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发:“中学生舌吻”雕塑帮了教育倒忙
昨日,在漳州碧湖生态园一个湖边亭子的休息长廊里,一名女孩坐在一名男孩的腿上,两人正旁若无人地拥吻着。值得一提的是,这对情侣身穿中学校服,是一对稚嫩的学生。情侣。细细一看,不是“真人”哦,原来是雕塑艺术品。(5月28日《海峡导报》)
这件名为《车站》的作品的作者回应称,他创作这件作品,是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提出的一些思考,并希望引起家长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觉。恐怕这样的主旨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很难达到“警觉思考”的效果,反而起到适得其反的误导作用。
雕塑名为“车站”,主要人物却是这两名“舌吻”的中学生,其他8个人只是一种陪衬。作者的意图和兴趣点显然放在这两个中学生身上。在车站这样的公共场所,不排除有中学生舌吻,但相对于其他公开亲热的情侣来应该只是极少数。事实上,就是在中学生校园里,这样的恋爱情侣也只是极少数。那么这样的作品好像告诉人们,中学生热恋问题很严重似的,有人为夸大之嫌。虽说艺术应“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这样的艺术高得太离谱了。
或许作者本意是想反对和担忧这种中学生的早恋现象,但这样的艺术形式非但达不到这样的目的,反而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雕塑品,非常接近真人图景,既没有明显的主旨观点明示,也没有直接突出内容的“恶”来,作者的观点不是像评论文章那样非常鲜明的,全靠观众自己的评说判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个哈姆雷特”,对那些未成年人受众来说,就可能误导诱惑他们去效仿。对许多中学生来说,也可能理解为“舌吻”是个司空见惯的事,鼓励和吸引着他们去纷纷猎奇体验。
本雕塑是在公园里展出,不同于可以隔离选择受众的展览室。面对的受众是各层次的人群,老人看到会觉得是伤风败俗。中年人看到,也会生出许多教化忧虑。而对未成年人来说是“少儿不宜”。雕像不会开口说话,受众听不到“批判”。尽管作者也有贬意,但总体而言“反面教材”作用要大于批判意义,毕竟善于欣赏与思考的受众比例不大。对于雕塑作品而言,最忌主题模糊,如果误导作用大于积极批判主旨,就是件失败的雕塑作品,也是极不负责的作品。
艺术家要有自己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底线。假如“中学生舌吻”被作者自己的未成年孩子看到,又会作何感想?这与一个未成年孩子看到春宫图有何区别?这件雕塑的“行为艺术”可能给更多青少年的心理暗示,对他们而言或许看不到批判与反对,只是暗示与鼓励。这岂不是帮了老师与家长教育上的倒忙?
稿源:荆楚网
{:6_134:}这是个教唆犯。 这样的雕塑该砸。 徐华柱霍山 发表于 2013-5-30 10: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样的雕塑该砸。
对!这样的雕塑该砸! {:6_167:}拉出去B了。 这是什么?有教育意义吗? 这是什么?有教育意义吗? 脑袋空不要紧,关键是不要进水
我觉得徐氏宗亲网是注册对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