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家谱
本帖最后由 徐启泰 于 2012-1-22 13:49 编辑家谱是平民百姓的史册,也可以称为老百姓的“小史记”。它不仅关乎血脉,更关乎记忆、文化、传统等生生不息的传承。一部好的家谱就是一部传承弘扬家族文化的优秀文献。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社会上是学不到的,却能在家谱中受到教育。因为不少家谱在家训族规中都规范了后人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从而很好地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同时家谱还有助于血肉联情,相互提携、帮助。
我国修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绵绵不断。近年来,家谱热又悄然升温,特别在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修家谱更是成了一种时尚。
来源于2011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消息说,2000年以前,常州地区也就三五家修过家谱,且规模不大。2003年,修家谱有所升温,常州地区共有十多家修了家谱,2005年,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修家谱一下子兴盛起来。目前,常州大约有400个家族修了家谱,其中80%都是近5年修撰的,还有更多家族正跃跃欲试。
在无锡江南大学任教的姐夫告诉我,随着2007年惠山古镇祠堂群开发的日渐升温,市民对家谱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每天上午,都有不少从惠山上晨练结束的老人来到锡城直街上的祠堂文化研究会查询自己家族的来源、了解修编家谱的知识。据悉,无锡宗祠文化研究会自2004年成立后,已收到捐献的各种家谱32姓53个分支194卷(册),其中绝大部分是2005年后续修的。
近日在列车上与一个温州客商闲聊得知,修家谱比较早的温州现已与时俱进出现了颇具特色的“光盘版家谱”。这位温州客商的一个亲戚姓项,原有老家谱三本,里面只有简单的文字,记录的东西非常简单,又不易读懂,而且已经泛黄破旧。从去年2月份开始他重新编制家谱,并借鉴了《上下五千年》、《项羽全传》、《百家姓》等书籍。新家谱里增加了有关家谱的理念、中国姓氏起源、项氏历代名人录以及纪元干支对照表等知识性的内容,还附有项氏分布图、祖先的画像等。为了便于保存和随时增加、修改内容,他不惜代价特意制作了“光盘版”。
盛世修家谱。近年来国内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普遍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特别是不少家族中一些出人头地的企业主资助家谱重修工作,一些家族成员也希望利用这个机会留名后世、昭示子孙,联络族内或族外的亲戚朋友,以扩大圈子和人脉,因而使修家谱渐成为广大民众主动自愿参与的民间文化工程。
最近我浏览了几本新编的家谱,发现新修的家谱妇女也填名入谱,不再有各宗之间因大小宗、因外姓子嗣而产生的“名份”之别。这体现出时代进步的新观念。然写作水平不及古代,用词也不严谨,并改变了古时“生不立传”的严训,给活人也写简历,尤其是给资助的企业主简历篇幅较大,有树碑立传之嫌疑,特别是牵强附会依附历史名人,这对家谱的庸俗化和公正性造成了不良影响。 此外,编修家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将相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文天祥说家谱“凿凿精实,百无二三”。胡适也说:“家家都是古代帝王和古代名人之后,不知古代那些小老百姓的后代都到哪里去了?”
编修家谱,既是记录历史的一种好的传统,也是一种寻根,它能够挖掘前辈的文化财富,并作为一笔精神遗产留给后人,创造一个和谐家族,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创建。2001年,文化部曾就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发出通知:“家谱,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国家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有些人编修家谱的活动,不是在记录历史,而只是热衷于攀附古代名人圣人,辗转抄袭一些虚构的世系,甚至牵强附会,把祖先世代越追越远,对同自己有真实关系的世系和历史,却避开不谈。还有一些家谱成了为在世有钱人有权人的献媚,这类家谱,就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了,也背离了家谱的旨意。 慎终追远是中国人历来的传统,认真修好家谱,客观公正记录族史,让它真正从文化上记录先祖智能,拓启心智,激励后人,应是编修家
谱的重要职责。(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王大庆) 此文非常好,难得。谢谢楼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