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
有泰州维扬大桥镇的徐氏兄弟吗?想联系徐宗仁的后人,我们广东江门新会的祠堂是“宋忠尚书徐公祠”是经念他而建。若有请qq2532050003 回复 徐锦强 的帖子神秘徐石岩
(一)徐石岩的由來
――徐祥
据上饶县志记载:徐石岩位于黄沙岭西南泸溪河畔的山腰上,主洞深300多米,两侧有许多小洞,若大厅、若走廊、若斗室、宛如地下宫殿。岩内钟乳石形态万千,玲珑剔透,各种造型真可谓鬼斧神工。岩北曾建庙宇,有一徐姓道人在此出家修道。正因为此,后人称它为徐石岩。
除县志记载外,当地也有这样的传说一值在民间流行.也就从那时开始,徐石岩便成了周围十里八村老百姓烧香拜佛的地方。一茬一茬的人走了,故事却一代代传了下來。以致后來信众把一男一女两出家人塑像供奉在徐石岩庙里。故事中的徐姓道人及其夫人成了人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至于为什么崇拜他们,现在的香客们心中已经没有了当年人们为他们立像时那个鲜明主题。现在的徐石岩(也就是当今改名后的岩福寺)筹建组人员把他俩塑像分别放在大殿的一左一右。夫人在左,徐姓道人在右,等同于佛菩萨一样每天接受香客、居士们的朝拜。夫人是谁,在古代只能以姓氏相称,不知名啥姓谁,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人们代代朝拜的偶像,居然只有姓而无名字,更无道号,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有意的隐瞒。事到如今却成了谜。
2004年的一次机缘來到徐石岩,听了主持仰光师傅对徐石岩由來的一番解释,让我隐隐约约觉得它与我徐家有关,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与“徐”字挨着边,而是我们徐家家谱中的一卷诗辞当中有好几首诗文读來让人联想翩翩,似曾相识。
诗文中有一首题为《为徐忠斋隐旋窟道隐》的诗这样写道:“谁为旋窟小,万倾根一勺。遂令有道者,于焉钓寂寞。坐观泡泳化,远避风浪恶。君看南山豹,怀文义弗食”
从短短的几句诗里,就可以看出这个窟面南座北,而且眼前是万顷的开阔地,远处有青山,脚下有流水。一个被比喻成勺子大小的旋窟眼前景象此般开阔,坐在旋窟里既能看南山豹,又能看河里浪花。现称作徐石岩的洞窟就具备这首诗描写的条件。至于其“旋” ——徐石岩座落在泸溪河畔的一座半山腰上,山险兀立,无道直登,只可盘旋而方能入的洞窟。即使现在上山之路己由水泥浇砌出三百来个台阶,但仍然显的曲折而狭窄,在古代可想而知“旋”成哪般?而“旋”字的另外一层意思有可能指的是大洞藏小洞,洞外有洞,洞洞相连,互通旋回之说。庆幸的是这两重之意,徐石岩都备而有之。
从这诗首里我们能够大概地领略到徐忠斋隐居旋窟的某些理由。他到旋窟隐居修道是为了躲避人世间险恶的风浪,具体是什么风浪,这首诗给读者是欲现又隐的感觉。若单一仅从这首诗中,我们再找不出更多能帮助我们探寻徐石岩的东西。但另一首诗文中,作者对徐忠斋隐遁旋窟又采取对外严守保密,哪怕在诗文中也是有意隐瞒读者。不敢将徐忠斋隐居之事和盘托出,说明了此事的重要性。然而作者似乎又不想让徐忠斋隐旋窟之事让时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让后來者有机会揭开这一层梦纱,从中领悟某此事理,便把这一心事溶进了诗里,且看
为徐忠斋赋知心道廪
隐居高遁间 经岁不洒扫
汗牛充栋积 主者知心老
储囷千古秘 啓发平生饱
客至欲实归 握手为倾倒
结合笫一首诗,再从本诗笫一句与笫五,笫六句中我们可以读出这样信息:徐忠斋隐遁在一个高高的旋窟里,这一隐遁就象食物秘密储藏在仓库里一样,保存千年,而且这个秘密若被发现,将一生受教育。笫六句中的“启发”作开启或发现讲。“饱”在这里显然是对隐居秘密了解后,某种意义上的满足,故引深为教肓。
上边这首诗的笫一句点明了“旋窟”不在平坦处,也不在低洼处,一个“高”字将“旋窟”与徐石岩写的不谋而合。“旋窟”,已有三处符合徐石岩这一地理位置标识。如果说就此将“旋窟”认定是徐石岩为时过早且牵强了些,那么下面还会有足够的理由更加充分说明“旋窟”就是徐石岩。
如果说上边是根据两首诗对“旋窟”地理位置的推测,那么下面这首诗则明确告诉我们,作者本人至少两次或两次以上到过上卢这块地方(紧挨上卢的黄沙岭这地方)。卢溪也罢,卢溪道也罢,当然只在上卢,不会在其它地方。而古代上卢即今天之上泸。伟大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上卢桥》一文中的“上卢”指得就是如今的上泸,据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得出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一首《卢溪道间》这样写道
千山绿暗更红稀,春被啼鹃唤得归;
行客不禁三月暮,柳花无树扑人衣。
作者过泸溪道干什么?从诗句中最直接读出的目的是到旋窟看望徐忠斋夫妇。一次是愉快的心情——客至欲实归 握手为倾倒。而另一次则是不愉快甚至是沉痛的心情——春被啼鹃唤得归 行客不禁三月暮,柳花无树扑人衣。怀着此番沉痛不愉快的心情路过卢溪道,去旋窟极有可能是去吊唁徐忠斋夫人。在古代啼鹃往往用在哀痛与凄凉场合 。有挽联为证:
挽徐忠斋夫人歌:义门峨峨兮忠斋,苦莘相成乃死兮呢呢夫人!
短短十八个字,不仅道出了忠斋的大义齐天,还称赞了夫人坚定不移,紧随忠斋,痛苦辛酸相互担挡至死不渝的一种顽强信念。也从一侧面印证了徐石岩在很早之前有一徐姓人携一妻在此出家修道的真实性。这首挽歌的获得,为我们证明旋窟就是徐石岩一说增添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同时犹如拨云见日,先前好多朦胧的东西,现在回望脉络清晰。至此通过上边的初步剖析,我们有理由把诗中描写的“旋窟”定位在泸溪河畔半山腰的徐石岩上。徐忠斋未曾出家到此隐居修道之前,洞窟没有名,诗人用“旋窟”称呼它不无道理;后來因为来了徐忠斋夫妇在此隐居修道,人们才用“徐石岩”给它定名则理所当然。换一句话说,只有徐石岩才笼括了三首诗,一首挽联,以及包含传说的全部信息。
(二)徐忠斋之谜
往事如烟。过去久远的事情被时间涤荡后,历史给后来的人们留下的是一个个谜。多少年过去,徐石岩这个故事模模糊糊地一代代传了下来.时至今天这个故事已经开始变味.记得我笫一次來到徐石岩,释仰光师傅是这样给我介绍徐石岩情况的。他说从前这个岩洞里是徐石带着他老婆在这里出家修道的地方,徐石是这个岩洞的开山祖师爷。对此当时只能信以为真。可是后來在读一本祖传的诗时,读出了猜想,颠覆性地产生了疑问。不然徐石将永远被误以为徐姓出家人的姓名。而徐夫人也将永远成为“徐石夫人”。殊不知“徐石”是西岩窟洞前的纪念之石,此石一人多高,朝洞一边光平刀壁,一边临空兀立。现在我们知道徐石岩即是诗中称作的旋窟,即整个东西岩洞的总称。徐忠斋才是徐石岩的缘起主角。
那么,徐忠斋到底是谁,哪里人,作者没有告诉我们。但有一点可以值得肯定。因上文几首诗均出自上饶南宋绍定五年状元徐元杰长子直方之手,虽然元杰已故,但能得到贵族家人字墨及评价的徐忠斋不可能是凡夫俗子,更不可能非亲非故。回顾“远避风浪恶......怀文义弗食”诗句,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徐忠斋并非出身卑贱的山野村夫,渔翁樵叟;再仔细地品一品“远避风浪恶”就知道,凡夫俗子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没有险恶的“人生风浪”,这种特定的“人生风浪”只针对社会特定的人群或特定的社会党派、社会团体而产生;普通百姓与“人生风浪”想挨都挨不上边。“隐遁旋窟”,说白了是为了远避人生中的险恶风浪。再者“汗牛充栋积”这几个字也告诉我们徐忠斋他是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学问有多深可以从“汗牛充栋积”的诗句里找解读的答案,那是学富五车的同义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直方从头到尾用“储囷千古秘”层层包裹着,让读者雾里看花。
徐忠斋不光是学富五车,同时是个忠义之人,忠义峨峨的秘密从《换徐忠斋夫人歌》的挽联里奔出。我们很容易地得知,原来徐忠斋出家另一层之因是为了“忠义”两个字。为了高举忠义之旗,徐忠斋抛弃家庭携妻来到这个崖陡壁险的旋窟,过闲云野鹤的艰辛生活。显然这面忠义之旗非同一般。换一个角度看,我们可以从供在徐石岩岩内的徐姓夫妇塑像上得到启发。善男善女对他俩的朝拜是出于尊崇与敬仰,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给一个毫无建树、毫无业绩,甚至毫无贤德的人塑像立碑;死后能感动当地百姓为他俩塑像供拜,决非等闲之辈,几百年过去,该故事能一代代流传传至今,可见当年的影响力与附着力有多强,大大强出了普通百姓的范筹。从这里我们找到了解谜的突破口。不防先了解一番古为公的生作空间。
根据花厅镇古良(今江西省上饶县花厅镇湖边)徐氏宗谱,或江山茅畈双溪徐氏宗谱记载,我们知道,前三首诗作者号古为,名直方,徐元杰亡于1246年的时候,徐直方才二十出头.后来由于朝庭辟荐,徐直方也做了一个小官——右正言,兼宝章阁直学士。眼见宋皇朝已经摇摇欲坠之际,徐直方便于德祐元年(即1275年)八月弃官隐遁(宋史上有史料可査)且有相当一段时间隐居永丰柘阳。当元朝全面推翻宋皇朝之后,全国风平浪静结束了战争,他能自由往来于卢溪道间,最后归葬于老家五十四都古良的大溪山。
由徐直方的弃官隐遁不难看出诗作者的生活历史空间充满电闪雷呜;不难想象,那是一个刀光剑影,烽火遍江南,新旧朝代更迭的时代。在这样血雨腥风的时代里,武将之忠义在于驰骋沙场,血洒疆土;文臣之忠义,在于扶正除邪,出谋划策,贞忠不侍二主。而百姓贫民之忠义历朝历代找不到书写隐居的范本。百姓出家用不着隐姓埋名,也不可能用忠义峨峨來赞誉。由此,徐忠斋夫妇隐遁在徐石岩,给我门提供了非同寻常的解答线索,从这一侧面可以推断徐忠斋这棵树要比上文三首诗作者古为公更加招风。诚然这棵树更大,即便是后来故去之后都没有人能够知道忠斋的真实身份。隐藏之深固然是怕暴露身份,暴露身份的最终结果要么就是舍生取义,要么就是变节,丧失忠义。当时的信州就演义过舍生取义动人的故事——谢枋得1275年引兵抗元,同年战败。后变名姓隐入福闽建宁唐石山,于建阳闹市中以扑卦为生。即便是这样的隐居方式,后来也被人识破。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准备将其招纳为所用,枋得守节不变,忠心耿耿终不食而亡,享年六十五。这可是谢枋得战败十五年后所发生的事。而徐忠斋的隐遁象仓库储存粮食一样秘密储囷千八百年,让一层神密的面纱,浓罩徐石岩千八百个春夏秋冬。后来一茬又一茬的人都未能掀开徐石岩主人翁的真实面纱。
古良徐氏家族,在南宋时期,是个非常显赫的家族,从公元1115年到公元1250年间,有六位进士,一位翰林学士,底下的举人,儒贤更是多达几十人。官至朝中六部大臣的重量级人物就有两个,一个是先前提到的徐元杰,他在绍定5年(1232年)中状元,成为江西南宋时期仅有的五位状元之一,也是上饶县从古至今唯一的一个状元,后官至工部侍郎。另一个是徐元杰的房上侄子徐宗仁于1250年中进士。徐宗仁,字求心,号芳溪,官至礼部尚书,兼益王府赞读。在晚宋时期算是一位官爵非常显赫的人。徐宗仁的结局,打开宋史列传184记,说徐宗仁崖山兵败而亡。可是我在宋史本记四十七(宋朝的根本记事)内找到了一条更值得信赖的讯息:“德祐元年十二月癸 亥徐宗仁遁”。当然在本纪与列传面前我更相信本纪的真实性。所谓本记,乃历史事实的根本记载。本记中给徐宗仁的最后结局描绘只用了谬谬几个字,却帮助我们揭示了一个千古之谜。既然徐宗仁没有同葬海崖,只要隐遁了,就会留下蛛丝马迹。
面对历史给出的另一种结局,根据前边已经发现的种种迹象,我们可以在徐忠斋与徐宗仁两者之间架起一个非常恰意的等号。徐忠斋可能是一个临时借用的恍帽,“斋”乃“哉”也,“忠斋”乃“忠哉”、“忠心仁义”也,而“宗”与“忠”同音,“忠仁”与“忠义”在当地广丰话中意相近且谐音。这也许就是作者储心积虑后甩给我们后人的一个谜面,否则作者古为公也不会在为徐忠斋赋知心道廪中用词“储囷千古秘 啓发平生饱”來引逗读者的想象力了。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读懂古为公三首诗的全部含义,由此获得徐石岩的来因及徐忠斋夫妇之谜底
虽然宗仁遁了,那是出于一种大势已去的无奈,这个时候整个宋皇朝倾覆在即,任何高明之士对它都无回天之术。宗仁遁后二个月,南宋国都临安府已被元军攻破。面对阳春白雪,宗仁只是选择了一条比较温和与务实的路走,而不是选择激昂就义的一条人生之路。在国家大厦尚未动摇之前,宗仁曾直谏董臣窝国,且多次上疏治国之理强国之策,这能说不忠义吗?在亡国之后没有选择背判与投降,没有选择高官与厚禄,而是选择了忠义与艰辛并存的隐居生活,这能不说节义之巍巍!
谢枋得变换名姓十五年之久,最后终被人识破。而徐宗仁遁了,用现在的话说就像从人世间蒸发了一样,了无痕迹。
徐宗仁遁了, 而徐忠斋现了;徐宗仁满腹经纶而徐忠斋的书汗牛充栋;徐宗仁官至吏部尚书,树大招风,成了大元通缉的要犯,而徐忠斋则隐居高遁,远避风流恶,甚至决意储囷千古秘密,不让世人知晓;徐宗仁在官直谏且献言、献策,虽遁却没有叛变,坚守忠节,一生不侍二主;而徐忠斋峨峨忠义,气贯山河,虽隐居山穴,却受到人们的敬仰以致塑像供拜,这便充分说明人们塑像供拜的理由,来源于忠斋的峨峨忠义。种种迹象表明,徐宗仁就是徐忠斋,徐忠斋就是徐宗仁。
徐宗仁夫妇身边因为没有嫡后,古良徐氏家谱只载录了徐宗仁,而他的嫡系子孙,根据徐术佳在徐氏宗亲网上发的帖报道,现江在江苏.徐宗仁隐遁之后,便以旋窟为家,借助古为公等堂兄弟、兄弟及其至交朋友的帮助下,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据宗仁嫡系家谱记载,徐宗仁夫妇衣冠冢合葬村囗。仅凭这一点徐石岩又与徐宗仁夫妇贴进了一层,说明徐宗仁夫妇生死与共,不离不弃同隐一处,徐宗仁夫妇晚年没在江苏,或者说与其当时的儿孙也没有走在一块,故在江苏那边安葬了个衣冠冢。哪知道徐石岩恰恰是夫妇俩晚年的归属地。
徐石岩倘若真象笔者推理那样——那便是一处历史的文化古迹,动人的故事会让到此踏游的人受益非浅。
参考书籍:宋史演义 宋史(元)脱脱 古良徐氏宗谱
江山双溪徐氏宗谱黄塘徐氏宗谱广丰县志 上饶县志
回复 徐锦强 的帖子
江门,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 回复 徐四月 的帖子
是个风景好军事保垒,但是徐宗仁的道号应该是对外的。 回复 徐锦强 的帖子
徐宗仁字求心,广信府永丰(今江西上饶广丰)人。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徐宗仁入京赶考,得中进士。进入仕途后,一路为官至国子监主簿。
大忠祠,在旧山川坛(即风云雷雨山川坛)侧,今广东省城文明门外南隅,本南园故址。明嘉靖间,御史吴麟建,祀宋信国公文天祥、丞相陆秀夫、越国公张世杰。有司春秋二仲上旬致祭。后圮。清朝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番禺县知县彭勃重建,颜曰"正气堂";右为臣范堂,左为远风堂。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知县彭科复增祀宋枢密使高桂、吏部侍郎权礼部尚书徐宗仁、吏部侍郎赵樵、兵部侍郎茅湘、权工部侍郎马南宝、翰林学士刘鼎孙于东室,颜曰"日星河岳",更新其祠。 回复 徐四月 的帖子
《新会县的乡土志》〖1908年〗记载新会大滘徐是徐宗仁之后,并且有宋忠尚书徐公祠。 回复 徐锦强 的帖子
新会大滘宗亲是徐宗仁之后吗 1908年出版的《新会乡土志》记载大滘徐氏是徐宗仁之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