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年高”的调解谱
徐高年
“徐年高”本名叫徐高年,一米六几的个头,常年四季的小平头,黝黑的面庞上驾着一副老式眼镜,扎在一堆人群中毫不起眼。然而,别看他个子小小,因为善于调处纠纷,他在资溪当地却很有些名头,不仅乡里乡亲爱找他唠唠嗑,解解心结,一些年轻法官也爱找他学习“调解经”。四年前,徐高年从立案庭退居二线,按理说,人退下来了,可以在单位过休闲日子,然而他闲不住,如昨般扑在办案一线。四年来,经他办理的案件,调撤率达到了76%。到底有什么妙方,让当事人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呢?初春的一天,笔者走进资溪县法院,随着采访的深入,徐高年的那本“调解谱”逐渐被打开。
一个铁丝框
说起徐高年的履历,一言蔽之:“法院的工作史”。1981年到资溪县法院工作,之后他在民事庭、经济庭、立案庭等多个部门工作,从书记员干起到庭长的位置上退下来。走进他的办公室,除了简约的布置外,办公桌上一个30厘米高的铁丝网框最吸引人眼球。曾和徐高年共事多年,现为办公室主任的张海太透露说,这可是徐庭长多年审判工作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打开铁丝框,三本装订成册的资料整齐的躺在网格里,每本一种颜色:一本是网上下来的民事案例分析和审判札记;一本是各地法院的优秀裁判文书;最厚一本是剪报,大多是人民法院报关于调案的新闻故事。“这些东西可都是我的宝贝,一碰到疑难的案例和难调的纠纷,我就会翻翻,看有没有帮助。”徐高年笑言。熟悉徐高年的人都知道,他为收集这些资料可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有时甚至专门跑到院里档案室去“淘宝”。
据传,徐高年年轻时,性子有些急,听说有人调解了什么棘手的案子,他一定会登门刨根问底,求解调解妙方,一边问还一边记。有一次,别人不便回答,徐高年便软磨硬泡,拿各种理由来说话。有一次,一名同事要赶着开庭,便告诉徐高年,有时间再谈。中午,那名同事开完庭,一出来便见到徐高年一张笑呵呵的脸,随后被他“拖”到小饭馆,边吃边聊。饭后,这位同事开玩笑说,你太黏了,大家都叫“徐黏糕”好啦。后来,这事传开了,再经过同事演绎成了“徐年高”。参加工作以来,徐高年平常不抽烟、不打牌,也不爱应酬,但不算土气,每次上下班他总爱夹着一个体面的包。在旁人看来,包里放着的是皮夹手机之类的物件,其实,徐高年老伴知道,“风光”的包里就是几本《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汇编》和最新法律书籍。“他每天睡前都要看1小时书,有时半夜不知道他想到什么问题,突然爬起来到书橱找资料,真拿他没办法!”,提到老伴,徐高年妻子一肚子的怨言。
一副热心肠
2008年,徐高年退居二线,大家以为他会让自己清闲些,然而,身份变了,办公室里仍时常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早已习惯了忙碌的工作,突然手上没什么事,心里空空的,回家都坐不住”,回忆起当初退居二线时的那几天,徐高年坦言,十分不适应,哪天不与百姓打交道,就好像就丢了什么东西似的。事实上,徐高年退居二线后,比以前更忙了,因为他多了个“指导员”的新身份——引导年轻法官熟悉调解技巧。徐高年也特别“看重”这个身份,下乡调案时,常带着年轻法官去熟悉民情民风,现场学习调解艺术。徐高年不仅帮扶年轻法官,对当事人一些琐事也特别热心,总爱和当事人聊聊天。有时,还向当地乡村干部了解一些情况,找找案件背后的起因。这种聊天,徐高年称之为“号脉”,经他号过的脉,当事人性格、脾气、纠纷症结都能摸个十有八准。“以前八九十年代,很多案子,我喜欢到当事人所在村里去坐坐,调查了解情况,有时还还拉上当地村干部一起做调解工作。”,谈起这现在不兴调查了,但摸清当事人基本情和真实想法,才能更好地做好调解工作。
有时候,徐高年对当事人“照顾”程度,让他们自己都觉得很惊讶。当事人说,工作日没空开庭,徐高年就表示,双休日也行,或者我们下去开庭;当事人说,邻里界限不明显,徐高年就亲自跑去量,当场给当事人结果;当事人说,婚离了锅碗瓢盆不便搬,你能帮个忙吗,徐高年二话不说带着书记员上门……。去年,福建民工吴某在当地林场砍木时,伤到眼睛,起诉向雇主张某索赔10余万元。该案经徐高年调解,当事人达成7万元的赔偿协议。几天后,吴某拿到了赔偿款,却发出一声叹息:“能再多些钱就好,家里还有个病人呢?这一声叹息,直入徐高年心里。他当即联系林场负责人,反映了吴某境况,希望能帮吴某提供一些救助。林场负责人口头答应,争取报点医疗费。徐高年当即翻开案卷,将卷宗里的医疗费发票复印给了林场。要求他帮帮忙。看到法官胜似亲人,如此热心帮自己解忧,吴某激动不已:“虽然,我眼睛失明,但你们好像阳光晒进我心灵深处,让我看到了希望!”笔者不禁有点纳闷,法官这样做,不怕当事人误解偏袒一方吗?“从没收到当事人的任何投诉,也没有一件缠访案件”,当地纪检组长的一席话,让笔者打消了笔者的这种疑惑。
一场调解秀
别看徐高年办案调解率这么高,但极少有人拿着调解书来申请执行,因为他在调解过程中,就注意把法理、情理说透,把心里的当事人那本账“晒”在阳光下,让多少,得多少,清清楚楚。徐高年自己也常说,办案不是‘和稀泥’,最最重要的是把理吃透。也曾有当事人不认可他做工作,甚至当面“挑刺”,为什么就一定要听你的呢,我想和你理论理论,说赢了听你的。遇上这样的情况,按理说,法官进行必要的释法答疑后,完全可以婉拒。然而,徐高年却打开门来,和当事人“唱上一唱”。徐高年自己说,我不是要代替当事人进行法庭辩论,但当事人心里对法官有抵触的话,就算案子结了,纠纷却不一定能平息。
几天前,徐高年在办理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身体权、生命权纠纷中,原告被撞断小腿骨。因协商不成,原告提出16余万的诉请,而且,伤愈后不肯离开医院。被告是个外地司机,肇事汽车被扣在交警队,对原告赖在医院里毫无办法。被告只好请求法官帮忙做工作,徐高年没有吱声,与书记员来到病房里开庭和调解。法庭上,原告没有提供什么证据,只是一味强调,别人说都这样说,该赔这么多的。原告亲友也帮着说话,至少要赔这么多,否则别谈了。这时,被告茫然无措,转头看着徐高年。徐高年笑着说:“我把法律规定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东西都规矩可循的”。原告:“我不看,你们是学专业的,我不懂这些!”徐高年便把每个相关法律条款念给原告听,边念边解释,并将每一笔赔偿款都细细的算好。原告脸色微红,随即掏出一张报纸,指着上面的一篇报道说:“××名人就获得20万的精神抚慰金,生命平等,难道我们提10万也高吗?”徐高年告诉原告,精神抚慰金不能一味等同,要考虑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害的手段、行为方式,当事人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等情节。说完,徐高年将一些参考案例放在桌面上,希望当事人双方能协商一下。原告停顿片刻后,突然一字一顿说:“我伤还没好,怎么能出院呢?”,徐:“这点,大家可以问问主治医生吧”。看到主治医生走进病房,原告立即变得沉默了。徐高年又趁热打铁:“老躺医院里也不是办法,花多少医疗费,你也不一定能得到半分,而且,要换位思考下对方的难处。”见原告频频点头,徐高年又回头做被告工作,建议其考虑原告一定的精神抚慰金……
最终,在徐高年的耐心调处下,原告放弃了10余万元的诉请,被告给付了6.2万元赔偿金后,高兴地把车从交警队开回了老家。
来源: 光明网-法院频道 {:6_134:}依法办事,可获民心。亵渎法律,天理难容。 {:6_167:}天平要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