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何氏灯彩”手工艺人徐书扬
http://www.shanghai.gov.cn/uploads/month_1102/201102170851396307.jpg徐师傅向扎灯爱好者耐心讲解扎灯的技术细节
元宵佳节到。
尽管“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民谣还在传唱,但如今的元宵节却少了几分“灯俗”。城市中,再难见到处处花灯竞放,家家户户借“灯”骈阗的热闹场面。
听闻浦东新区浦兴街道正筹划一场元宵民俗游园活动,并将展出手工艺人徐书扬和他学生们的上百件灯彩作品,记者忙赶到现场,看徐师傅扎2.5米高的纯手工兔子灯、给经典金鱼灯嵌入数百片鱼鳞,聆听他讲述“何氏灯彩”辉煌的“前世今生”。
动物灯处处“玄机”
元宵节前的一个多月,徐书扬的生活几乎“两点一线”:不是在浦兴社区文化中心的临时工作间里,就是在东荷小区自己家的小书桌前。他日夜赶工,要在元宵节前完成一批立体动物灯,高难度的自己做,简单的交给社区学员一同完成。
来到社区文化中心的临时工作间,一只高2.5米的纯手工卡通兔灯彩让记者吃了一惊。尽管尚未最终完工,但看得出骨架结构精准,造型姿态栩栩如生。徐师傅对自己的新创作感到自豪:“它将是今年灯会上的重头戏。”
为设计特大兔子灯,徐师傅构思许久。他先制作一个小号模型,几经修改后按比例放大,用上数百根竹篾扎成骨架,光是卡通兔举起的右手,就“藏”了30余个大小相套的竹篾圈,每个关节都清晰可见。“比例准确的骨架,是大型动物灯彩成功的关键。”徐师傅说,扎骨架,对扎灯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是一种考验,先后顺序、大小比例,任何一个细节错误都可能导致失败。
记者在徐师傅位于东荷小区的家中看到,他的“工作室”位于内阳台一角,只有半张写字台,最主要的工具是一抽屉30多把大大小小的剪刀。提起一盏刚完工的金鱼灯彩,打开鱼肚子里的小灯泡,整条金鱼顿时晶莹剔透,贴满鳞片的三色尾巴仿佛正在随波摇曳。
“亮点在鱼尾巴的200多片鳞片上。”徐师傅现场演示:先后用铅丝圈出一块块1分钱硬币大小的水滴状鱼鳞,糊上羽纱、贴上金箔,再逐片用镊子嵌入金鱼身体。这般精工细作,看了叫人过目难忘。
即便是外行,只要细细观看扎灯过程,也能领悟到其中的处处“玄机”。就拿一项“铅丝搓纸”技术来说,不练个两三年过不了关。三根头发丝一般粗的铅丝,先得象“擀面条”一样放在桌上“擀”直,搓上一层白色棉纸、最后搓上金纸,只有手下力道得当,才能搓得既均匀又紧致。
用这种手工包纸铅丝勾勒灯彩轮廓线,不但美观精致,而且上的白胶不容易晕染开。不过,这项技术很吃功夫,就算是徐师傅这样的“熟手”,一天最多也只能搓五六十根细钢丝,“这几年,市面上有了机器制作的包纸铅丝替代品,2元钱一大捆,但我还是自己动手,这样才原汁原味、货真价实”。
30年手艺是“送礼佳品”
今年63岁的徐师傅,退休前在上海港务局当装卸工,平时并不细腻、也很少做家务的他,竟在30年前就与“何氏灯彩”结缘。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元宵节,徐师傅在市百一店橱窗里看到一组“哪吒闹海”大型灯彩,灯彩不仅设计精美、工艺复杂,还巧妙地利用光线的穿透性为灯彩注入生机,那次他注视许久,迟迟迈不开脚步。此后,徐师傅寻遍上海,在沪东工人文化宫找到一个灯彩学习班,5元钱就可以报3门课,除了扎灯彩,还附带学习剪纸和做风筝。
徐师傅记得,当年灯彩老师肖品章教的就是“何氏灯彩法”。“何氏灯彩”创始人叫何克明,当年他第一个突破当时流行的灯彩造型,用包纸铅丝代替传统竹篾,使造型更加生动、姿态更加传神。
解放初期,何克明所制一丈多高的“百鸟朝凤”灯彩名震全国,他因此成为首批进入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老艺人,此后带出一批徒弟,不断丰富着“何氏灯彩”的内容和形制。
充满江南乡土气息、带着灵性和吉祥意味的灯彩,曾是送给外国元首珍贵的“国礼”,而徐师傅手下的灯彩同样也是“送礼佳品”。“师傅领进门”后,徐师傅的手艺日益精湛,亲朋好友结婚或乔迁新居,都会开口问他要灯,只要有人喜欢他都一口答应,收点材料费,就花上数周甚至数月时间,设计出造型繁复的龙凤、麒麟等。“许多人如获至宝,为灯彩装上玻璃罩,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作摆设。”
最开心的一次,是徐师傅扎制的一条“金鱼”卖到了美国。当时,他儿子把一张金鱼灯彩照片挂到互联网上,想不到,这件作品被一位美国人一眼相中,对方急切地与徐师傅取得联系、很快汇上50元美金,邮购了一盏满身金色鳞片的“中国红”金鱼灯。
酒香也怕巷子深
只要自己的作品受欢迎,徐师傅就心满意足。
然而这几年来,喜欢灯彩的人越来越少。不少问徐师傅要过灯彩的人,后来搬进新居,因传统灯彩与西式装修格格不入,精美的工艺品只好被束之高阁甚至不知所踪。还有人当面奚落他:“花那么多时间做这玩艺?白送给我都不要。”
“究竟有多少人,还在传承这门手艺?”徐师傅曾经试图联系30年前灯彩学习班里的学员和他所知道的其他民间艺人,但几乎已无人做灯,只有何克明的长孙何伟福依然传承祖父衣钵,在工艺美术研究所潜心创作灯彩,不仅如此,他还常常走进学校和社区上课,普及这门手艺。
两位手工艺人都有同感,扎制灯彩“门槛”颇高,相比手工编织等其他手艺,需要更高的技艺和更多耐心。手工艺人要对这门艺术抱有浓厚兴趣,一旦坐下来就得耐得住寂寞,还要心灵手巧。也正因为这样,学员一批接一批,但坚持下来苦心学艺的几乎没有。不过徐师傅说,只要有人愿意学艺,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慷慨相授:“即使无法坚持学有所成,也希望更多人能通过亲自动手来了解灯彩艺术的价值。”
好在“何氏灯彩”已在国内外声名远播。2005年,以“何氏灯彩”为主要风格的立体动物灯彩被市政府列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优秀品种”,“何氏灯彩”2007年被认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次年又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外,作品还多次漂洋过海,到过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地展出。
如今,徐师傅很珍惜浦兴街道的展示平台,他每年都会趁此机会创作一两件全新作品。据说,这样的元宵游园活动已在该街道连续举办了五年,每年都吸引上千名参与者,每年最出彩的也都要数徐师傅的灯彩作品。
“宝贝不能捏在自己手上,给大家分享才会更有价值。”在徐师傅看来,酒香也怕巷子深,手工艺人只有不断扩宽视野推陈出新,与社会多作交流与融合,才能让老手艺焕发出旺盛生命力。
这也许是一条越来越寂寞的传承之路,但徐师傅会一直坚持下去。 {:6_134:}但愿民间工艺不失传。 {:6_167:}手工艺人徐书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