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山:爱心接力棒 寻山西好人来接
http://photocdn.sohu.com/20111015/Img322237163.jpg
徐春山和儿子(读报者)在接受记者采访
5年前,晋中市榆次区的徐春山在千里寻妻过程中,有幸与新疆新华印刷厂的职工张永生相识。5年来,得知徐春山寻妻无果,家庭条件不好,张永生不仅坚持资助他的儿子源源上学,还在他重病时,特地汇来两千余元的爱心款。
但2009年以来,妻子退休,他本人工作调整,加之物价上涨,好人张永生的生活也日渐紧张起来。困境面前,张永生念念不忘他资助的山西人。10月13日,张永生通过新疆媒体同行联系本报,希望找一位善良的山西人,帮他照顾徐春山一家,将爱心延续下去。
寻妻无果被困新疆
“我这辈子没有遇到过这么好的人。”10月13日,晋中市榆次区花园路一处普通的单元楼内,徐春山一见记者便由衷地表示。
3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除去一台已无法正常使用的电脑和破旧的电扇外,再难找到一样像样的电器。这两件仅有的值钱电器,据徐春山讲,也是新疆一位热心人捐来的,而他和源源居住的这套小居室,是他每月100多元租来的。
徐春山祖籍山东潍坊,1973年因工作来到晋中市榆次区定居,后因单位不景气,他不得不下岗做起了小生意。尽管如此,有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儿子在身边,徐春山还是感到很幸福。
变故发生在2003年。那年的9月16日,正是妻子的生日。徐春山早早回家,做好了妻子最爱吃的瓦罐鱼、回锅肉等。吃过饭后,妻子说,她的姐姐在新疆的托克逊开了一家饭馆,姐夫病了,饭馆要维持下去,需要她去帮忙。
徐春山没有多想,就答应了。谁知这一走,妻子却没了音讯。此后的近三年里,徐春山带着少不更事的儿子,跋涉数千里赶往四川、新疆,苦苦寻妻。为了妻子,他甚至带着仅仅五岁的孩子,漂泊乌鲁木齐长达一年,但寻妻没有任何结果。
2006年5月17日,《都市消费晨报》记者马俊刚的一篇《山西汉子携儿乌市寻妻300天》,掀起了乌鲁木齐各界帮助山西男子徐春山寻妻的热潮。也是在这时,新疆新华印刷厂的职工张永生向他伸出了援手。
爱心跨越数千里
“屋子里很昏暗,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单人床,孩子脸蛋红红的,躺在床上,很冷清,很凄惨。”电话里,身处新疆的张永生回忆起初次见到源源时,说至今难掩内心的痛。
那次相见后,张永生和许多当地的热心人一样,成了徐春山租住的简易房内的常客。
“起初是一周去一次,后来一周去两次。每次,我都会给孩子带些好吃的或玩具。随着交往的深入,我和这对患难父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五岁的孩子每次喊着"伯伯,伯伯",追问妈妈何时回来的情景,让我一次次泪眼朦胧。”张永生谈道。
时间到了2007年5月的一天,张永生再次来看孩子。徐春山一脸忧虑:“孩子该上学了,寻妻不见,我不能再耽误了孩子。”在张永生的建议下,这一年5月中旬,徐春山带着源源回到了晋中的家。
徐春山回去了,但是寻找妻子纬芳的行动并没有停止。受徐春山之托,张永生每隔一段时间,就复印几百张“寻人启事”,但是“启事贴遍了乌鲁木齐市大街小巷,还是毫无结果。”
助人寻妻无果,但张永生对源源的关心却一直延续着。徐春山多年寻妻,仅有的五万多元积蓄早已花光。源源在晋中市榆次区的花园路小学入学后,徐春山正为有限的花费犯愁,张永生已主动联系,将200元钱汇到了徐春山手中。
此后的四年多时间,每到月初,张永生总会把源源上学的花费汇到徐春山的账户上。这期间,徐春山也曾委婉地提出“你们生活也不富裕,资助的事我心领了,你们就不用再为我操心了”。
但多少次,张永生看着徐春山的来信,望着源源几乎各科都是100分的作业,激动不已。张永生放不下这份跨越数千里的特别“亲情”,在他心中,源源已是他数千里外的另一个“儿子”。
“伯伯、阿姨,你们好,我上二年级了,学习很好。我寄个相片给你们,我长高了,你们喜不喜欢我?看我帅不帅?我是不是再努力才更帅,祝你们工作开心!”至今,张永生忘不掉源源进入二年级时,用他歪歪扭扭的笔体给他和妻子写去的信。
新疆好人过得也不容易
“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小不点,现在一定长高长大了,希望有好心人能继续帮助孩子。”10月11日,在乌鲁木齐市公园北街附近的家里,张永生特地找来了当年报道徐春山寻妻的记者马俊刚,满腹心酸和挂念地念叨着。
因为马俊刚的一篇报道,这名新疆新华印刷厂的职工靠微薄的收入,资助远在山西的源源,一坚持就是5年。但现在,因为自己收入减少,他不得不再次找到媒体,希望大家帮他找一位爱心接力人。
张永生说,资助源源的事,开始他还瞒着妻子和家人。但这段尘封的秘密,随着2006年年底徐春山在新疆《都市消费晨报》发出的感谢信被揭开。
虽然自己家的生活过得并不宽裕,但是张永生的妻子韩女士和儿子等人得知他的爱心行动后,不仅没有反对,还纷纷加入其中。
今年3月,徐春山因多年劳累、加上对妻子的牵挂,两次因心脏病等被送往医院。张永生一家听说后,特意从越来越紧张的家用中,抽出2000多元,汇给了徐春山。
徐春山不知道,其实从2009年起,张永生一家便因为他工作岗位调整、妻子退休,加上物价飞涨,生活也过得越来越拮据。
马俊刚接到张永生的求助后,立即联系本报,希望新疆、山西两地联动,为张永生的博爱寻求一个新的落点,也为徐春山和源源的将来找到一个新的“爱心家园”。“前几天打电话,儿子抢过电话来说,学校要选拔他进入射击队。儿子有出息了,我很高兴,所以即便我没有能力帮他,也一定要给他找一个放心的资助者。”说起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张永生总是很开心,但说起自己的近况,张永生的语气中透露着无奈。
张永生告诉记者,当年他帮助徐春山时工资大概在2000元左右,拿出两百块钱还不算难。现在,他的工资很不稳定,多时一月千元左右,少时只有几百元。就是在这样的紧张生活中,今年9月、10月,他还是给徐春山汇去了爱心款。“我和儿子在乌鲁木齐市的一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生活中最难忘的记忆,给我们父子带来了新的希望。你们无私的援助,比亲人还亲的关怀,我和儿子终生难忘。”这是徐春山给张永生一家最近的去信中的一段话。张永生说,一天找不到新的资助者,他就继续帮助徐春山和源源一天。
徐春山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并不知道恩人的境况。他只是不想太多地打扰恩人,因此,源源一再想进入射击队,他还是考虑到一年4000多元的花费,悄悄决定让儿子放弃了。
一边是新疆爱心人士的深情呼吁,一边是窘迫生活中山西父子的坚强。在此,本报希望各界爱心人士能伸出爱的双手,永续这段跨越时空的佳话。
本报记者 任俊兵 {:6_134:}很感动人的。 {:6_134:}很感动人的。 {:6_167:}好人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