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鹏:“劳动就是就业”的理念值得提倡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39岁女子苏黎杰,2005年从北大毕业留京后,总感觉工作和生活状态不理想,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了家乡。但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近日,她看到一家装饰企业免费培训油漆工,就果断地报名参加。(3月5日《山东商报》)其实,一个人行走在人生路上,最要紧的是要处理好两件事:一个是阔步前进,一个是适时拐弯。
在就业选择多元化的时代,北大女硕士回家乡当油漆工,是一种很正常的选择,与过去曾经名噪媒体的北大“猪官”“肉官”没有多大的差别。
职业本无贵贱,适合自己最好。如果说这条消息还有一点新闻价值的话,恐怕还是在于,面对着“周围的人甚为不解”,苏黎杰却格外坦然:“我从来不觉得体力劳动有什么丢人的!”这句理直气壮的话语,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劳动就是就业!
读书做官,这是老祖宗的遗训。中国文化实质就是官场文化,苦读书——上大学——当干部——吃皇粮——进保险箱,这是莘莘学子们曾经共同走过的“成功之路”,更是人们描绘人生美好前景和追求远大理想的思维定势。于是,在许多人看来,毕业后只有进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成为“公家人”,捧上“铁饭碗”,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就业。然而,这种“官本位”思想,已与时代的飞速发展格格不入。不搬掉思想观念上的“拦路虎”,难寻宽广的就业出路。
尽管政府高度重视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但巨大压力是不言而喻的。教育部长袁仁贵在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5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数量之大,就业形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因此说,大学生要勇于用新观念、新思路去开辟就业新领域。
目前我国生产企业一线岗位,十分缺少集高学历、高技术于一身的工人,偶尔有几个都当成了“香饽饽”。而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没有干部、工人之分。据出国考察的同志介绍,企业生产线上的人多是戴着眼镜的、有高学历的。因此说,大学生毕业生不一定非公务员不做,怀揣着高学历文凭去工厂、去乡村做工务农有什么不可以呢?需求决定价值的大小,只要适合个人实际,便于发挥才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就是最理想的工作岗位。关键是要不为面子而累,讲究实际。
3月2日,北大前校长许智宏院士在华中师范大学与师生们讨论大学精神重塑时,力挺北大“卖猪肉”的两位毕业生。他说:“大学生要有水平地卖猪肉。”显而易见,北大并不看重学生毕业后去做什么,而是特别强调要把手头事情做出水平来、做得很卓越。苏黎杰倘能如此,将会再次令北大引以骄傲和自豪。 {:6_134:}就业就是活命。 回复 1# 徐卫
对呀,我支持。 {:6_167:}阔步前进、适时拐弯。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