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舍不得
勤政都是相似的,懒政却有各种花色品种。在山西兴县,2010年好不容易盖起了一栋廉租房,但“建而不分”,闲置至今,成了一个大“摆设”。当地给出解释:一是要房子的人太多,先建的房子想等到后续的房子盖好后统一分配;二是主管官员生病住院3个月,把分房的事儿给耽搁了。真是哭笑不得啊不得哭笑。一个“公开摇号”就能解决的问题,愣是不去操作;一个人生病住院,就把93套房子涉及93户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给甩在脑后。在基本面,这是懒政,为百姓办好事,就不上心不得劲,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设若这些房子是分给领导的,你说建房分房会是什么速度?在深层次,谁知道人家潜意识里是不是就想着将这些廉租房悄悄变了性质,让不该获得的人悄悄获得?很显然,他们“建而不分”,实在是舍不得啊不得舍。
专家说,“兴县案例”是少数现象,我看不一定。你只是没有广泛地调查而已。说不定“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专家还指出这是一种“小城市拼爹”现象,就是越到基层小地方,越容易受到人情因素影响。这大约有点像网言所说的,“老子是儿子的通行证,儿子是老子的墓志铭”。其实也不仅仅是“小城市”如此,大城市为了房子的大利益,“拼”个“爹”算什么?
掌握公权力的部门,在处理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的利益关系时,往往会陷入“车夫困境”。改革中形成的强势群体,其力量有着更大的权重,政策制定者、利益分配者,可能成为强势群体的“车夫”,他们只按强势群体的意愿开车。然而,如果沿着强势群体形成合力的道路走下去,中国社会显然就会更加不公平。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既不能违背弱势群体的广泛意愿,又不可以任由强势群体左右一切,这就陷入了两难的“车夫困境”。
有识之士指出,出现“车夫困境”的主要原因,正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声音微弱,而强势群体借助手中的公权,利用他们在公权力部门的有利地位,在决策过程中占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因此,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台,常常就是有利于强势群体,而不利于弱势群体。具体到山西兴县的廉租房“建而不分”,恰好就说明了政策制定者、利益分配者没有成为弱势群体的“车夫”,他们最喜欢的仍是为强势群体“抬轿”。
在弱势群体面前的“舍不得”,说明权力主导型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利益分配上往往会陷于“非公益化”,这种发展模式属于“威权发展模式”之一种;在该模式下,弱势群体通常“插不上嘴”,就像那“建而不分”的廉租房,拖了一年半时间而困难百姓都没有多少发言权。
有学者计算过:我国2009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是260万套,2010年是580万套,2011年是1000万套,合计是1840万套,平均每10个家庭就有一套保障房。这是让人十分欢喜欣喜甚至大喜的数字——尽管2011年的1000万套是个开工建设的数字而非已经建成的数字,但盖这种房子技术难度并不大,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封顶,那么很快就应该落到弱势群体困难群众身上。所以,接下来至关重要的是,不能让这许多保障性住房陷入“建而不分”的“兴县模式”。苹果熟了,硬是弄个袋子吊在树上烂掉,也不让它落到百姓怀里,那是不行的。
{:6_167:}没把百姓的事,当回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