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 发表于 2012-3-8 09:59

从石头 冒现的书法 徐祖燊书法义展






本地著名书法家徐祖燊喜欢泰山摩崖的刻石《金刚经》,中国黑龙江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在园内设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徐祖燊书法长廊”,永久性展出他的50件墨宝作品。 徐祖燊热心推广书艺,是个“多写少展”的书法家。如今,为了替喜耀文化学会筹募活动基金,他在今年完成了60件最新墨宝作品参加义展。   观赏书法作品常有这样的感受:很多字本来是刻写在石头或木板上,从一种纸上的表现形式,转向石头或木板,如果现在的书法家想要加以书写,是否是对原创文字的还原——写了雕或刻,之后又是手书,从中产生许多材料转换才有的趣味。本地耋宿著名书法家徐祖燊喜欢泰山摩崖的刻石《金刚经》,字从石中来,从而也奠定他今天“重碑轻帖”的魏体字书风。   《金刚经》位于中国泰山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自东而西的刻法,本来长5172字。经过千余年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现在只存经文41行共1069字(包括可读的残字和双勾字)。   对于它的纸本处理,拓印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再就是历代以来,书法界名家对它的反复书写,从中不断体现其中的隶意篆意楷意书风。而它的圆转用笔,外加方折中锋。笔力遒劲,结体疏朗、古朴高雅是其特色。   徐祖燊以它为师而产生变化,难怪作品会受到中国黑龙江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视,并在园内设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徐祖燊书法长廊”,永久性展出他的50件墨宝作品,都是就地取材,园方以园内的石头和木材刻制而成。如今,为了替喜耀文化学会筹募活动基金,他也当仁不让,在今年完成了60件最新墨宝作品举行义展。 5岁学习书法   徐祖燊出生于中国广东省,父亲对教育十分坚持,认为只有读书识字才能出人头地。他5岁学习书法,在中国接受传统教育,10岁南来到新加坡,启蒙老师是谭恒甫,因为老师的教诲,他至今还尊师重道,写老师爱写的楷书。后来转入养正,向徐东藩学写隶书,在读华中时,日军南侵,他改学日语。
  后来他成为中正中学学生,由于学校注重文学、艺术及体育,老师中雅好艺术、文学的,大有人在,老师吴德仙、张瘦石都是名书家,他开始接触曹全、石门颂、张迁、史晨、魏郑文公、泰山摩崖金刚经等北魏时代的刻石书体。
  学生受到良师的影响和指导,有不少也倾心于这类创造性活动。1948年毕业时,班上同学已经能够拿出作品在中华总商会开联展,联展的销售所得,当成后来到大马旅游的费用,可见学校同学的书法风气和表现。   今天他在受访时,不无感慨地说:“书画都好的是林子平,书法好的是陈洪、杨伟群和杨锦添,毕业后同学们还开过两次联展,一次是在1948年,一次在1984年。”以个人表现来说,徐祖燊常在校际比赛中小楷得第一,大楷则是杨伟群的天下。当时五位雅好书法的同学,目前只剩两位。   1949年,他到广州升学,后转香港,在香港的新亚书院大学部读书,老师有钱穆、唐君毅、徐复观等。1952年,回来新加坡,弃学从商,经营家庭的中医药业务数十年,书法一直是“最爱”,他家里还珍藏有吴昌硕、翁同龢、刘石庵等名家的作品。   2007年退休之后,子女都已事业有成,万缘放下,仔肩减轻,日常最大的生活享受,就是偷闲作书,风雨不改,乐在其中,也因此为自己找到“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艺术追求目标。 有效防范字体的散开   徐祖燊专心一意的学习书写魏体字,魏体是从汉代的隶书演变过来,体势严谨方正,意态飘逸多变,下开唐楷新风,晚清出现了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名家,魏体大盛,一时书坛有“重碑轻帖”的说法。徐祖燊爱用浓墨,原来是可以有效防范字体的散开,以保证其结体精严。展出作品的联句,是出自喜耀文化学会创会会长霍韬晦教授之手。   徐祖燊热心推广书艺,也是个“多写少展”的书法家,参加最多的是联展。从1998年至2012年, 曾先后出版3本书法集。根据了解,他好像只在74岁时开过一次个展,到了88岁高龄,才再挺身而出,有了第二次个展。   

徐玉杰 发表于 2012-3-8 16:49

{:6_167:}同志更需努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石头 冒现的书法 徐祖燊书法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