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老板和他的“蝴蝶效应” ——徐亦新团队创业记
邯郸路上的复旦大学生科创园一楼,有家“复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很多人好奇,明明是6个男生创立的电子设备检测企业,为何以“蝶”为名?对此,书生老板徐亦新总是笑而不语。同样引人关注的是,这家公司开张不到半年,就因为业务需要,将办公区域扩大了整整一倍,凭着国内独有的高新技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市场搏击之路。为了100亿大市场
最初信心满满,不是没有道理。复蝶的“拳头产品”3D锡膏检测机,好比火眼金睛,能在半秒内给流水线上电子元件拍出清晰3D图像,进而找出焊接过程中七成以上的质量隐患,是电子产业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以往由于国内尚无类似成熟技术,只能全部从日韩欧美进口。据国家表面安装技术协会预测,2010年至2012年三年内,国内市场进口数额将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小徐和5个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在物理、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领域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几个小伙子更有一番雄心壮志,希望凭自己的努力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为了能经营得更好,6个人合计着派出小徐重返校园,到复旦念工商管理硕士。
先期项目研究,大家一起凑了30万元,2010年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套3D锡膏检测机,并以此获批一项软件著作权。权威部门检测,性能不输国际同行,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50%。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生创业基金给予20万元启动资金,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更带来40万元资金投入。雪中送炭,万事俱备。
“开门红”后遇挫折
2010年11月,公司成立后的第三个月,就迎来了“开门红”。
他们带着新产品参加深圳Nep-con展会,立刻以技术和价格优势受到代理商青睐,并卖出了第一台机器,客户是知名企业东风汽车。虽然这笔生意几乎没赚什么钱,还有半年的“试用期”,依然令几个年轻人欣喜不已。要知道,汽车制造是对设备技术要求最高的行业之一,能得到汽车企业的订单,这份认可堪比获奖。此后半年内他们又相继卖出5台机器,在与日美大牌厂商的竞争中开拓市场。
挫折也不少,徐亦新记忆犹新。一个多月前,华南地区一家手机生产龙头企业发布采购意向,一口气买10台,对于这笔大生意,整个公司很重视,派出研发人员、现场工程师和销售人员组团竞标。他们的对手是来自日韩的两家大牌企业。整整一周“面试”时间,复蝶的团队拼了命地干。对方提出能否增加扫描条形码功能,工程师现场就埋头改出令人满意的程序,双方技术人员交流得也不错。“看得出对方的技术人员对我们的设备很满意”,徐亦新说,当时心里有份期待越升越高,这可是十台机器的大单啊。
到了开标那天,企业公布三家竞标公司的考评结果,屏幕亮起,PPT(电子演示文稿)“啪”地打开,徐亦新的心沉到谷底——“专业技术分排名第一,商务综合分垫底”,落败。对方副总直言不讳:“那么多台机器吃得下吗?我质疑你们履行合同的能力。选择另一家,因为风险更低”。公司里负责销售的黄紫潇尽力争取,“能不能采取拆单形式,匀几台订单给我们,哪怕一台也行,请给我们证明自己的机会。”仍被拒绝。
“创业,我们一定会走得更稳”
经营有起有落,对公司发展前景,大家依旧看好,市场明明白白就在眼前,国内首创的专利紧紧握在手里,士气高涨。即使到现在几个创业学生都没拿一分钱工资,各自家里父母还是鼎力支持。
大家都明白,眼下最紧要的是尽快做大规模占据市场,于是一致决定接受来自风投的注资。黄紫潇说,这个决心下得艰难,好像“卖儿子”一样。原来,公司成立之初就有风投追着希望合作,运营半年多也一直被投资机构看好,可他们始终不愿接受。几个年轻人总想着在电子产品生产检测领域多多探索未知,生怕风投来了,就不能完全主导研究方向了。好容易大家想通了,只有造“更大的船”,才能扬帆远行。
如今,公司已与环保电池、太阳能设备等企业接洽,希望在技术要求高的领域中找到更多“样板客户”,让他们成为自己无形中的技术“担保人”。这几天,徐亦新正准备另一家手机生产企业的竞标事宜,之前就是在手机企业上惨遭“滑铁卢”,他不服气,在哪里跌倒,就要在那里站起来。“创业不容易,但我们一定会走得更稳、更远。”小徐依旧信心满满,正如那寄托在“复蝶”中的无声自励,即使最初如蝴蝶振翅般微小,也能在不远的未来呼风唤雨。 {:6_167:}书生老板--------蝴蝶效应 {:6_134:}‘复蝶’,毅力的象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