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中山站老站长徐霞兴
新华社消息,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在受困约5天后,“雪龙”号成功冲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就在“雪龙”号哼着胜利的小调,继续踏上环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征程时,《法制晚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中山站站长徐霞兴,当年“雪龙”号在距离中山站附近50公里处,因破冰困难被困21天,而他就是救援人员之一。如今再次天天盯着“雪龙”号南极脱困,他向记者解密了“雪龙”鲜为人知的“冻”人故事。
他表示:“这次‘雪龙’号营救的俄罗斯被困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好像就是当年营救我们的那条船。”
老站长讲述·被困
雪地车跋涉1300公里运物资
2008年10月20日,由204人组成的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乘“雪龙”号赴南极,此行是去建设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不料,在遇到冰极带时,因为“雪龙”号体积太大,破冰时只能直行,最终被困在了离中山站50公里处。
“一下被困了20多天,但都忙着运载人力和物资了。”徐霞兴脱口而出的“特殊”印象,显然有些出乎意料。他透露,刚开始的几天里,大家的心里多少都有点担忧,但后来10多天里,船上所有的人都忙着运载物资了。
“眼看着科考的任务完不成,中山站的物资也上不去,大家都很着急。”徐霞兴回忆说,当时第25次科考队要与他所带领的第24次科考队,进行交接工作并建设昆仑站。而此次南极科考队是以往历次考察队当中,任务最重、搭载人数最多、装卸物资量最大的一次南极考察。
“雪龙”号困在了冰极带,冰的厚度约4到5米,很难破冰前行。“平时大家还会在图书馆看看诗歌和散文的书籍,但当时所有人都没心情看书了。”他说,虽然大家的人身安全不会有问题,但每个人都有科考任务,时间也是安排得满满的,包括什么时候上岸,什么时候建站等。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大家用直升机和雪地车把建设昆仑站一些墙面板材和钢架等,先运到中山站,然后再用中山站的大型车队运往建设昆仑站的地方。
“建设昆仑站的地方距离中山站1300公里远呢。”徐霞兴说,当时驾驶8辆雪地车拖载44部雪橇,将所有建站、科考和后勤物资,运抵昆仑站建站站址。有次天气不太好,能见度很低,徐霞兴带领的运载物资的车队,50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8个小时。
“20秒逃出冰隙”
忙着运载物资的徐霞兴,一次正开着大型的雪地车,从船的左舷绕过船头去往右舷时,竟和一辆8.7吨重的大型雪地车一起坠进了冰隙。徐霞兴笑着称,还好自己会游泳,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由于车的密闭性特别好,海水是一点点地灌进车里。但由于海水的压力太大,他打不开车门和车顶的“逃生门”。在他和雪地车坠至水下约6米,海水即将灌满整个车厢时,他看准时机,借用水的浮力猛地推开了车顶的“逃生门”。
现在想想当时能逃出冰隙,徐霞兴还有点后怕,他一直强调还好坠下的地方没有偏离冰隙,如果一旦偏离冰隙,爬出来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南极冰块都是移动的,冰块和冰块之间很快分离又能很快合上。还好在他逃生的20多秒时间里,冰隙没有很快地合上。
“爬出冰隙没一会儿,我就昏迷了。”他说。
老站长讲述·破冰
反复撞冰费燃油 直升机天天出动查路况
因为当时冰很厚,“雪龙”号需要后退,然后再开足马力撞冰。如此反复后退、撞击,再后退再撞击。两侧船舷的钢板撞击厚厚的冰,发出翁隆隆的声音。徐霞兴回忆说,根据船撞冰发出的声音,就能分辨出冰的厚与薄。
在被困约一周后,徐霞兴接到救援通知,于是带着两名爆破人员和炸药,坐着直升机来到了“雪龙”号。因为船头的冰太厚,当时徐霞兴找来炸药,想把厚冰给炸开,但都没成功。
在被困的日子里,领导召集各个小分队分批给大家开会,根据每个队不同的任务来分析当时的状况。比如,随船的气象保障队,他们的人员每天都要根据卫星云图分析判断当天气候变化,一天多次汇报给船长。
还有直升飞机平均每天飞出去两次。徐霞兴说,飞机会飞离“雪龙”号几十公里的地方观察前方“路况”,当然研究冰雪的科学家需要上机跟着。发现水道就去看,然后回来再开会研究分析路况。
老站长讲述·逃生
俄破冰船路过辟航道 “雪龙”脱困
当时离中山站一公里处就是俄罗斯的进步站,还有一个距离中山站100公里的澳大利亚站点,由于没有其他能救援的船,所以“雪龙”号并没有发出任何求救的信号。但是,在被困后的几天里,俄罗斯的船也前往南极,他们沿着“雪龙”号的破冰道前行,行至雪龙号周边时,从船边绕了出去。这样一来,“雪龙”号周边大面积的海冰就碎掉了,为“雪龙”号开辟了一条航道。
“我们的船就可以顺着俄罗斯船的破冰道前行了,那时‘雪龙’号才真正脱离海冰。”徐霞兴说,“当时俄罗斯船的确是帮了很多忙,而这回我们去救他们,有点报恩的意思啊。”
徐霞兴透露,因为和俄罗斯进步站的科考人员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在“雪龙”号被困的日子里,他们就已经知道了俄罗斯的破冰船很快就能到达“雪龙”号被困的地方。
“因为他们的船破冰能力强,我们就在那等着了。”徐霞兴说,在俄罗斯的船到达前,他们已经把所有的物资和人力都运载完了。随后,“雪龙”号便顺着破开的冰道返回澳大利亚运载物资了。当时因为急着返回,也没时间感谢俄罗斯的科考人员。
“回到站上,我问他们需要什么,他们说需要一些吃的和喝的。”徐霞兴笑着说,“我们就给了他们一些‘雪龙’号运来的洋葱、土豆和牛奶,表示小小的感谢吧。”
因为时间太长,徐霞兴已经记不清当年营救“雪龙”号的俄罗斯船的型号了,但他表示,“这次‘雪龙’营救的俄罗斯被困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好像就是当年营救我们的那条船。”
用徐霞兴的话说,在南极有一种没有国界的“南极精神”。
“因为离得近,平时有需要帮忙的大家都会相互帮忙。”徐霞兴回忆说,2008年10月5日,俄罗斯进步站一个考察站的二楼着火了,中国的工作人员及时去帮忙灭火。而他们从俄罗斯买回来的雪地坦克,有时坏了,俄罗斯进步站的工作人员也会帮着修理。
老船长说
观测预报网络缺失 船遇险情是“家常便饭”
从1994年7月,第一次随“雪龙”号参加中国第11次南极考察,这也是“雪龙”号第一次出航南极,到1997年开始担任“雪龙”号船长,8年的时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兼副主任袁绍宏为担任“雪龙”号船长时间最长的人,曾十次下南极,被誉为“海洋之子”。
袁绍宏告诉法晚记者,每次南极考察,都会有几次大大小小的险情出现。包括穿越西风带时,物资固定不牢给船体造成隐患,或者由于机械故障、南极复杂冰情被困,外出队员和“雪龙”号暂时失去联络等。
其中,在第16次南极考察时,“雪龙”号在中山站附近,遇到了30年罕见的严重冰情,破冰破不进去。袁绍宏亲自下船探路徒步行走了14个小时,90多里路,期间还掉进冰缝,最终为“雪龙”号找到了突破的途径。
袁绍宏称,南极地区是一片特殊的区域,科学考察、现场作业等都面临很多未知的领域,南极的冰情、气象对船的挑战最大,目前全球还没有一个完善的观测预报网络,有待重视和加强。
船的破冰能力主要是在密集冰区的突围能力,目前各国都面临破冰船破冰能力不足的情况。但是像美、日、加、澳、德等一些南极考察大国,在建或者已建的船只都在15000吨位,破冰能力在1.5米以上,“雪龙”号属于轻量破冰船。
目前,中国正在计划建造一艘新的破冰船,新破冰船在各国在建和已建的破冰船里算是比较先进的,目前设计方案正在经有关部门审批。而其目的是缓解目前“雪龙”号能力保障不够的情况。
徐氏在各条战线上均有精英! {:6_134:}生姜还是老的辣呀! :lol真够猛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我觉得徐氏宗亲网是注册对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