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错了时代的徐世昌
徐世昌,清末边疆大员,北洋时期出任大总统,一生传奇,在武夫当道的时代中,他坚持文人治国理想,最终愤然出局,隐居山村。
徐与袁世凯都是河南人,少年时受袁资助,科举成功,翰林院中苦守9年,戊戌变法时,他同情康梁,但关键时刻,他却建议袁勿信谭嗣同,将“围园劫后”密谋透露给荣禄,致光绪被囚。
辛亥革命后,徐与袁配合默契,但当袁世凯有复辟之图时,徐世昌、段祺瑞等坚守共和理想,毅然退出,袁死后,徐与段联手,徐能当上大总统,与段的支持分不开。
然而,段选择徐,只因徐是文人出身,名誉较好,且为人随和,是当傀儡的最佳材料,段在幕后把持朝政,事事专断,完全绕开徐。
段的政治经验、能力确有过人之处,“一战”时,法国力邀中国参战,英国则态度倨傲,德国又从旁威胁,何去何从,议会中吵成一团,难有决断。最终,段祺瑞拍板参战,以极少的付出,让中国一跃成为战胜国。
然而,如何分享这个意外的红利,怎样将其最大化?徐世昌经验不足,他过分乐观地发表了公开演讲,将国民情绪吊到最高点,随着巴黎和会谈判屡屡受挫,政府信用面临破产,社会剧烈动荡,恰在此时,段祺瑞与徐世昌的矛盾又趋于激化,双方互相拆台,政府几乎瘫痪,没有军方背景的徐世昌下野的命运已不可挽回。
客观地说,徐与段对民主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双方价值观并无很大差距,他们相对廉洁,有操守,然而,最终却形同陌路,陷入了各自的人生失败中。
这说明,仅有共同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关键要有利益协商的机制,一旦失去这个平台,则价值观的认同最终会被利益争执所淹没,使矛盾转化成仇恨,可百年之后再反省,这个仇恨真的是不可逾越的吗?双方难道真的无法妥协吗?
但,那时中国刚刚走上一套全新的道路,当事者们不可能像后人那样,以局外人的冷静去审视与决断,他们没有传统与经验可依赖,只能根据几个信仰与教条去逻辑推演,于是,在试错过程中,他们成了牺牲品。这也许不能埋怨徐世昌,他只是生错了时代。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沈云龙先生的著作,史料丰富,立论严谨,但略偏文言,阅读它需费更多工夫。
读家:唐山
{:6_167:}宗亲发贴辛苦了,谢谢分享!
徐氏宗亲网 一切皆有可能
{:6_134:}时势造英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