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鹏 认知海珠北20年的浮沉
83年入行 1983年,当许多人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时候,还特别年轻的徐飞鹏就进入了制冷行业,从事制冷设备维修保养工作,从此与制冷结缘,这段时间的经历,为徐飞鹏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多年的历练和积累让徐飞鹏意识到,制冷行业范围非常广阔,广阔到会令常人惊讶的程度,或许你眼前的某个东西制造过程就使用了制冷机。比如牛仔裤、袜子、假发、肥皂、牙膏、化妆品、杯子等,它们在制造的过程中都有某些环节需要冷冻,如牛仔裤的第一条边,不是烫出来的,而是冻出来的。 在进入海珠北之前,徐飞鹏做过美国开利最早的中国代理商,中国最早的冷冻集装箱代理商,并给许多,美国、香港和台湾的企业做维修,磨剑十年。 94年进驻海珠北 徐飞鹏回忆当年海珠北的起源时介绍说,“海珠北制冷一条街当年是一个老婆婆在这边做制冷维修,应该做得不错,后来逐步吸引其他商家进来而形成的。” 1994年,徐飞鹏也开始瞄准了制冷贸易这块市场,9月份正式进驻海珠北,扎根海珠北。自此,海珠北成了徐飞鹏的事业沃土,也成了徐飞鹏最熟悉最亲切的名字。 曾经那个容易暴富的年代 这是一个贫困的年代,也是一个连空气中都会充斥着商机容易暴富的年代。九十年代的海珠北,每家每户都是全方位从事制冷行业商品贸易,包括冰箱、空调、冷库、冷柜机组等,不会有明显的个性化竞争,不会有明显的差异化贸易方向。而且很有可能,商品的价格在没有受到严格的市场价格体系的限制下,存在比较大的弹性,甚至是随意性的,同类产品,商家卖出的价格都会存在较大差额。 及时抓住商贸时机,徐飞鹏笑称,“那时候大家都很穷,而我却流离贫困之外,在83年就已经是当时很难得的万年户之一了”。东教冷冻在徐飞鹏的精心经营下,受到中外企业的青睐,风生水起,“我们会给许多机械厂配机,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也在全国内接工程或配送机器,如上海、天津、沈阳、厦门等,当然广东是我们最大的冷冻市场。那时候赚钱相对现在来说,真的比较容易,有时候客户多得应接不暇,如果现在能出现这样的景象,大家可能会非常惊讶。” 在20多年的时代变化中,徐总的决策与浮沉但是时代在变化,海珠北也在变化,徐飞鹏的的决策也在随之而变。 85年-87年,海珠北逐步形成,那时中国冷冻市场渐成雏形,冷冻技术走入初期工业,冷冻设备供不应求。 88年,海珠北冷冻市场大幅增长,铺租曾一度高达1万5千一平方米,进驻海珠北的商家急剧上升,无形中加大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力度。 直至99年,在国内其他冷冻市场的紧逼下,海珠北竞争力开始受削,商品价格开始恢复平衡,铺租也在开始回落。这段时间内,一向以技术很工程见长的东教公司,放弃了承接工程业务方向,专注贸易,“当时的贸易利润很高,做工程要分散人力物力,所以索性放弃”徐飞鹏回忆说。 2000年以后,“混乱年代”开始回归正常,商贸行为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理性,中国的冷冻市场迅速扩张,各方压力扑面而来,并且会越来越激烈,海珠北虽然没有出现沉寂的状况,但是商家需要考虑自身的竞争力和优势了。“竞争是必定的,是一种必然结果,商家得审视自己手头的货源足不足,技术含量高不高,如何给自己定位,因为现实状况已经不允许像以往那样的无序同质化竞争了。所以我们根据自己的技术优势,抛弃空调、冰箱领域的贸易,专注电镀、冷库和其他工业冷冻等领域,恢复工程承接业务。”徐飞鹏对于市场竞争看得很开。 而目前海珠北又是怎样的一种市场状况?徐飞鹏认为并不是特别乐观,像国内各个领域的市场竞争一样,很残酷,存在“价格战”、“低质化”竞争等状况,这对商家来说是一种智力挑战,如何才能从中突围,或许只能靠“品牌经营”。因此,徐飞鹏根据现实悄悄调整了策略,“提高知名度,经营品牌影响力”。 未来依旧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挑战 未来,充满生机,也充满挑战,谁都希望将企业做大做强,但是在这么强烈的市场生存压力下,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存在不确定性,东教如何发展?
对于挑战,徐飞鹏心态积极且开放包容,他表示“经营品牌影响力是重要策略之一,同时要跟上时代,善用网络资源,不能让4亿多的人流白白流失在弹指间,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不断地积累,提高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技能,向大企业靠拢”。 {:6_167:}面朝黄土背朝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