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鲁南鼓儿词传人徐佩
[提要] 他自幼未上过学,识字不多,靠记忆力脱本演唱鼓儿词,并在晚年“说”出了一部120万字的小说。2009年,他入选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就是82岁的鲁南鼓儿词传人徐佩http://paper.dzwww.com/dzrb/IMAGE/20110814/A06/A06_0196.jpg
8月4日下午,鲁南鼓儿词传人、82岁的老人徐佩正在为村民说唱《桥龙飙》。
他自幼未上过学,识字不多,靠记忆力脱本演唱鼓儿词,并在晚年“说”出了一部120万字的小说。2009年,他入选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就是——
□本报记者 岳增群
本报通讯员 高焕成 刘立峰
8月4日下午,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建国村村头再次热闹起来,鲁南鼓儿词传人、82岁的老人徐佩右手击打鲁南小鼓,左手敲打紫色手板,用他那虽老犹刚、浑厚嘶哑的嗓门,说唱了一段《桥龙飙》,鼓儿词中桥龙飙率军勇取汉奸媚送日军贡品的小段,让村民如痴如醉,笑声不断……
徐佩虽然年事已高,但身子骨依然硬朗,记忆清晰,口齿清楚,特别是对自己说了一辈子的鼓儿词,更是记忆犹新,逢市里、区里的文艺活动,他都要去说上一段。在鲁南苏北一带,凡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尤其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大都是听着他的鼓儿词长大的。
在徐佩家中,老人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谈起了他那非凡的艺术人生。
11岁学艺,14岁登台
据老人讲,鼓儿词,又称枣庄小鼓,明末清初时就有人说唱,并在鲁南、鲁西南和苏北地区广泛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其为曲艺说唱艺术,或男或女一人表演,演唱者左手持板,右手执鼓棒,自敲自击自唱,用的是鲁南方言,唱词简练、风趣、幽默,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1928年11月出生的徐佩,11岁拜当地鼓儿词艺人陈广林为师,成为鼓儿词第十六代传人。起初,师父在台上说书,他为师父倒茶。“我没上过学,不识字,只能一边给师父倒茶一边用脑子听书、记书。三年后的一天晚上,我先给师父沏上一壶茶,对他说:‘师父,您老听我说上一段吧。’然后边说边表演给师父看。师父看后,既惊奇又高兴,随后便把他会的说词全都教给了我。三年后我14岁的那年,就能独立说书了。”徐大爷说到这里,很是自豪。
徐佩还告诉记者,早年,为了不与师父争地盘,他就到边远的农村和苏北集镇上去说唱。无论是宋朝的《十粒金丹》、《岳飞传》,还是元朝的《龙凤齐颜》、《走马春秋》,清朝的《刘公案》等,他都是靠记忆,从师父那里学来的,鼓儿词传统的“十字韵”,唱、白、作、逗他都会,大家都叫他“小广林”。
说书100多部,从来不看本
徐佩大爷说:“每次说书,我都用心去记,后来也认了些字。但我上台说书,仍不看书本,都是先记后说。因此,还开创了鼓儿词脱本演唱的先河。”
解放后,徐佩的鼓儿词艺术达到了纯熟的阶段。他开始靠记忆说唱一些现代文学作品,说得最熟最动听的是《烈火金刚》、《平原枪声》、《乔龙飙》等抗战题材的小说。
1961年,徐佩被招为枣庄市曲艺队队员,1963年任市曲艺队队长。“文革”时期该曲艺队被迫解散后,他又回到家乡继续在民间说唱鼓儿词。1970年,枣庄市齐村区曲艺队成立,他当了队长,率领队员连续三次参加山东省文艺汇演,博得大家的喜爱。
尤其令人佩服的是,识字不多的徐佩不仅能说唱,还能听人念完古书,就自编成鼓儿词演唱。如他演唱的鼓儿词《罗通扫北》、《云台中汉》、《五代残唐》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一位长年听徐佩说书的村民告诉记者:“徐大爷说书,句句入耳,他张口就唱,大伙都能被他打动,所以常听不厌。”
“你老说书68年,会说的书有多少部?有没有徒弟?”记者问。“会说的书有100多部吧,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一带,我都去说过。正式收徒33人,有名气的徒弟不少,像徐州的刘广华,台儿庄的满忠宇,他们的说唱,都很受听众赞誉,传承了鼓儿词这门艺术。”说起自己的徒弟们,老人一脸高兴。
晚年创作了《王公案》
1991年,徐大爷所在的曲艺队解散后,已经62岁的他,自己一人到枣庄、峄城的大集上又说了15年书。直到2006年,他才渐渐减少了说唱的频率。
闲暇时间,靠自学粗通文字的徐佩,开始创作新段子。2006年,徐佩以“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为题,自编了12分钟的《运河行》,做成录音带在当地电台播放。同年夏天,他根据清朝一代廉吏王鼎铭(枣庄人)的故事,创作完成了鼓儿词《王公案》,并录成音带。近日,王鼎铭第七代孙王淑华根据徐佩录音,请人整理成文稿,按照章回小说体裁,编出了一部120万字的小说,定名《王公案》,即将出版。一生“以嘴传艺”的徐佩老人,在82岁高龄之际,“说”出了他的第一部文字作品,为中国公案小说增添了新内容。
说到这里,徐佩大爷拿出一个奖牌说:“2009年,我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老人说:“只要活一天,我就要把鲁南鼓儿词传下去。”
{:6_167:}老艺人不看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