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闯:感悟陪审台后“三重门”
“虽然陪审工作是最基层、最普通的工作,但是我会一直尽心尽责。”在年初的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人民法院陪审员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徐闯的发言铿锵有力。作为该院的一名优秀陪审员,他不仅是一名“高才生”,还是群众眼中贴心的年轻“村长”。近日,笔者走近了他,聆听来自他内心“三重门”后的声音。一重门:法律伴着陪审行
2009年7月,徐闯走出大学的象牙塔,迈进了社会的门槛。经过深思熟虑,他作出了奉献基层、贡献青春的人生选择。在当年进行的大学生村官考试中,徐闯顺利通过笔试、面试,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村干部”。
当谈及为何扎根农村、服务基层时,这位活泼开朗的“80后”面带微笑,眼眸里闪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老练与自信,“这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我要用我的青春和知识帮助乡亲们致富,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徐闯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边领着乡亲们致富,一边又钻研起了法律。“其实我是学中文的,学习法律是因为看见村里有人买到了假种子,由于村民对法律一无所知,合法权益最终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徐闯冷静地说道。
2010年夏天,徐闯看见陪审员选任公告后,尝试着报了名,并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处理农村工作与司法工作的“多面手”。
“陪审需要法律知识,我不是‘行家里手’,所以自己要在提高法律思维能力上多下点功夫。”在刚刚从事陪审工作之初,徐闯就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这一年多的陪审时间里,徐闯除了用心做好陪审工作外,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翻看法律书籍,并经常到该院西集法庭借阅法律期刊杂志,与法官探讨案例,从实践中提高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水平。
笔者看见摆放在他书桌上的“司考三大本”时,不禁感到诧异。“我参加了今年的司法考试,感觉难度确实很大,但是通过参加考试更能检验我在法律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徐闯言谈举止间流露出了对法律的执著之情。
二重门:调解路上献真心
“对我来说,陪审案件的最大感受就是得用心,只要你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中,他们的‘心病’自然就好了。”说起案件调解,徐闯头头是道。
张某与王某的离婚纠纷案件在法院立案后,双方之间愈发呈现出剑拔弩张的态势。承办法官在向被告送达开庭通知时,从被告激烈的言辞中已经感觉到了火药味十足。
为了有效化解双方的矛盾,适当缓和紧张的气氛,承办法官鉴于徐闯在原、被告所在村庄挂职工作,在与徐闯进行沟通后,决定让他充当双方的“协理员”,尽力弥合原、被告之间的感情裂痕。
徐闯担负起这项任务后,每天下班后都会抽出时间去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即便在周末,周围群众也能经常看见他奔波于原、被告之间忙碌的身影。徐闯从双方未满3周岁的孩子着手,分析离婚对孩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又倾心聆听他们夫妻之间对于矛盾产生原因的叙述,并在二人之间慢慢架起了“连心桥”。终于张某与王某的心理“疙瘩”慢慢被解开,并坐在一起开始心平气和地沟通交流。最终,张某与王某重新携手走进了法院,办理了撤诉手续。
翻看徐闯陪审过的案件卷宗,笔者发现大部分案件都以调解方式结案。庭审笔录上详细记载了徐闯参与案件审理时所发表的各种意见,正是这些普通的话语,诠释着他深深的为民之情。
三重门:搭建为民服务台
“除了陪审之外,我还喜欢参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总感觉这样让自己既充实又踏实。”徐闯笑着谈自己的工作兴趣。
在今年1月份的基层村委会换届选举期间,徐闯踏进了工作环境的“双行道”。他不仅兢兢业业地组织好西集镇下辖各村的村委换届选举工作,还成为了法律的“布道者”,将解答村民选举权的有关法律问题变成了他的“第二职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之下,该镇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在基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也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性问题。如何教育青少年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树立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的基本法律意识随之成为亟待破解的瓶颈。
为此,徐闯专门担当起了校园“法律使者”这一角色,定期与农村各中小学儿童进行法律方面问题的沟通和交流,并充当了乡镇法庭与校园的“纽带”,将法制课堂搬到了各个学校。这一系列举措为在外务工人员减轻了后顾之忧,受到了他们的一致好评。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为经受基层历练的“80后”,徐闯的法律梦想仍在这片土地上驰骋,我们坚信他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收获心中那份沉甸甸的希望。
{:6_134:}很有出息的年轻人。 {:6_167:}工作初期勤勤恳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