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台掃墓祭祖記
清明回台掃墓祭祖記徐秀荣-台湾新竹 2011.04.11
时光悠悠,歲月如梭,技棲上海轉眼十餘年,期間都因工作繁忙,每年清明節都無法回鄉掃墓祭祖,深感汗顏難安。拜去年尋根之旅“圓滿”完成之賜,決心今年必須帶著從“廣東硬土”祖根血肉親人手中交付的黃泥土、五穀種、祖堂上的香火回臺灣讓血脈緊緊相連。我想,人生苦短不過空花遊戲,任何想做的事不為也非不能也,況且身為以孝傳承的中國人,清明都不回去祭祖,何以為人乎?4月4日從三亞回上海後連夜飛回臺灣祭祖,心靈的企盼真的可以戰勝肉體的疲惫。
記得過去,清明時節都是雨紛紛,要跟著父親跋山涉水去“掛紙”真的是件苦差事,難怪,有好事者對唐朝大詩人---杜牧的诗《清明》開了一個大玩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他認為雨紛紛任何季節都會遇到,不一定在“清明”時節啊,所以應把“清明”兩字去掉;何況行人不走路上,難道要走水溝或走泥巴田裏嗎?所以“路上”兩字多餘,應予刪除。酒家何處有?本來就是問句,何必要加“借問”兩字?多此一舉,於是把“借問”兩字也刪了。問路可以問路人或當地識途者或其他人,怎會這麼巧合偏偏就問到一個在下雨天去放牛的“牧童”呢?不合理,應該把“牧童”兩字刪除。
於是,“杜牧”好好的一首詩被改成:
時節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
後來,又有好事者實在看不下起了,就問他:
既然雨紛紛任何季節都會遇到,就不一定要看“時節“吧;終日雨下不停,任誰也會煩悶,不一定只有”行人“才斷魂呀;何處有?本來就是問路,況且一定是在問”酒家“嗎?何況”遙指“就表示路途很遙遠,一個小牧童用小手頭來指很遙遠的路,更不合實情呢。
於是,把他的詩硬改成:
雨紛紛,欲斷魂;何處有?杏花村。
後來,更有好事者說:你們都錯讀這首詩了,才會引起爭論,其實,這首詩應該這樣讀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想起這個故事就好笑。其實,今年意想不到的卻是陽光普照,春氣盎然。家族規定早上八點開始掃墓,九點祭祖。一切都沒改變,不同的是叔公輩的走不動了沒來;叔輩的都老了,散居臺灣各地的宗親們都趕回來了,只有這一天,才是全家團圓的好時光,從花蓮、台南、台中回來至少要走五小時以上車程,這點非常令人感動。
祭祖儀式完成,照郎叔(前臺灣煙酒公賣局主任)要我向大家報告“尋根之旅“過程,我只能將「尋根一萬里」製作成冊,「硬土」祖堂拍的照片,附上文字說明發送給他們,再一一說明,與「硬土」老族譜展示比對,這點讓大家驚喜不已,佳銘叔父(前工研院機械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中華技術學院校長、中華一號衛星專案負責人)當即命我籌組「尋根」探親團,擇日一起回祖籍地探訪,我只得應喏。等佳銘叔父赴美国讲学回来,我会立即筹组硬土故乡探亲。
在臺灣家族的團聚,只有清明節祭祖掛紙最受重視,一片原屬亂葬崗的大墓地,在這一天熱鬧得比臺北士林夜市還熱鬧,人山人海把墓地擠得水泄不通,烽火爆竹聲震耳欲聾。當然,這裏和百家姓的祖塔聚集有關,東海堂、江夏堂、隴西堂、潁川堂……很多很多,但是,大家都有共同的默契「你是哪里來的」?廣東、福建、浙江、河南、四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