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解码百年港大DNA
2011-01-30 18:35 来源:中新网 作者:贾思玉http://image.xinmin.cn/2011/01/30/20110130183532856985.jpg 资料图: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 中新社发 王丽南 摄
中新社香港1月30日电 题:专访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解码百年港大DNA
中新社记者 贾思玉
1911年,香港第一所大学――香港大学(港大)正式创立。2011年1月,港大启动了将长达两年的百周年校庆活动。
“为中国而立”乃创校先贤的抱负,“为世界而立”是当代港大的视野。百年校庆之际,港大校长徐立之接受中新社专访,重申上述理念,对港大的实力与限制进行清醒评估,就大学传统和教育目的阐述观点,解码让港大生生不息的DNA。
巩固实力 不为排名
身为国际知名的遗传学家,徐立之以科学家的务实精神称,掌舵港大,重在言出必行。
自2002年出任校长后,他实行了几项改革,除着眼学术卓越和学校国际化外,还以培养“港大大家庭”为治校精神,对校园沟通系统进行改革,让教授、学生、校友和行政机构等充分交流,同心协力。“我就站在明星教授的后面,让他们的研究和教学得到大学推崇,替他们找资源。”徐立之说。
现时港大汇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及学者。2010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及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大分别位列第21和第23位,均为亚洲之首。
徐立之表示,排名并非港大继续努力的目的,“排名是一回事,各项分数加起来刚好亚洲第一。我们知道自己的实力在哪里。”他指,资源不足是港大追求更上层楼的一大挑战。
立足亚洲 心怀世界
“国际化”就像基因一样藏在港大的血缘中。徐立之说,在港大最古老的建筑陆佑堂门口,悬挂着几块木牌,上书1912年以来参加港大自行招生而拔得头筹的学生,由名字的拼法判断,外国学生占相当比例。
香港8所高校的教育模式均引自西方,港大更是始终坚持全英文教学。东方社会是否有必要全盘照收西方的教育理念?徐立之认为,大学院校不应只是简单地把门打开(gateway),让东西文化交汇,而应取长舍短,有所加工,好比智能纽带(smartlink)。
在与内地高校的双向交流上,徐立之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多方面进展:港大招收的内地本科生,由10多年前的30名扩充至现在的300名;教授自发及学术单位主导的研究合作逐渐增多;持续为内地机构培训法官等人才及鼓励学生到内地体验学习等。
至于北上办学,徐立之透露,港大内部有许多讨论,认为可依照延伸校园的概念,将部分学生引到内地,如港大在深圳设立教学基地的想法,“希望得到深圳支持和国家重视”。
百年青春 与时俱进
将于2012年推行的“三三四新学制”(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是香港教育的一个新里程碑。在寸土寸金的港岛西半山,港大“百周年校园建设”正稳步推进,以配合学生人数的增多。同时,港大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发展包括文科、理科、世界和中国四大类型的“核心课程”。
“教育的目的需要与时俱进去讨论。”徐立之称,他希望港大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自主独立,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全人教育是港大培养学生的一贯宗旨,而伴随世界一体化的过程,服务社会及语言沟通能力,亦被世界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倡为育人目标。
什么是真正的大学精神?百年历程给了港大一些答案。迈向更具挑战的下一个世纪,徐校长寄望,“港大以百年青春,燃点卓越的火炬,照亮未来!”(完) {:6_167:}解码百年港大DN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