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化在没落
本帖最后由 徐华钢 于 2013-3-1 17:08 编辑对联文化在没落
作者徐华钢
我没考据过,最早的对联出自何时。但我知道,对联这种文学形式,千百年来一直盛行于我们社会的各个阶层。无论是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抑或是皇帝与士大夫,还是广大下层社会的普通民众,对联都曾是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可以说,再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对联这样深入、普及和普遍,而且普世皆知。这是一种真正雅俗共赏,全民共赏,又全民共雅的文化,是我们社会,我们民族的特有文化风骨。
记得小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看有关于对联的故事书籍。也由此熟知了一些诸如解缙、纪晓岚、黄庭坚等人,以及民间流传的许多对联故事。我父亲也是个对联迷。他虽是干部,工作较忙,但一有空,就会磨墨吟对作联,也好与友人一起切磋交流。退休以后,他更是热衷于此道。每到年终岁尾,父亲总会因为要给各家各户写春联忙得不亦乐乎!平常,亲朋邻里家有各种红白喜事,如娶媳生子,庆生做寿,盖房上梁,过年过节等等,也都会请父亲为他们写上一些有着独特意义的对联。那时在乡里,父亲的文墨和他的为人一样,远近闻名。到了我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也许是受父亲熏陶影响,我也总会做些对联来抒发胸臆。
记得结婚的那年,我还在乡镇上的小街上上班,妻子则在县城的丝绸厂工作。结婚后,因为她执意要跟我一起生活,不得已,我只得同意她辞去工作来到乡下。后来,我们开起了平生第一家小店。那个时候,正是各色人等流行下海经商的时代。在我的朋友当中,就有当干部和做老师的,在那股洪流中下了海。于是,有感于此,在开张的头天晚上,我为自己的店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笑看学子争下海;下联:岂容我辈坐观潮。横批自然是:开张大吉。——今天看来,无意中这副对联也成了那个时代潮流的记录。还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小街上邻村的龚会计连夜来访,说他朋友的房屋完工,请我用他朋友的名字做副对联送他。我问他名字,他说名叫周东法。一听名字,我也熟悉,也算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其人在乡村邻里有横名,与龚会计一样嗜酒如命,也是至交。我略一思索,就用笔写下一联问龚会计,这样写可以啵?龚会计带着醉意点头说,可以,有意思。此联上联是:东边寻鸿运;下联是:法内求富贵。由于时间隔得久,横批倒不记得了。说实话,为其人作此联,我用意良多,是祝福贺喜,也不乏警策之意。这不是故意,只是由其人其名联想而得。在写此联后大约过了三四天的一个日子,我看到龚会计迅速跑到我家对面的副食店,向老板娘要了一瓶白酒。像往日一样,不及说话,他便拿着酒瓶往嘴里用牙一把咬掉瓶盖,然后“咕噜、咕噜”快速喝下几口之后,才咂着嘴,呼着气,慢条斯理地在身上口袋里找钱付账。过了酒瘾,他夹着酒瓶迈着颤巍巍的步子走到我面前说,小徐,那副对联你做得真好,老周都把它贴在厅堂中间了。我就笑着对龚会计说,那是他看得你起。又记得有一位画瓷像的师傅,在我们单位门口租了个地方摆桌子为人画像。此君最好作对联,闲时还喜欢与我对来对去取乐。我妻子的店铺就在他对面,那时还只是一个小木屋。看到一排那样的小木屋,瓷像师傅开涮我,说那是棺材铺。还出了个上联让我对:门对几只棺材铺。他只看到对面的木屋,却忘了坐在这边门内的自己,这无疑让我捡了个便宜 ——我眼睛一亮,拍着他的肩头对出了下联:室内一个画像人。
当然,除了一些有趣的事外,我作的对联当中,更多的还是一些祝福未来期望美好的春联和贺联。06年春节,我为一家老乡开的珠宝店做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数十亿人类仰钻石光辉;下联是:几千年中国爱宝玉真情。横批:所以无价。此联上联以人类共仰的“钻石光辉”开篇,显出雄浑刚健;下联却以“宝玉真情”隐喻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情种宝玉,隐喻真挚的爱情,充满人性柔情。这种隐喻,也使本为冰冷石头的玉,衍生幻化为有情有血有肉的“宝玉之玉” ,衍生为充满文学人文内涵的“玉”。
在我的印象中,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曾经与我们的生活那么密切。不仅让像我和我父亲这样喜爱对联的人陶醉其间,也曾经为所有的人所重视。即使是不认识几个字的人,抑或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只要一贴上那些红纸黑字期望未来幸福美好的春联,总能一扫所有的阴霾,带给他们以希望。在我老家的山村中,有一位家族同辈,老婆半残,幼小儿女几个,命运多艰。有一年正月,我同家族人等去他家拜年,看见他家大门上贴着一副他自己写的字迹有些歪歪扭扭的对联,上联是:传家今年困难重叠;下联是:全靠明年幸福三多。上下联的最前面两个字“传全”是他的名字,“传”是他的辈分。我站在他家门口凝视着那幅对联,又凝望着憨厚而热情的他,至而联想到他的家庭,心中不由一股热血涌动,更不由激动地对他说:“向你拜年,你写的真好,你家一定会幸福三多的!”且不论他的字写得怎样,对仗是否合适,我只知道,传全他只读过二年级。我更明白,这幅对联就是他真实内心的写照。我还感觉,其实,传全的对联才是好对联,远比我写的写得好!——他这副对联,直抒胸臆,展望未来。还有我的一位初中同学,由于家庭特别困难,父母年老多病,使他不得不早早走出校门回家种田。那时,除了要起早摸黑做农活,他还一直坚持学中医。那时,每到过年,他都会把自己精心写好的春联贴在自家大门的背面。他对我说,自己家太穷,欠了好多债,不好意思贴在大门两边,贴在大门背面也一样,晚上一关大门,一家人都能看到红红的对联。
以上说的这些,都似乎是过去的时代的事了。对于现代的人们,对联似乎已经没有多少文化内涵,至多也只是一种形式。所以,即使是到了春节,也不再会有多少人会自己去写春联了。人们只会匆匆在过年的前几日,随便到一家店铺里面买上一副千篇一律的对联,或者干脆拿着单位发的春联往门上一贴,算是完事。人们甚至无心去注意上面写着些什么。即使是那些曾经一到春节就会因要给人家写对联而忙得焦头烂额的师傅们,也会显得闲得发慌,也会显得有了失落感。让他们不能释怀的是,这种绵延了千百年,既可以寄托精神,抒发情怀,又可以是闲情逸致,点缀生活的文学形式,这种总是能反映出多姿多彩,人间万象,充满无穷魅力,并让全民共赏,共爱,也曾经使得全民共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竟然沦落为最为单调无味,雅俗不赏的边缘文化!
显然,对联文化在没落——这是时代使然吗?
2013.1.11 于九江
注:此文原发于网易我的个人博客,现转帖于此,供喜爱传统文化的诸宗亲赏析。谢绝擅自复制或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本人!更多博文和信息,请点击:http://haihaideboke.blog.163.com/
本帖最后由 徐培午 于 2013-3-1 19:35 编辑
上联: 出水才看二腿泥
下联: 入网方知八斗才
横批:泥腿子 :lol 本帖最后由 徐华钢 于 2013-3-5 12:42 编辑
…… 本帖最后由 徐华钢 于 2013-3-5 12:40 编辑
…… 回复 徐华钢 的帖子
八斗的原始设定是:一根筋。 本帖最后由 徐华钢 于 2013-3-5 12:46 编辑
……
本帖最后由 徐华钢 于 2013-3-5 12:41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