款子回来。五美小学的第一间教室就这样建起来了。抗日初期,国共合作,徐老曾回过家里一次。家乡的人向他诉苦,说生活很困难。徐老则说:“我在外面有时吃黄花草、蚕豆尖子,还很不错啦!一粒饭可不容易啦,应该爱惜才是。”当地人至今还讲起这几句话,我那时也常听当地的老辈人说起。1985年我离休后,集结一批榔梨诗书爱好者创建了梨江诗书社,目的在以诗书教育后代,弘扬徐老精神。在镇委领导和镇中心学校支持下,我们出“古镇新歌”,办书法班,筹集设立徐特立书法奖金,到五美、梨江、一中、七中、镇完等中小学作弘扬徐老精神报告,并提供徐特立研究资料,与榔梨镇中心学校共同编写了以徐老为主题的校本教材等。每年我都订购《徐特立研究》赠送本镇各中小学。1997年10月,在爱国教育家章冰痕先生(曾任长沙第一师范校长,我的老师)研讨会上,承时任长沙第一师范校长王风野先生邀约,我参加了徐特立诞辰120周年暨全国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会,从此与徐特立研究会结了缘。我身体不好,经常是带病参加徐特立研究会,但风雨不阻。2000年10月,我参加在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全国第六次徐研会,撰写了近5万字的《当今圣人,万世师表——关于弘扬徐老精神的几点建议》(《徐特立研究2001年》有摘要),其中建议创办纪念徐特立同志的“中国读书节”。我多番向长沙县政府上书请命,将长沙第一师范由荷花池迁回长沙县,并一再上书,请求在长沙县建徐特立公园、设徐特立路。后来,长沙县黎县长回信说:“应当把徐特立精神作为凝聚民心、鼓舞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武器,特别是年轻后辈,更需要以一种徐特立式的超凡脱俗的天下为公、创业为重、服务人民的精神来陶冶心灵。”如今,位于星沙的徐特立公园内,徐老铜像高耸。徐老纪念馆、长师艺术馆并立。这一来,徐特立公园成了湖湘红色旅游的圣地,既光大了“长师”形象,又为长沙县增添了一张名片。■口述/章桂佛 撰稿/万凡 {:6_167:}徐特立先生-----长沙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