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1-11-6 09:17

徐云鹏:合成艳照敲诈案的亮点在“有人”汇钱

  尽管骗子形形色色,诈骗方法各有千秋,但诈骗犯罪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这种犯罪采用以假乱真的虚妄性,使受骗者产生错觉,信以为真,“自愿”将财物交给犯罪分子,从而达到骗取公私财物的目的。
  从表面上来看,这伙骗子从政府网上下载领导照片,运用PS处理技术拼接到淫秽图片上炮制“艳照”,再用非法途径获取领导的个人信息,然后将敲诈信和炮制的“艳照”先后向广东、湖北及江西吉安、新余等地的县级以上官员或大型国企老总投递出600余封。他们敲诈钱财的过程,似乎不具有明确固定的目标性,颇有“瞎猫撞上死耗子”的感觉,有人中计上当也纯属是歪打正着、愿者上钩。
  其实不然。骗子胆敢撒大网,皆因官场有“鲜鱼”。这伙骗子挖空心思,不择手段,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有其明确的既定的目标指向性,他们就是瞄准了一些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领导为政不廉、拈花惹草、追腥逐臭的癖好和顾及脸面、息事宁人、不敢报案的心理特征,而实施敲诈犯罪行为的。事实也果然不出骗子所料,通过调查犯罪嫌疑人银行账户,民警发现有资金交往,据此推断可能有人上当受骗。
  应该说,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凭白刮来的,尽管领导干部的财源可能是多元的,但也不至于一点也不爱惜钱。况且,诈骗金额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被骗的领导收到敲诈信后,之所以不问青红皂白,便急不可耐地往骗子指定的账号上打钱,肯定是屁股上沾着屎,心虚胆怯得很,甚至可能到了脊背发凉出大汗的地步。为防止引发新的事端和招惹更大的麻烦,才不得不使出花钱消灾、息事宁人的下策,也正中了骗子设下的圈套。
  纵观全案,其亮点在于“有人汇钱”上,也应该成为侦破工作的重点。可以说,这起敲诈案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之处。骗子作案的手段也不算高明,作案对象也是惯常的,科技含量也不算大,而其重要的关注点在于“有人汇钱”了。公众迫切需要知道的是,到底是谁汇钱了,汇了多少,钱从何来?纪检监察部门和警方应该对此逐一查清,给纳税人一个明确的交待。
  由于该案属于高科技智能型犯罪,不仅犯罪分子对骗局有着精心的设计,对逃避打击有着较强的反侦查能力,而且汇钱人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也不会轻易暴露自己,会做一些必须的伪装或者技术处理,以免为警方侦察留下证据,使得公安机关“很难查实其身份”,很难获取有效的证据,客观上会增大案件侦破工作的难度。但是,毕竟警察手头上掌握着嫌犯投寄敲诈信收信人的姓名、地址等重要信息,更何况汇钱人是通过银行转账方式打款的,银行的监控录像、柜台的交易记录等,总是会留下一些足丝马迹的。警察跨省追查的时候那可是一查一个准啊,照说,查实汇钱人也不应该有问题,关键是想不想查、敢不敢查。
  “有人汇钱”,对于警方也是一道考题。能否将“有人”具体到姓名谁,官居何位何职,将直接验证相关部门是否真心实意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期待着相关部门能够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徐春森 发表于 2011-11-6 11:03

徐卫 发表于 2011-11-6 09: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尽管骗子形形色色,诈骗方法各有千秋,但诈骗犯罪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 ...




      今古奇观!闻所未闻!黑白两道上演出来的闹剧,表明这个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


徐晓夫 发表于 2011-11-6 14:30

{:6_134:}钱财来历不明的表现——心虚。

徐玉杰 发表于 2011-11-7 18:40

{:6_167:}不高明的手段遇到爱占小便宜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云鹏:合成艳照敲诈案的亮点在“有人”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