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1-2-9 09:09

徐文涛:大校讲解员(图)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20110209/1297188167812_1.jpg徐文涛在史馆讲解。本报记者何勇摄
  【阅读提示】
  他白手起家,不到两年时间筹建起全军唯一一所战区级后勤史馆;他是后勤史馆唯一的讲解员,年近六旬,仍充满激情传播党史军史;开馆6年来,他作了近千场精彩讲解,感动十余万名参观者。他就是沈阳军区后勤史馆馆长徐文涛。
  在沈阳军区联勤部的大院里,有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展馆,500多件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文物藏品,2000多张珍贵照片,向市民免费开放。这就是沈阳军区后勤史馆。白手起家建史馆
  “再不去抢救发掘,很多革命前辈就不在了,这段历史就湮灭了”
  入伍40年,徐文涛从普通战士到大校军官,多次荣立战功。2004年底,他辞掉联勤部二分部副部长的职务,受命筹建沈阳军区后勤史馆。
  由于东北战区的特殊历史地位,沈阳军区后勤史既是东北战区党史、军史的缩影,又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时,没有展厅、没有文物、没有任何资料,只有一个废弃的机关食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徐文涛和一名战士,不到两年,白手起家,像燕子衔泥般一个字一个字地垒起了沈阳军区后勤65年的历史。
  筹建期间,徐文涛每天平均睡眠不足3小时,从收集文物到编辑设计、安装展板,打扫卫生,样样都亲自动手。6年来,他没休过一个节假日,从2000多万字的史料中一点点筛选出展馆的4万多字的文字解说、20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等,走访了几百位后勤老前辈。谈及为何如此拼命整理红色资料,徐文涛动情地说:“再不去抢救发掘,很多革命前辈就不在了,这段历史就湮灭了。”
  徐文涛对军史的感情感动了很多革命后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同志捐献了陈云同志在东北时送给他父亲的棉大衣等文物;杨至成上将的儿子捐献了父亲在苏联留学时的笔记……最后,展馆中云集了500多件珍贵历史文物、2000多幅历史图片。6年里,徐文涛从满头黑发变成须发斑白。精心讲解记历史
  “我个人衣食无忧,但常怀忧党之心,要尽兴党之责”
  2006年8月1日,后勤史馆开馆。没有讲解员,徐文涛就试着自己亲自讲,结果博得众人喝彩,从此成了史馆的讲解员。
  讲解是一份沉甸甸的担子,馆里的讲解员只有徐文涛一人。开馆以来,他没有休息日,不管是团队参观,还是慕名而来的个人参观者,哪怕是一个人,只要有人参观,他就随时接待,他给自己立的规则是“零拒绝”。
  “侵吞中国国土最多的是哪国?谁能说出一两位抗日英烈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多少国人罹难?”能回答出准确答案的观众寥寥可数,这让徐文涛很焦虑。“我个人衣食无忧,但常怀忧党之心,要尽兴党之责。历史教育任重道远,岂能因生活的富足而忘了国仇家恨?许多观众很可能一生只能来一次,我必须利用好这个机会。”徐文涛说。
  针对不同的参观群体,徐文涛有不同的讲解艺术。当观众是党政机关干部时,他就重点介绍解放战争时期百万民众支援前线的史实,提醒人们要永怀对人民的感激之情;当观众是学生时,他就重点介绍反映列强侵略中国的《中国疆域变迁图》,提醒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每一场解说都是一次再创作,每一次感动都凝结了徐文涛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拳拳深情。6年来,他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十余万名参观者作了近千场精彩的讲解。最多时一天5场解说,一场2小时,这位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不得不用手扶着腰,才能缓缓地坐下来休息,他的嗓子经常是沙哑的。服务现实聚人心
  “史馆不应只铭记历史,更应为现实服务”
  史馆开馆以来,经常有各方面的人士来查阅史料,寻求各种帮助。徐文涛坚持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史馆不应只铭记历史,更应为现实服务。我要用史馆这个‘红色家谱’树立党的崇高形象,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沟通党和人民的血肉之情。”徐文涛说。
  为了走出军营,放大影响,徐文涛成立了军营文化服务小分队。他把史馆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到基层部队和大学去宣讲。几年来,他带着小分队走遍了东北的白山黑水,为数十个单位,上万名官兵做了精彩的讲座,受到部队的高度赞扬。2010年,他还在联勤部政治部的支持下,建立了全军第一个军史馆网站,让更多的人能够在网上参观史馆。

徐晓夫 发表于 2011-2-9 19:40

{:6_134:}值得世人钦佩的徐大校!

徐玉杰 发表于 2011-2-10 20:43

{:6_167:}徐文涛--------讲解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文涛:大校讲解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