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谛今何在—徐培晨艺术人生的意义追寻
徐培晨作品:金猴献瑞http://www.022china.com/uploadfile/20111030/201110302221352.jpg
徐培晨作品:翠竹青青迎朝阳 徐培晨教授正值花甲之年,言及艺术人生,似乎早了些,然就其艺术成就和相关的善举,却能启迪吾辈在当下对人生真谛问题的再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书画家的经济收入迅速提高,面对财富,作何选择?或致力于子女贵族式的培养,或一次次宫廷般地改换居所门庭,或忙于宝物经营、私家收藏,或沉溺于花天酒地而无法自拔。此前的“热爱艺术”、“为艺术献身”之念想,是否早已烟消云散?没落的消费观如潮水般正在淹没所有精神性追求,以至于“理想何在,人生真谛何在”的发问都变得背时了。
所幸的是火种不灭,自有一批真正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从不止步,从不改色,徐培晨便是其中可敬的一员。
与徐培晨相知,缘于工笔画名家李际科先生夫妇。1980年西南师院受国家教委委托举办全国高师骨干教师研修班,共18位学员,主修中国画工笔重彩花鸟、人物。李际科在研修班带过徐培晨。李际科和夫人傅本娴老师都是国立艺专老校友,潘天寿先生的老弟子,我从二老口中得知有那么一位优秀的年轻教师。际科先生仙逝后,徐培晨写论文纪念,又出资为先生出版大型画册。2009年我们同时应师母之邀为其撰写的《李际科传》作序。
徐培晨的名字大家不会陌生,他被称为“画猿猴大家”而知名于世,江苏省沛县人,23岁入学南京师院美术系,当年即有作品入选省美展,并被省美术馆收藏。1976年毕业留校任教。他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此后的中国美术得到空前发展,他个人从事美术教育,编写花鸟画教材,同时书画创作不断,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美展,获得了不少荣誉,出版画册20余种,办个展30余次,其中在中国美术馆就办过两次个展。2008年马鞍山市政府办的徐培晨艺术馆开馆,今年徐培晨艺术学校又在他家乡沛县揭牌。
可用四句话概括徐培晨的艺术人生:延续传统,关注现实,无私奉献,不倦追求。
在我看来,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画传统”并无新旧之分,“创新”不是反传统,“创新”原本就是“传统”的题中之意,是传统的一个部分,是传统的精神实质所在。至于历史上有泥古不化的艺术家和作品,那是他们缺乏对传统精神的理解,不是“传统”出问题,而是他们没有学好“传统”。培晨在《中国画传统精神的实质》(载于《美术观察》2009、11)一文中,说得很对。“没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也就没有时代精神可言。时代的审美意识,其实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与进化。”此处“进化”一词改为“推进”也许更贴切。那些自谓反传统的勇士,其实很好笑,传统值得反吗,渊源积淀需要反吗?其实文化的可贵就在于有渊源积淀。
如果承认文人画是中国民族绘画发展的艺术高峰,你就得承认以线为造型基础的特色,就得承认笔墨载体巨大的包容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它集思想、审美、情感、造形、造境而升华,是诗书画印综合的艺术结晶。它在世界艺术之林的崇高地位毋庸置疑。
一位画家能延续传统,即是在绘画史上有一张准入证,无疑是一种很高的评价。诸如著名理论家马鸿增谓:“前人画猴,以宋代易元吉为最。大书画家、鉴赏家米芾在画史中推崇道:‘易元吉,徐熙后一人而已。’当今画猴,徐培晨独标一格堪称大家,不妨说‘徐培晨,易元吉后一人而已’。”
赞誉徐培晨画猿猴的拓展性,就是基于延续传统的角度,上述评语已登峰造极。模拟、重复是称不上延续传统的,有开拓、创新才叫延续传统。
徐培晨学画从工笔入手,自临摹起步,既临摹永乐宫壁画,临摹古代的《历代帝王图》、《八十七神仙图》、《释迦降生图》、《群仙祝寿图》等经典之作,也临摹现代李际科的《百马图》、江寒汀的《百鸟图》等佳作。又从尉天池先生学书法,从楷书到行书,直到自由挥洒草书。同时大量写生,广读历代画论,吸收传统文化包括民间美术的各种营养,从而打实基础,最后进入大写意创作。
北宋易元吉画猿猴,据记载是看到名画家赵昌的花鸟画之妙,觉悟到须改画“超轶古人之所未到”的题材,“方可成名家。”于是“入万守山百余里,以观猿、狖、獐、鹿之属,心传目击,悉着毫端。又尝于长沙所居之舍后,开圃凿池,间以乱石丛篁,梅菊葭苇,多驯养水禽山兽,以伺其动静游息之态,以资画笔之思致,故动植物之状,无出其右者。”(《宣和画谱》)。其画猿生动灵巧之至,从而改变了前人文学作品中,用来衬托作者惆怅失意心情的猿啸哀鸣的形象,拓宽了绘画题材,故深受北宋名家米芾赞许。他的獐猿画被普遍认为是其独门绝技,“世俗之所不得窥其藩”。
徐培晨画猿猴,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到西南峨眉山写生,碰到成群的猴子,对人很友好,其眼神和动作都非常讨人喜爱,联想到家乡的《西游记》花果山,萌发了想表现猴子的念头,触发出灵感,遂全身心投入。他画猴子的自然世界,寓意人的精神世界,传神寓意,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易元吉是画在绢上的工笔画,而徐培晨从工笔发展到意笔,把书法的笔情墨趣、意韵神采融入到大写意“猴画”里面,以书法线条的柔韧性表现猴子腾挪跳跃的变化姿态,用水墨交融的笔意赋予猴子机敏灵动的天性之美,在宣纸上产生了奇异的效果。
徐培晨受业的李际科师是画马大家,“好马成癖”,对于马的观察达无以复加的程度。他深入草原、牧场,结识马友,他“睡在马厩里观察马与马之间的各种情态彻夜不眠,尢以马站着睡眠的憨态,不知多少次感佩潸然泪下。”他日夜骑马兼程,探得马夜行于悬崖峭壁也不失蹄之妙;伺候老马,感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养老马画《老马图》,养瘦马画《瘦马图》,通马语,读马诗,学生称他“岂止是‘马癖’而成为马精、马圣了。”这种精神也传到了徐培晨身上,他多次深入猴山,体察猴群生态,能分辨并画出200多个品种的猴子,有长臂猿、白眉猿、金丝猴、狮尾猿、台湾猴、日本猴、黑白疣猴等等,雌雄老幼,四季环境不同,形象神态千姿百态,并强化各自的特征,通过喜怒哀乐的表现,画出意趣,画出神韵,活生生描绘出一个乐趣无穷的猿猴世界。
著名理论家邵大箴先生曾对徐培晨猴画的意趣作过详尽的剖析,指出其意趣“用笔老辣而灵动,用墨鲜活而潇洒,以富有变化、自由、率性、逸笔草草的笔触画出猴子的动态,刚柔并济的寥寥数笔勾勒出面部表情神态,再用浓墨肯定猴子的手足等重点部位,墨线之间的浓淡疏密变化错落有致,充满张力。……从那些畅快淋漓的笔墨中,能清晰地感受到绘画语言的魅力和描绘对象的生命力完美地交融在一起了。”“作品中,巧妙地把情感的表达融入其中。……中国民间的传统中,猴是喜庆和吉祥的化身,又是显贵、驱邪纳福的象征,这些美好的寓意体现在徐培晨的画面之中,如《马上封侯》、《辈辈封侯》、《献寿图》等等。看到他作品中那些母子相依、山间嬉戏的猴子,让人忘记了它们是猴子,感受到令人动容的亲情、温情和母性。”
猿猴与“元”、“侯”谐音,寓连中“三元”(状元、会元、解元)及“封侯进爵”之意。齐天大圣的花果山猴族更是深入人心,徐培晨的画饱含祥瑞之意,颇有传统文化内涵,他的画法传统根底深厚,远看有势,近看有质。故程十发先生也评价说:“徐培晨画猿猴,聚于山石林泉之间,形态生动,令人如入山林之深处,画笔神奇,令人敬佩不止。”
传统要求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徐培晨尤其注重写生、寄兴写意,他的猿猴世界完全是自己的感悟,个性鲜明。他努力创造原生态意趣,融入自然山水花木让读者向往,产生联想。故其保护生态意识妙在不言中,这一点与当代艺术相通,却少牵强附会,舒服多了。他是一位多面手,山水花鸟皆能,专擅一门而自成大家。
徐培晨于物质生活并无奢求,却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认真教书,努力创作,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真谛,数十年如一日。
徐培晨在艺术创作生涯里找到了自我价值,而他对社会的无私奉献,更映衬出对人生真谛的大彻大悟。
他向政府无偿捐献了自己“花、山、人”二三百幅工笔和写意作品,而且将他多年来的收藏作了捐献。计有郑板桥、傅抱石、郭味蕖、唐云、高二适、费丹旭、石鲁、张辛稼、黎雄才、苏天赐、刘文西、刘大为、冯远等名家书画近200件;汉代的画像石,100多块送给了马鞍山博物馆,4块送给了沛县,50块送给了汉城公园镶在墙壁上,20块送给了沛县博物馆,24块送给了刘氏宗祠。捐献的160多块画像砖,包括大至一米多长、中空的画像砖和难得一见的彩色画像砖;汉印113方,包括十几方官印。另外还有汉简、汉佣唐佣青铜器。他让这些文化珍品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他的捐献基于这样的认识:艺术品属于社会、属于人民,个人收藏无私奉献才能让这些珍品找到归宿,真正发挥作用。
东西捐献了,他又轻装上阵,开始了新的征途。他决定进行大规模长时期的各地写生采风活动,首站今年7月15日在黄山启动,并将辗转井冈山、宝塔山、西柏坡、庐山、雁荡山,及五岳、四大佛教名山和四大道教名山、太行山、喜马拉雅山等40余处祖国名山胜地写生创作,期待2016年举办大展向祖国汇报。
如此大手笔,一步一个深深的脚印,确实了不起。追寻其艺术人生的意义,让我们在纷繁的人世间寻觅到人生真谛的光芒。
(本文作者:卢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秘书长 潘天寿纪念馆原馆长)
{:6_167:}谁能找出。 {:6_134:}‘人生真谛今何在’,唯有孔兄能解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