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解明朝工部尚书徐杲的吗
我老家是临沂,小时候听老人讲,明嘉靖年间徐杲授工部尚书,因被诬陷,割职发配临沂,祖籍是湖南。那位宗亲有了解的,请告知。抽时间我把家谱发上来。 期待你的家谱世系。。。有知道徐杲的也请告知 明代木匠,嘉靖年间参加了北京三大殿和西苑永寿宫的重建,大显身手,得到明世宗的赏识而直接提升为工部尚书(二品官),是明代匠人中提升官职最高的一位。再说说李芳。在隆庆年间,宦官中有两个叫李芳的。一个掌管司礼监,参与了陷害官员的阴谋,其行为并不见得光明。另一个就是《明史》上称为“贤者”的李芳。他是穆宗朝的内官监太监。一次,工部尚书徐杲等人在整修卢沟桥时,贪污官银数万。李芳查明情况后,上书劾奏,皇帝命令锦衣卫逮捕徐杲审讯,追赃发遣。直谏敢言的李芳,甚至还对穆宗皇帝的行为上奏规劝。当时朝延每年要从民间征发粳米4500石,白青盐30000斤,给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李芳上奏皇帝,要求减少征收。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赞扬他能够知道节省费用,爱惜百姓。
工部尚书徐杲,荫一子至锦衣卫指挥,一子营缮所正,以官生。赐玉带,食正一品俸。上有密旨及徐少师阶,欲以崔志端例加太子太保,徐公虽力止之,然不知志端原无加太保也。又,工部左侍郎蒯义,右侍郎蒯钢、蔡信、郭文英,俱以木工。
综上所述,先人是个木匠包工头,现在的木工承包商,是个土豪,可能不太有文化,社交关系一流,官运较通,有2个儿子,还有点贪......
1567年,徐杲革职 工部尚书徐杲系本部官匠,以修建功历升前职。隆庆元年(1567)正月十九日,都给事中王元春劾徐杲以官匠而至正卿乃滥名器、坏政体,应予罢免。穆宗允准。其子锦衣卫指挥徐文灿亦夺官。二月,徐杲又以贪污修芦沟桥工费罪下狱。 撤西苑诸宫殿匾额 隆庆元年(1567)正月,撤掉世宗在西苑所建修仙宫殿匾额。该月,又追夺助世宗玄修的真人邵元节、陶仲文官诰,籍没其家资。前刑部侍郎鄢懋卿以匿藏严嵩金银罪戍边。
谢谢培午宗亲对徐杲的介绍,使我对先辈徐杲有个初步的认识,非常感谢!根据家谱徐杲不是有二子是三子。今天查到了1984年史学月刊第二期,有陈绍棣老先生对徐杲的看法,抽时间我把的贴上来。 史学月刊 一九八四年第二期
论 徐 杲
—兼及明代的“匠官”
陈 绍 棣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以工匠身份面被提拔为工部尚书的,中有明朝的徐杲一人。总结他在建筑上和水利上的成就,分析他脱离匠籍,超登仕流的原因,澄清他遭诬陷,被罢官的冤案,对于研究明代的技术史和政治有一定的意义,也可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徐杲,生卒和籍贯已不可考。明代中叶嘉靖、降庆年间(公元1522-1572年)人。在他所处的年代,政治腐败有增无已,土地兼并日趋激烈,赋税徭役日益加重,致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啼饥号寒的苦难深渊。徐杲出身于贫苦的家庭,从小没有入学读书的条件。为了谋生,他学手艺,作木工。作为手工业者,被搜括束缚于匠籍,没有人身自由,没有社会地位,被奴役,受歧视,受尽了封建的压迫和剥削。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和艰苦的条件下,他认真学习匠艺,努力钻研技术,成为当时有名的工匠。《罪惟录》卷二十七《艺术列专》徐杲传说:“徐杲,嘉靖中工部匠籍也,为匠作。。。。工师逐之,逃之野,遇道人,问所由,曰:子可教。语之曰:能作一室九十九柱乎?果伫思弥日,不能得,因教结构法,曰:作此,足放终身矣。”道士之说,似不足信。大概徐杲为适应明世宗崇奉道教,笃信鬼神的心理,故障把自己的匠艺说成师承道士,其实这本是他潜心学艺,锲而不舍的结果。
明世宗嘉靖时期,营建繁兴。为此在全国征工。徐杲以其匠艺著称,也在被征之列。他应征服役来到北京,参加宫殿的建设。作为“匠役”,他当时的困苦劳顿状况,可以想见。但是,他人穷志不穷,穷困只能激励他更加勤备,对知识好学不倦,对技术精益求精,因而很快继承了前辈的匠艺,并有所创新,被当时人誉为“近代之公输”,“其巧侔前代而不动声色”,“其材自加人数等”等。他由于技术精湛,经验丰富,逐渐被拔擢为重大土木工程的设计师和建造指挥者。
当时的重大土木工程,莫过于北京宫殿的建设。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等三殿遭火灾,延烧文、武楼、奉天、左顺、右顺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明世宗决定重建。奉天、华盖、谨身合称“外朝”“三大殿“,是大内中最重要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风格,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都有高度的造诣,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要重建就要保持原来谨严的布局、巍峨壮观的形象、整齐严肃的气概和富丽堂皇的色彩。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资技术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项最大的工程,要设计并指挥完成这一工程,当然是一个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没有 高超的水平和卓越的能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徐杲的前任们皆因养尊处优和庸碌无能而被撤免:“一切优游养高及迟钝不趋事者,(明世宗——引者)最初切齿,诛遣不逾时刻”,即使当时权势喧赫、炙手可热的内阁首辅严嵩的亲属,也“以贪戾与茸相继见逐,权臣毫不能庇。”就是在这样“冬卿尤难称职”,众人望而生畏的情况下,徐杲敢于藐视困难,和雷礼一起毅然挑起了宫廷重建设计和指挥的重担,这在当时中以说是一件惊人的壮举。
按照明世宗的意图,为了便于朝谒,首先于嘉请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十月重建奉天门,身为工师的徐杲,“躬自操作”,亲自参加施工,翌年七月即落成。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十月,“三大殿”兴工。“三大殿”初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次年即焚于火灾,洪熙、宣德两朝,不曾修缮,直至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才开始重建,次年建成。当时还没有详细、准确的建筑设计图样,随着岁月的流逝,工师和工匠们大都不明白原有的规模和制度了,只有徐杲还能够凭着他那惊人的记忆力,估计出来。按照他的设计,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九月建成后,竟然和原来的一模一样。“三殿规制,自宣德(应是正统—引者)间再建后,诸将作皆莫省其旧,而匠官徐杲能以意料量,比落成,竟不失尺寸。这个记载,充分显示了他对明宫建筑史的娴熟和杰出的设计水平。 在重建”三大殿”的施工期间,他集中广大工匠夫役的智慧,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和雷礼同心协力,“易砖石为须弥座,积木为柱”所谓“易砖石为须弥座”,是用砖石来修补残缺损坏的须弥座;“积木为柱”是利用木材易于拼合的性能,将小块、劣质木料,经过拼合、斗接、包镶之后,手柱子,发挥大块,优质木料的作用的。“积木为柱“虽源于宋代,但直到明代才得以发展和推广。它不仅解决了当时建筑中大材、优材濒于枯竭的困难,而且节省了大量建筑经费,“省不可计,然三殿之工,估者至数十百万,而费止什一”。
在“三大殿”动工的第三年,即嘉靖四十(公元1561年)十一月,西苑内永寿宫遭火灾。同年十二月,”以三殿大工之余材,趣治永寿宫”。徐杲以一个拮据经营,操斤指示,闻其相度时,第四顾筹算,俄顷即出面斫材,长短大小,不爽锱铢。”当时,明世宗就住在永寿宫附近的玉熙宫里,可是却听不到斧凿的声音。徐杲的才思是多么敏捷、匠艺多么精巧啊!永寿宫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三月建成,“中有寿源、太玄、仙禧、万春等殿,极其宏丽”从动工至落成,为时还不足四个月。这种高速度,在明宫建筑史上实属罕见,并且还节省了二百八十万两白银的经费,这一建筑奇迹,与徐杲苦心经营,亲自实践,指挥有方,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徐杲亲临第一线参加施工,与广大工匠夫役一起劳动,才密切了他与群众的关系,使他不仅能随时发现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能够集中大家的智慧和经验,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建筑质量。
除了修建紫禁城“三大殿”和西苑永寿宫外,根据“明世宗实录”的记载。徐杲还参与了皇史宬、大庙、京师外城、太玄都殿和玉熙宫的修建工程,并有所贡献。
此外,徐杲还有其他一些建筑活动,有的甚至被作为佳话长期流传下来。见于记载的有两则。一则是为内殿易栋:“尝为内殿易一栋,审视良久,於外另一栋,至日断,旧易新,分毫不差,都不闻斧凿声也。”这是何等的精密、何等的准确啊!如果没有炉火纯青的匠艺,如果没有认真谨严的工作态度,是不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另一则是用扶壁法正魏国公大第:“魏国公大第倾斜,欲正之,计非数百金不可。徐杲令人囊沙千余石,置两旁,而自与主人对饮,酒谏而出,则第亦正矣。”扶壁法是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临时救急的建筑方法,既经济又简单可行。徐杲利用这种方法,说明他重视民间建筑技术,善于吸收群众的智慧,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匠艺。这个记载可能有些夸张,但却表现了他那谈笑间事半功倍的能力和临险境从容镇定的精神。
徐杲不仅是个优秀的建筑匠师,而且还是个出色的水利工程师。他与雷礼相度规划修卢沟桥河就是一个例证。
卢沟桥(今永定河河堤),其上游为浑河,浑河上游为桑干河,这三河本是一水,源于溯洲马邑县(今山西省朔县), 史学月刊 一九八四年第二期
论 徐 杲
—兼及明代的“匠官”
陈 绍 棣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以工匠身份面被提拔为工部尚书的,中有明朝的徐杲一人。总结他在建筑上和水利上的成就,分析他脱离匠籍,超登仕流的原因,澄清他遭诬陷,被罢官的冤案,对于研究明代的技术史和政治有一定的意义,也可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徐杲,生卒和籍贯已不可考。明代中叶嘉靖、降庆年间(公元1522-1572年)人。在他所处的年代,政治腐败有增无已,土地兼并日趋激烈,赋税徭役日益加重,致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啼饥号寒的苦难深渊。徐杲出身于贫苦的家庭,从小没有入学读书的条件。为了谋生,他学手艺,作木工。作为手工业者,被搜括束缚于匠籍,没有人身自由,没有社会地位,被奴役,受歧视,受尽了封建的压迫和剥削。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和艰苦的条件下,他认真学习匠艺,努力钻研技术,成为当时有名的工匠。《罪惟录》卷二十七《艺术列专》徐杲传说:“徐杲,嘉靖中工部匠籍也,为匠作。。。。工师逐之,逃之野,遇道人,问所由,曰:子可教。语之曰:能作一室九十九柱乎?果伫思弥日,不能得,因教结构法,曰:作此,足放终身矣。”道士之说,似不足信。大概徐杲为适应明世宗崇奉道教,笃信鬼神的心理,故障把自己的匠艺说成师承道士,其实这本是他潜心学艺,锲而不舍的结果。
明世宗嘉靖时期,营建繁兴。为此在全国征工。徐杲以其匠艺著称,也在被征之列。他应征服役来到北京,参加宫殿的建设。作为“匠役”,他当时的困苦劳顿状况,可以想见。但是,他人穷志不穷,穷困只能激励他更加勤备,对知识好学不倦,对技术精益求精,因而很快继承了前辈的匠艺,并有所创新,被当时人誉为“近代之公输”,“其巧侔前代而不动声色”,“其材自加人数等”等。他由于技术精湛,经验丰富,逐渐被拔擢为重大土木工程的设计师和建造指挥者。
当时的重大土木工程,莫过于北京宫殿的建设。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等三殿遭火灾,延烧文、武楼、奉天、左顺、右顺及午门外左、右廊尽毁。明世宗决定重建。奉天、华盖、谨身合称“外朝”“三大殿“,是大内中最重要的建筑,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风格,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都有高度的造诣,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要重建就要保持原来谨严的布局、巍峨壮观的形象、整齐严肃的气概和富丽堂皇的色彩。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资技术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项最大的工程,要设计并指挥完成这一工程,当然是一个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没有高超的水平和卓越的能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徐杲的前任们皆因养尊处优和庸碌无能而被撤免:“一切优游养高及迟钝不趋事者,(明世宗——引者)最初切齿,诛遣不逾时刻”,即使当时权势喧赫、炙手可热的内阁首辅严嵩的亲属,也“以贪戾与茸相继见逐,权臣毫不能庇。”就是在这样“冬卿尤难称职”,众人望而生畏的情况下,徐杲敢于藐视困难,和雷礼一起毅然挑起了宫廷重建设计和指挥的重担,这在当时中以说是一件惊人的壮举。
按照明世宗的意图,为了便于朝谒,首先于嘉请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十月重建奉天门,身为工师的徐杲,“躬自操作”,亲自参加施工,翌年七月即落成。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十月,“三大殿”兴工。“三大殿”初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次年即焚于火灾,洪熙、宣德两朝,不曾修缮,直至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才开始重建,次年建成。当时还没有详细、准确的建筑设计图样,随着岁月的流逝,工师和工匠们大都不明白原有的规模和制度了,只有徐杲还能够凭着他那惊人的记忆力,估计出来。按照他的设计,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九月建成后,竟然和原来的一模一样。“三殿规制,自宣德(应是正统—引者)间再建后,诸将作皆莫省其旧,而匠官徐杲能以意料量,比落成,竟不失尺寸。这个记载,充分显示了他对明宫建筑史的娴熟和杰出的设计水平。
流经太行山,入北京西南苑平县(今北京丰台区和大兴、房山县的一部分)界,“东南流分为二派,东经通洲高丽庄入白河,南经固安,至武清小直沽入海”,常常溃岸成灾。嘉靖晚期,由于历年沙洲突起,下流填淤,河水改道,溃堤而决,奔腾咆哮,“触山阜,漂田庐,去西南百余里,行者病涉,耕者释耒,居者无宁宇。”给沿河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徐杲和雷礼受任治河,他们亲自察看卢沟桥的水势流量,测量地形,制定治河规划。按照徐杲等设计的兰图,“先浚大河,令岔河水归道,从丽庄园入直沽下海”;然后修建河堤,共筑堤一千二百丈,高一丈多,厚二丈有余。堤皆“崇基密健,累石重秋次栉比,远伸如鸟翅,高耸似城墙。”较昔所修筑,坚固什佰倍矣。“这一水利工程,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九月动工,到翌年四月竣工,为时只有八个月。此后卢沟桥河长期不再溃堤成灾,”而世宗朝,卢沟无患也。”荒无的土地变为耕桑的田园,沿岸人人民得以重过安定的生活,在水利上收到了一定的成就。
徐杲生活在明朝中叶,当时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徐杲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匠,成长为多才多艺、兼通建筑和水利的著名工程师。
建筑作为科技和艺术的统一,属于文化的范畴,而一切文化都是属于一定阶级的。紫禁城是按照封建统治者的反动统治意图修建的,安突出地宣扬了君权的“尊严”,表现了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徐杲大半生从事宫廷营造,他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他集中当时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精华,设计重建了巍峨壮丽的“三大殿”建筑工程,对发展祖国的建筑有一定的贡献;他规划修治卢沟桥,筑堤塞决,客观上对恢复农业生产、安定人民生活有利。此外,他那敢想敢干,勇挑重担的精神,他那重视实践,亲自参加施工,不脱离工匠夫役群众的作风,也那“巧侔前代而不动声色”的谦虚谨慎态度在当时难能可贵,至今他值得我们借鉴。
“一个统治阶级越能把被统治阶级中的最杰出的人物吸收过来,它的统治就越巩固,越险恶。“明朝统治者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欺骗广大劳动人员,缓和工匠如火如荼的反抗斗争,巩固自己的反动统治,加以大规模营建和和顶替不称职工部官吏的需要,于是袭用元朝统治者擢用熟练工匠为工程和手工业方面管理官吏的手段,在工匠中间挑选优秀人物,诸如木工陆贤、蔡信、杨青、蒯祥、蒯义、蒯刚、郭文英、石工陆祥等,充当工部各级官吏,执行统治阶级的职能,管理工程和手工业生产,监督工匠们的劳动,时称”匠官”。徐杲也是其中一位。由于他技术高超,并能节省,超越恒流,聪明过人,因而深受明世宗的赏识和宠信,得以步步高升,青云直上。由匠役超登仕流,历任光禄寺署正、大仆寺寺承、寺卿、管工通政使、工部右侍郎、左侍郎,官至工部(明代六部之一)尚书(一部的首长),并且食正一品俸,又荫子武阶。这在明代以至整个封建社会,都是破天荒的事。
前述明代从工匠中选拔匠官,虽然蛤是封建统治者出于种种需要的一时权宜之计,匠官的人数不多,也从未形成制度。但是却精通业务、富有经验的行家选拔至领导岗位,从而多少改变了工部官吏成份,加强了对建筑的领导和管理,促进了建筑的发展。它象是一股清泉,冲击着不准工匠作官的封建等级制的堤坝;对于八股文取土和士大夫把持仕途,也是一次公开挑战。这一措施损害了官僚士大夫阶层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疯狂的破坏。他们从“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的陈腐说教出发,胡说工匠中选拔工部官吏有损于“国体名器”,该于废止,并其势汹汹地叫嚣要对匠官加以惩处。徐杲在匠官中地们最高,权力最大,树大招风,当然也就成了众矢之的,遭到守旧官僚士大夫的围攻、打击和迫害。还在明世宗在世的时候,徐杲就被权贵们所嫉妒、仇视;只是因为徐杲得到明世宗的“圣眷”,他们才未敢下手。等到明世宗一死徐杲失去了靠山,就不能立足了。《明穆宗实录》卷3云:“隆庆元年正月乙亥,革工部尚书徐杲职闲住。。至是考察自陈,下吏部查议。部给事中王元春等劾杲,以匠役官正卿,其子文灿传升锦衣指挥世袭,皆滥名器,坏政体,并宜汰绌,吏部复奏,从之。”
在徐杲被罢官后,他的政敌们还不肯干休,随又投井下石,捏造罪名,加以诬陷。“明穆宗实录”卷4云:“隆庆元年二月辛丑,内宫监太监正王儒等六人,前修理卢沟桥,侵盗官银万计。得旨,命锦衣卫执杲等送法司鞠问,刑部拟如律追赃,发遣,从之。”按徐杲被审讯、受遣戎的罪名是在修卢沟桥河堤时侵盗官银,其实这本是一桩冤案。试想:“如果徐杲真的贪污、盗窃白银万两,那么修堤势比要偷工减料,何以会有前述那样高的工程质量和好的经济效益呢?何况修堤时还有太监张崇等四人“董其役”,工部尚书雷礼“视其事”,徐杲又怎能背着他们贪赃呢?以追赃的方式罗织罪名,显然是为了欺骗社会舆论,对他进行政治陷害。而他们要打击的,决不是徐杲一人而是徐杲出身的那个阶层及其从中选官的进步措施。
徐杲的宦海浮沉,是明代匠官政治生涯的缩影。徐杲罢官之后,再也不见从工匠中选拔工部官吏的记载,士大夫把持仕途的企图得逞了。例如,继徐杲之后知名的工师马巧,在技术上负责修建明宫廷陵寝,很有贡献。可是“三大殿”工程落成后,在一片喧嚣的升赏中,他却连一点点赏赐物品都没有得,更不要说被提拔重用了。(本文关于“积木为柱”和“扶壁法”的解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学史研究所张驭寰先生的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徐忠华编辑 2014年6月2日
回复 徐培午 的帖子
培午宗亲!看一看陈绍棣老先生对先辈徐杲的解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