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龙年:教师更要心存敬畏
近年来,不少院士、大学校长及著名教育专家纷纷撰写文章,发表演讲,呼吁全社会重新拾起对教育的敬畏感。他们的许多观点鞭辟入里,切中时弊,引起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共鸣。“敬畏”是个新词,《古汉语常用词典》和《辞海》均未收录。《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解释为“既敬重又害怕”,颇为合适:教育是一项极其崇高的事业,它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和民族未来的走向,人人都须“敬重”;之所以还要“害怕”,是因为教育又是一件很难办好的事业,非倾尽全力不能奏效,稍不留意,就会出错!
办好高等教育,需要多管齐下,共同努力,但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抗日战争前夕任清华大学校长,后又掌印西南联大多年的教育家梅贻琦曾指出:“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教师是否优秀,对一所大学的质量声誉,甚至兴衰存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拔尖人才和出大师方面不尽人意,以致有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所以然者何?对教育心存敬畏的教师越来越少,我认为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对教育心存敬畏,要求教师具有神圣的使命感。众所周知,教师进行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先天条件、后天经历各不相同的活生生的人,与厂矿企业按固定模具大批量制造产品有着天壤之别,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必定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优秀教师对接踵而来的困难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出于对教育工作的挚爱,他们会以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去克服困难,从而不断取得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还有一部分高校教师,并未认识到自己肩上的使命,没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一目标联系起来,于是,学生上课来与不来,来了听与不听,作业交与不交,考试是否作弊等等,一概认为与己无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试想,假如一所高校这样的教师较多,还有什么教育质量可言?
对教育心存敬畏,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当今的大学生,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多元化信息。这些信息,真假并存,善恶兼具,美丑杂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应该在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做心灵高尚、功底扎实的一代新人。毋庸讳言,目前高校中一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严重缺失,课件从网上下载,教案则多年不作修正、调整和充实;另有少量教师,热衷于在外走穴、赶场,甚至在企业兼职、分红,想的都是赚钱、创收,哪里还有多少爱心施与学生?哪里还会去关心所教学科的最新成果?这样的教师,严重地耽误了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亟需尽快促其醒悟;对其中不愿或不能改正者,应坚决调离教育岗位。
对教育心存敬畏,要求教师具有探求最佳教学方法的欲望。为什么每所高校都有一批教师深受学生欢迎?我认为除了高尚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外,还在于他们掌握了适合青年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教学有法,但又教无定法。优秀教师总是经常为学生的当下和未来着想,不断摸索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好教法。我曾考察过各类高校的许多优秀教师,发现尽管他们的教法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启发和诱导。他们中没有一个是不顾学生感受,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如果说大学生是在真理学问小径上孜孜以求的攀登者,那么这些优秀教师就是经验丰富的称职向导。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对各科知识由不知转化到知,由知之甚少转化到知之甚多,如此,学生天天有收获,月月有长进,毕业之后,很快就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对教育心存敬畏,还要求教师具有经常进行总结和反省的自觉意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优秀教师的道德学问是学生的楷模,学生尊敬他们,佩服他们,打心眼里乐意接受他们的教诲和引导。当然,想成为这样的教师,是要经过长期修炼的。教师也吃五谷杂粮,也生活在各种诱惑之中,常人会犯的错误,教师也免不了会犯,但是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对是错,时刻都在影响着学生,所以非慎之又慎不可。为了少犯错不犯大错,一定要树立反省意识,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尽可能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使自己的言行举动全都符合高校教师的规范准则。只有这样,你的教育教学才能更有说服力。叶圣陶先生常用《大学》中的两句话来警策自己:“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具备这方面的优点,才能要求他人也具备;只有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欠缺,才有资格批评他人,令其改正。我觉得叶老所引的这两句话,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座右铭。
《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0日第2版
{:6_134:}为人师表,方可为尊;言传身教,勿误子弟。 {:6_167:}不要钻钱眼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