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发:老师的眼里不应有“坏孩子”
近日,常州某小学的一位老师给学生家长群发短信,大意为有些孩子眼睛只看表现不太好的同学,还跟着学。希望家长多教育孩子,读读“孟母三迁”的故事。有家长觉得此举不妥。校长表示,老师只是善意地提醒,希望家长多理解。(11月6日《现代快报》)
“不要跟‘坏同学’做朋友,要跟‘好同学’做朋友。”虽然张小姐的发帖质疑与老师的发帖有些出入,但大体上的意思并没有跑好远。事实上,透过老师发的群享信息,确实容易让人误解为“坏同学”与“好同学”。表现不大好的同学与表现好的同学,与“好”、“坏”同学之别的称谓很容易对上号,言外之意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退一步讲,即便是老师的“善意提醒”,但也念歪了经。
不管怎样,作为一名老师在家长群上发这样的短信确实欠妥。这样的信息,每一个家长都会不好想。作为老师的服务教育对象,非此即彼,总而言之都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每个家长都不愿进入老师眼中的“表现不好的孩子”、“坏孩子”之列,一旦打上“差生”的标签,恐会引起教育的不公和变相的歧视。
刚上一年级,入学才两个多月的孩子,是非常天真无邪的。无论从知识能力还是思想品德方面来说都只是一张白纸是零的开始。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寄希望于老师在这张白纸上描绘出美丽的蓝图。即使学生有些不好的表现,也只能予以教育,而不是让一部分表现好的学生远离一部分不好的学生。
老师教育与家长教育配合是对的,但老师指导的教育方法存在很大问题。老师让家长多教育孩子眼睛只看表现好的同学,并且跟着学。表现好的孩子也可能变成表现坏的孩子,表现坏的孩子也可能变成表现好的孩子。学生的学习变化成长是成曲线发展的,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一名“差生”也是“后进生”,而并非永远的很坏很差。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讲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而非让孟子同学之间的好坏生互相远离。老师教家长教育孩子远离“坏学生”一方面是老师教育上的“懒政思想”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教育“乱作为”,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育宗旨。
老师眼里不应有“差生”一说,一旦有了三六九等区别,就会构成了教育上的歧视事实。每个孩子都是可造就之才,都是祖国的花朵和栋梁。老师兼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老师应该面对全体学生,让他们各取所长,共同进步。而不是让其互相隔离,彼此“背道而驰”。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要作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个学生都应该是同样的砝码。他曾在告诫老师时说过这么一段话:“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每个教育工作者在重温这番话时,都该有深刻的启示。
稿源:荆楚网
{:6_167:}楼主太厉害了!楼主,I*老*虎*U!
要想徐氏宗亲网好 就靠你我他
{:6_134:}好坏孩子的标准:能把老师腰包弄鼓的就是好孩子,不能把老师腰包弄鼓的就是坏孩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