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1-10-8 08:19

徐湖平:国外博物馆如何化解“人海”

http://res.news.ifeng.com/dci_2011/1008/re_4e8f5cdc61386.jpg图为游客在参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徐湖平
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突破最大接待量,国庆节次日,故宫接待了12.7万名游客。考虑到如果硬性停止售票,容易引起现场混乱,存在很大安全风险,故宫没有立即采取限流措施,直至下午3时前,排队购票观众已很少,才关闭窗口。
不少人士称故宫限流新政“失守”,此举正确与否,引起社会关注。
就此,本报专访知名文博专家、原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
故宫限流政策因何“失守”
新京报:故宫平时执行什么样的限流政策?
徐湖平:一般限额在4万人左右,最高限额不超过8万人。
新京报:这个数量依据是什么?
徐湖平:主要根据故宫自身承载力来核定,主要是占地面积、树木、建筑的承受能力等因素。比如,数万游客,呼出的二氧化碳会对古建筑、古文物造成一定影响。我认为在博物馆场所设置客流限额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新京报:今年国庆节当天,参观故宫的游客突破12万人,远远超出了最高限额,为什么会这么多?
徐湖平:原因很简单,随着民众收入的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增加知识修养的需要较为强烈,到博物馆去拓展视野,是重要办法之一,故宫作为国家级的文物重镇,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故宫在国际上的名气越来越大,尤其是很多国外元首访华期间,往往选择到长城和故宫去参观,这都无形扩大了故宫的影响力。所以,故宫成了游客到中国、到北京的首选地。
新京报:有没有其他因素?
徐湖平:这些是必然性因素,还有一些偶然性因素。比如,天气因素,今年北京的国庆期间,天气格外好,适合出游。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排除,就是一段时间以来,故宫的负面新闻比较多,比如媒体总结的故宫“十重门”事件,让故宫备受关注,一方面很多游客好奇心陡增,想好好看看经历“十重门”之后的故宫究竟什么样,另一方面,这些负面新闻,也唤起民众对国家文物的关注热情。
新京报:有人把此次取消限流称作“第十一重门”,你怎么看?
徐湖平: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妥,文物界的工作人员,一般可以用8个字来形容,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故宫的工作和成绩还是值得尊重的,不能因为之前的负面新闻就一棒子打死,毕竟,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还是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和贡献。问题是问题,成绩是成绩,该反思的反思,该肯定的肯定,不能混为一谈。
临时取消限流很人性化
新京报:有媒体称,故宫限流新政“失守”,在假日期间的人海,已踏破文物保护的底线。也有人称故宫方面“无心限客,有心搂钱”,你怎么看待故宫此次取消限流?
徐湖平:我个人认为,面对当时的情况,故宫取消限流是有道理的,一种人性化的体现,应该给予肯定。如果当时不这样做,可能会出现混乱局面,难以控制。
另外,如果简单从门票收入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外行了,故宫不是企业,所有开支,所有收入都是财政统一管理。他们花钱多少都是国家的,挣钱多少也是国家的。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说,这和您刚才说的“限流是正确的”不是矛盾吗?
徐湖平:平时常态下当然必须坚持限流,但是像国庆节这样的重大节日,谁都很难预料会有多少人去故宫参观。偶然破例,可以理解,管理得当,注意疏导,也不会有大问题。何况,从报道看,很多游客来自外地,还有些来自国外,他们随着旅行团,日程安排很满,如果当天无法参观,可能就没有机会了。
新京报:如果破例,很多人担心的是出现问题怎么办?比如对文物的损坏,或者是出现踩踏事件,怎么办?
徐湖平: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是有一点,不要忽视了游客。不管是北京的本地游客,还是外地,乃至国外的游客,他们到故宫是为了参观,不是为了寻衅滋事,目的都很简单,就是为了探秘历史上的皇家生活,看古代的皇室究竟是怎么生活的,和电视里面演的宫廷生活是否一样,拓充知识,开拓眼界,以前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是不到故宫等于没来北京。事实也说明了故宫此次临时取消限流是正确的。
新京报:也有人担心,照顾了游客,文物保护怎么办?尤其是一些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徐湖平:前几年,很多民众的素质不高,参观博物馆后,狼藉满地,损坏严重,现在普遍素质在提升,比如自觉排队,比如不乱扔瓜皮纸屑,都有明显好转,不要太低估游客的素质。
新京报:一项投票精选出了今年长假的“囧事”,65%的投票者选择了“到处人山人海,没有看到景只看到人”。这种情况几乎每个景点都很明显,故宫也不例外。取消限流,其实也严重影响到游客的观感,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徐湖平:出现扎堆旅游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民众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应该给与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的博物场馆还很有限,满足不了民众的这种需求。比如,我们有13亿人口,博物馆却只有3000个,并且分布不均,参差不齐,免费资源稀少,有些门票并不便宜。同时,节日长假的集中,也是重要因素,很多人只能选择这个时候出游,哪怕明知人多。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尽快调研,拿出解决办法。
国外如何控制流量
新京报:面对这种游客扎堆游故宫的现象,有人提出参观国外的博物馆总是秩序井然,他们是怎么做的?
徐湖平:应该说,一般说到国际大博物馆,主要是“五大博物馆”,分别是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俄罗斯的冬宫博物馆,和中国的故宫博物院。如果从占地面积和游客数量上看,故宫都是独一无二的。
新京报:对待客流上有何不同?
徐湖平:不同的博物馆,政策不一样,有的实行免费,有的实行强制收费,有的实行自愿收费政策。比如大都会博物馆,就是自愿收费,你给10美金,可能会给你一个纪念章,当然,你给5个美金,1个美金,都可以进入参观,不受限制。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是收费的,但对学生实行半价,每个星期有半天时间对学生是免费开放的。
新京报:很多人会担心,如果免费,岂不是游客更多?
徐湖平: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的大型博物馆,都不是把门票作为一种收入途径,而是把门票作为限制客流的一个门槛。故宫博物院也是如此,几十元的门票也是起到这种作用,你可以比较一下,故宫的门票与国内很多景区的门票相比,算是低的了。
新京报:就您的观察而言,国外的博物馆能提供什么经验?
徐湖平:他们普遍推行义工制度,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尝试。就是组织一些退休的教授,文化工作者,给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然后安排他们到博物馆每天工作两到四个小时。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他们知识面宽,能给游客细致的讲解,一是工作时间短,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他们基本不拿报酬,但是受到社会的极大尊重,比如大英博物馆,对于担任义工十年以上的,颁发梅花纪念章,我听工作人员介绍,如果你佩戴两个纪念章,就会受到社会的非常尊重,因为这代表你为社会义务工作了20年。义工制度,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新京报:除了门票制度和义工制度,还有什么办法来调节客流?
徐湖平:像卢浮宫,采取灵活调整开馆时间,比如会根据客流情况,在周末或节假日延长开馆时间,有时延长到晚上九点钟,这样一来,即使人多,也不会因为闭馆而拥挤。这也考虑到某些游客可能白天没时间来,晚上也可以参观。总之一点,一切服务都是从人性化出发。这一点,我的印象里,国内目前还没有做到,都是严格遵守开闭馆时间。
新京报:他们会不会出现“到处人山人海,没有看到景只看到人”的景观,如果出现怎么处理?
徐湖平:这种情况在国外的大博物馆都是不可想象,当时一看到新闻说有超过12万人游故宫,我都吓了一跳。国外的博物馆由于面积比故宫小,他们有时也会出现人多的情况,不过我发现,不管游客再多,哪怕是天气很恶劣,都是很安静地在那里排队等待,没人高声喧哗。我经历过的一次,就是很多游客打着雨伞,冒着大雨在有秩序地排队分批进入。
新京报:排队分批进入的方式,目前在国内较为普遍。
徐湖平:你看之前的上海世博会、正在展览的西安世园会,游客那么多,每天都有上百万,如果一下子放行肯定乱套了,所以都采取有秩序地分批放行的方式,既不会出现拥挤,也能保证每位游客能从容地参观。这种方式,博物馆都可以借鉴。

徐晓夫 发表于 2011-10-8 09:04

{:6_134:}人满为患哪。

徐玉杰 发表于 2011-10-8 13:19

{:6_167:}人山人海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湖平:国外博物馆如何化解“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