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本禹与学生面对面共话“爱与责任”
荆楚网消息(记者 谢文哲 彭烨炜通讯员 万涵宇)3月19日,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现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团省委学校部副部长的徐本禹,在 "武职青年讲坛"与该校百余名团学骨干一起回忆分享了他成长的心路历程,他用质朴的讲述、感人的图片、诚挚的寄语,为在座的武职青年们搭建起了一座精神家园。"我要做最优秀的志愿者!"
在讲坛上,徐本禹讲述了自己走上志愿者道路的原因:"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在大学里我的老师、学校和社会上的人给予我了很多帮助,我一直就很想做点什么,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捐钱是不太现实的,我就从其他方面考虑。99年的时候同学之间联系还主要以写信的方式,我看到收发室常常堆积了很多没有写信箱的信件,于是就义务的为同学送信,当看到收信的同学惊讶的表情,听到他们对我说谢谢,我第一次感受到当志愿者的幸福和快乐。
"真正改变我人生轨迹的是一份报纸。到大三的时候,一次我到汉口做家教,无意中在《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当阳光洒进山洞》,是一整版的报道,上面贴了很多图片,我看了很受震撼,之后我就和报纸上描述的那所学校的创办人取得了联系,在大三那年的暑假我就带领其他四位志愿者去到了那所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但是家里知道这件事后非常反对,于是我就把自己在学校里得到的帮助和在贵州看到的情景写了封信寄给父亲,父亲看后没有再阻止。那时候我就下决心,去支教一定好好做,只有这样才对得起我的家人,以至于在去贵州前半年我经常给家里写的信的最后一句我都会写道'我要做最优秀的志愿者'!"
做最优秀的志愿者!正是这样的动力,在一个没人交流、没人倾诉,没有电话和邮路,寄封信也要跋涉18公里崎岖山路的信息孤岛上;在一日三餐一成不变的玉米饭和酸汤,吃到胃痛的生活里;在成堆的跳蚤和臭虫不停往身上爬,咬得人浑身疙瘩,无法入睡的环境中;在摇摇欲坠,四处开裂,嘎吱作响的破木楼里,徐本禹用他年轻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
爱的汇聚,给予力量!
就大家所关心的在如此艰苦条件下这些志愿者是如何坚持下去的问题,徐本禹引述了一句话,"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它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验过就不会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感受过就不知道它的纯粹!"
在过去7年的志愿历程中,他去过大石小学的学生家过春节,为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李华芬募捐,去过非洲的津巴布韦做海外志愿者,当过2008年奥运会志愿者……如今,他已成为团省委学校部的一员,但他仍然在志愿活动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虽然一件事,在你眼里可能小得微不足道,但是在受到帮助的人眼里,可能就意味着很多东西。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我们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这些事情,当做好了这些事,我们收获到的是心灵的快乐。"
在与同学的互动交流中,接过徐本禹贵州支教接力棒的华农研二学生周磊和武职旅游学院雷春花同学也走上讲坛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做志愿者过程中的成长经历。
"用一个志愿者的心态做好现在的工作!"
在场的听众大多是该校各级团学骨干,徐本禹勉励大家说,志愿者身上承载的爱、牵挂、责任、希望都是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虽然学生干部和志愿者有着不同的工作形式,但"爱与责任"是共同的旋律,用志愿者的心态来面对和从事现在的工作,能让自己更专注,心胸更开阔,在收获能力的同时收获快乐。
徐本禹通过青年讲坛与团学骨干们面对面,既感染了大家的心灵又启发了思考,以他为代表的优秀志愿者们用高尚的情操,丰富的内涵不断诠释着"大爱无疆",这也必将引领着新一代的武职青年们关注社会、关爱民众、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追求崇高的生活意义。
{:6_134:}爱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离此,无责任可言。 路过,路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