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1-10-15 20:21

“大哥”徐灿根离开的日子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风起云涌。众多民企与民企领导人,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与这个时代共同成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企第一代传奇创始人也不可避免地开始老去。他们或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或大浪淘沙、功败垂成。但无论怎样,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一段历史,其影响仍持续到今天。回望他们当日的风云,是对一代商人的重新解读。
  “大哥”徐灿根离开的日子

  在进行股权转让前的一段日子里,心力憔悴的徐灿根百感交集,开始萌生退意。他深知转让股权并不是唯一解决办法,但英雄主义主导了他的思想。
  自今年7月世纪华通
上市,11年间上虞这个浙江省的县级市已经拥有12家上市公司,其中9家为A股上市公司。回顾上虞第一家上市公司——浙江上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风高科
”),其前身上虞风机厂在上世纪70年代末时就凭借着先进的技术跃至中国风机行业前列,并催生出上虞上浦镇内大大小小近百家风机制造企业。直到现在,上虞仍是国内风机机械制造业的领先地区。
  “大哥”今安在
  提到上风,就难以绕开一个人:创办者徐灿根,他是上虞第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家。在上世纪80年代,他和万向的鲁冠球齐名,被视为赫赫有名的农民企业家。事实上,鲁冠球的发家要晚于徐灿根,他见到徐灿根都会尊敬地喊上一句“大哥”。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当年的风云人物却在7年前将上风高科股权转让他人,并逐渐消失在公众视线中。
  当《浙商》记者来到上虞寻访徐灿根的事迹时发现,不少年轻一代对这个名字已经淡忘,只是在听到“上风”时才会被唤起些许记忆;而老一辈人谈起他时,仍忍不住会先崇敬和赞叹一番,而后再惋惜几句。
  大多数人至今不知道,究竟是何等麻烦让他不惜壮士断腕,在上风发展最美好的时光草草结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据上虞当地知情人士介绍,徐灿根之所以忍痛将上风高科拱手转让是因为陷入了一场担保风波。而他的隐退注定将成为上虞经济史上的一大憾事。
  在上虞经济开发区的浙江上风冷却塔有限公司,《浙商》记者见到了徐灿根的儿子徐鑫祥。股权转让之后,他自己承包了冷却塔业务,独自经营着这家小公司。谈起眼中的父亲,徐鑫祥用了“有魄力”这个形容词,“他决定了的事情谁也没法改变。”眼前这个温文尔雅的儿子和强势的徐灿根相比似乎截然不同。
  “父亲现在长居深圳。”徐鑫祥告诉《浙商》记者,“闲暇时他就看看股票,身边有小女儿和外孙做伴,享受着天伦之乐。”在事情过去这么多年后,徐家人都已经不太愿意谈起当年的事。也因为此,徐鑫祥很少参加一些商务活动。在上虞,他几乎也是深居简出。
  在徐鑫祥一篇写到父亲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很庆幸有一个令人羡慕的父亲。他和他的企业——浙江上风集团公司,从1974年凑借2000元起步至今,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带路人
  1943年,徐灿根出生在上虞市上浦镇小坞村。1974年,徐灿根作为主要创办人发起成立了上浦制冷配件厂。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任世瑶是徐灿根妻子任彩琴的大哥,他一直致力于通风机械、制冷机械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那一年任世瑶正好回老家上虞养病,得知妹夫在办制冷配件厂,他表示愿意提供一些技术上的帮助。在任世瑶指导下,制冷配件厂生产出了“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冷却塔专用风机”。
  徐鑫祥介绍,最初上风和交大的合作属于民间合作。以任世瑶为主的四位上海交通大学老师利用周末时间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前来厂里指导,并且每次都是夜班火车往返。因此,当时几位老师还被笑称为“星期天工程师”。
  待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徐灿根提出进一步合作,成立厂校联合研究所的要求。这个合作一方面使上风成为了交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实习基地;另一方面交大也为上风定向培养风机大专班30名学生,经教育部备案并列入国家招生计划。这一举措为当时的上风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也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启“厂校挂钩,科技联姻”的大门,徐灿根的举动在当时的上虞开创了先河,可以说后来上虞大部分企业的发展路径几乎都是沿用了这一模式。而上风带头进入资本市场也为当地其他企业成功上市带来了宝贵的经验。有人甚至认为,如果没有徐灿根和他的上风,也就没有今天上虞板块在资本市场的如鱼得水。
  上虞市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沈坚(原上虞乡镇企业局局长)跟徐灿根是多年的好朋友。在她看来,徐灿根对于上虞的功绩不仅在于让乡镇企业和大专院校合作、走科技进步之路,还在于他首先在企业里引进了现代化管理模式:“当时我们这些乡镇企业,根本没听过什么质量管理和成本管理,也从来没听过什么品牌建设。这些理念都是他灌输给我们的。”
  她还告诉《浙商》记者,当年徐灿根在上虞的名望相当高。当他回到村里,村民几乎夹道欢迎,把他当大人物一样膜拜。
  义气
  仅做好一家企业似乎无法解释,为何在隐退之后徐灿根依然能在上虞企业界保持着很高地位。
  “他很有社会责任感,自己致富还不忘他人。”沈坚说。
  同为上虞风云人物的蒋梦兰当年便是在徐灿根的帮助下,通过为风机配套生产冷却塔,从而创办了浙江联丰玻璃钢厂,并生产出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玻璃钢冷却塔,从此走上了致富道路。
  同时接受过徐灿根帮助的还有上虞的百官电机厂,以及后来的上虞第二电机厂和卧龙控股等机电行业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民营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对私营企业有诸多限制,包括上风在内的一批乡镇企业日子并不好过。1986年,徐灿根发起成立了一个厂长经理研究会,专门召集一批当时的企业家定期聚会,共同探讨经营难题,分享先进管理经验。作为领路人,他又被推选为当时刚刚成立的上虞市企业联合会的第一任会长。
  1988年,上虞风机厂进入了国家二级企业行列。也就在当年,徐灿根成为了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任第八届人大代表。
  1991年10月,浙江风机风冷设备公司成立了(2005年8月更名为浙江上风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由小坞村、董家山村和职工持股会持股。2000年3月,浙江上风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双高认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高新技术产品认证)的形式在深交所上市,挂牌“上风高科”,成为全国风机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徐灿根人生的巅峰时期。上风作为“厂校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被国家科委在全国进行推广。党和国家领导人、历任科技部领导都先后来过上风视察,对徐灿根作了高度的评价。上虞也因此获得了“全国科技强县市”的称号。
  然而,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的徐灿根万万不会想到当初自己共同致富的念头,会为他之后失去上风埋下伏笔。
  迟暮
  为了扶持上虞其他企业,徐灿根作为企业家中的“老大哥”为多家企业进行了资金担保。因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不想损害股民的利益,并未以上市公司的名义进行担保。他说:“如果有损失就都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来承担吧。”
  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2004年,上风集团担保的当地两家企业先后出现老总英年早逝和政策性关停倒闭等意外情况,徐灿根无故背上了一个多亿的债务。除了替人偿还债务之外,他周旋于杭州、绍兴、上虞的13家银行和法院之间。一时间徐灿根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当时的他已经61岁。
  徐鑫祥透露,早在企业上市时,徐灿根妻子的去世就给他带来了严重打击。徐鑫祥的母亲任彩琴曾跟着哥哥任世瑶学习风机技术,并担任当时厂校研究所所长,为上虞风机厂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技术支持。妻子去世,徐灿根有些心灰意冷,思想变得保守起来。
  在徐鑫祥看来,那时的上风错过了一个很好的行业扩张的机会,即收购正处于历史低谷两家同行业国有企业:武汉鼓风机厂和上海鼓风机厂。“当时正好赶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钢铁水泥等行业企业纷纷把握住机遇进行大举扩张。这些企业均需大量的鼓风机,如果收购这两家工厂不仅可以做大做强主业,也为进一步扩张积累更充裕的资本。”徐鑫祥说道。
  只可惜,当时的徐灿根已经没有这番雄心。
  在进行股权转让前的一段日子里,心力憔悴的徐灿根百感交集,开始萌生退意。他深知转让股权并不是唯一解决办法,但英雄主义主导了他的思想。“我不想把债务留给子孙后代。为了让上市公司能更好地发展,还是将控股权让给更有能力的企业吧。”他没有听身边人的任何劝说,而是一个人待在屋子里,思考良久,最终决定将控股权转让给了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之子何剑锋管理的盈峰投资控股集团。
  回顾父亲的三十年奋斗,徐鑫祥感慨:“他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除了社会贡献和名声以外,自己真的没得到什么。”
  徐鑫祥说,徐灿根是一个严以律己的人,工作上几乎事必躬亲。有时遇到重要的项目,他会直接跟技术人员探讨,内容详细到风机叶轮和叶片的数量和厚度。同时,他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曾经为了避嫌,他没有推选贤能的妹夫当小坞村的书记而让给了厂里的一名车间主任。农民出身的他时常告诫子女们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把钱看得太重,关键要有事业心。”
  曾经只是因为不愿离开上浦,没有将风机厂搬去上虞市经济开发区的徐灿根,最终还是为了避开纷扰而远走他乡。也许是他太注重战术忽略了战略,也许是他太有责任感不愿违背情义。英雄迟暮,总免不了一丝苍凉和惆怅。

徐晓夫 发表于 2011-10-16 09:12

{:6_134:}人,不能总在巅峰上生活。

徐晓夫 发表于 2011-10-16 09:13

{:6_134:}人,不能总在巅峰上生活。

徐玉杰 发表于 2011-10-16 18:13

{:6_167:}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哥”徐灿根离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