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438|回复: 2

[人物] 徐留平的政治经济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0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留平的政治经济学
[ 发布时间:2009-3-10 13:26:13 ] [ 文章整理:股城网 ] [ 发布:stockcity.cn ] [ 参与评论 ]
详情请看:http://www.stockcity.cn/auto/qcpl/2009-03-10/auto_20090310132613_1466662.html

 

 

“我的体会是,如果从政治经济层面去把握,再结合汽车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你可能对于一系列问题就能抓得比较清楚。”在把握产业发展的宏观经济走势中探索企业的管理之道,这是徐留平在管理岗位上始终提醒自己的基本原则。

从墨西哥回京,徐留平行迹匆匆,直接下榻酒店,因为行程表上紧接着又是一连串的工作安排……仅仅是第二天,上午他就需要在国贸饭店参加一场重要的会议,下午又需直接赶往人民大会堂参加江苏省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恳谈会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在这两场会议的有限空余时间内,《汽车人》有幸在国贸饭店见到了这位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尽管时差尚未倒过来,但从电梯里走出来的徐留平仍然一脸精神,与我们的握手也是一如既往的有力。在企业掌舵者的位置上,这样的状态或许是必须具备的。

“这次回到北京后也没有到家里看看吗?没有见夫人和孩子吗?”

“是啊……”

简短的回答,已能体察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的不容易,但在中国汽车事业的大平台上,他必须要在个人与企业之间做出适当的取舍,而他的家人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尽管时间紧张,但平和的徐留平依然与《汽车人》分享了他对于中国汽车自主产业发展的最新看法。而在这出国之前,他就曾迫切呼吁国家一定要从政策层面扶持,让汽车产业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战略产业”,尽管现在国家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已出台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但在徐留平看来,这远远不够,国家应真正从战略层面引导汽车自主产业的良性发展,而无论是国家领导、企业高管还是舆论媒体,所有的国人都应该对中国的自主品牌抱以充分的信心。

观点出来后,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一个企业管理者,为何会从政治和经济层面的高度来阐述一个产业的发展,一时间在业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也是此次《汽车人》希望与徐留平再次详谈并进一步挖掘其自主观点的重要原因。

中国车企的自主危机

当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直被外资品牌所压制的中国车业进行“抄底”的最佳时机。危机出现的时候,固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但从去年开始,徐留平就谨慎地做出了提醒:“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自主品牌,仍然处于危机之中。”

不可否认,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走强,全球制造业(包括汽车产业)向诸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大势所趋。在长安汽车与合资伙伴多年合作的经验中,对于这些合资伙伴的运营模式和成本管理都有所了解的徐留平,更是坚定了这样的观点,他不止一次地公开强调,中国车业必须抓住这一发展的绝佳机会。但他同时又补充,考虑到当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使得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尽管西方各国政府一再重申,绝对不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来维持本国经济,即使如此,由于西方政治体制的因素,比如美国,各州又有着自己具体的贸易措施,产业全球化转移可能因为全球经济环境的制约而会出现较大变数。“如果贸易壁垒重新树立起来,这个转移将不太可能顺利实现。”徐留平这样说。

而在这一可能不太顺利的产业转移之中,徐留平指出,即使外资厂商进入之后,也绝对不会向发展中国家有能力制造的产品阵容中进行投入,它们的进入势必促使中国制造产业的快速升级。“实际上,从总体来看,我们现在的制造效率,单人生产的产量,已经和世界先进水平没有太大差别了。但我们何以来支撑那么高的升级成本?仅靠品牌吗?我觉得远远不够,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积累。更何况,中国自主车企的品牌积累还未成熟。”徐留平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更让人忧心的是,在日益白热化的竞争中,某些自主车企直到现在还拿不出很好的产品,质量问题不断、售后维修体系欠缺,在基础本就薄弱的情况下进一步削弱了自身的竞争力。


尽管相比于衰败的全球车业而言,中国汽车市场因为巨大的消费潜力还显现出勃勃生机,而中国政府一揽子刺激内需的振兴规划也在暖化着这一市场的信心,但在徐留平看来,由于中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过度的储蓄,而理顺社会保障体系又并非一两年时间就能够完成的事情。另一方面,中国近几年的消费中,包括房地产和股市等投资性的消费比较多,这会对消费市场的整体情况继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徐留平判断:“中国消费市场的恢复性增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总体来看,内需萎缩、外资威胁、自身积累欠缺,现在乐观也未免为时过早,产业转移的大环境之中,中国自主车企还无法就此掉以轻心,因为危机的阴影尚无消退之迹。

产业转移下的中国优势

其实,在和媒体进行观点交流之前,徐留平早就向国家领导和相关部委传达了自己的意见。

2008年12月,**总理在重庆考察期间,徐留平向亲自前往长安汽车的温总理进行了工作汇报。他告诉总理,历经2008前所未有的车市低迷,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刻。如果2009年第一季度不能出现很好的复苏,势必会加剧中国车业此后9个月的生存危机;如果2009年上半年还不能看到复苏迹象,那么2009整年的情况都非常危险,甚至可能相当于美国汽车产业在2008年的低迷之态。而必须警惕的就是,2008年全球车业的衰退正是始于美国“三大”的走弱。在有前车之鉴的情况下,加之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在2009年将逐步增强,中国车业2009年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农历新年初六,科技部召开中国汽车企业高层座谈会。参会的徐留平再一次将自己的观点坦率地表达了出来。“现在的形势来看,已经不能简单理解为各个汽车企业的自救或者生存问题,必须要看到全球汽车产业有可能向中国集中的大趋势。这种机遇需要国家国家站出来,无论是美国‘三大’、‘日本丰田’、还是后来的韩国现代,之所以出现国际化的大汽车产业,无疑都抓住了一系列经济突变的机会,然后辅之以国家的政治支持,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

尽管中国的汽车产业与国际巨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徐留平相信,从研发和制造技术本身来说,中国车企已基本掌握。而全球车业之所以在金融危机的袭击下出现整体衰退,关键原因就在于国外的商业运作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汽车业的发展,因为居高不下的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在经济衰退之时出现产业全球性的收缩在情理之中。在这个阶段,中国汽车产业一旦跨越的技术门槛,成本将成为最大的竞争优势。

“打个比方,研发一款产品,西方国家可能需要8亿美元或者是欧元,但在中国可能只需要1亿人民币。再看劳动力成本,西方工人一年的薪水可能是5万美金,这还不包括高额的退休养老补贴,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却是很低的。”

徐留平强调,从研发到制造到人工,都是如此低的成本,全球汽车产业又有什么理由不转移到中国来呢?“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来决定的产业转移。中国车企和跨国公司未来的竞争,我认为成本方面将是最大的竞争力。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企业的管理很重要?管理好了成本就能降低。”

当然,这种产业转移并不意味着全球汽车产业会完全转移到中国来。在徐留平看来,汽车除了是一种代步的工具之外,同时还有着奢侈品的特征,因此,满足个性化的高端品牌不太可能就此转移,而有着国际品质、同时又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中低端产品将会全面进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低成本国家。


谈到这里,徐留平特别提醒:“产业转移大势所趋,就看它会出现在什么地方,这一转移也有可能是向印度这些有着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机会就看中国怎么把握了。”
相关文章:


尹家绪卸任 长安汽车进入徐留平时代

详情请看:http://www.stockcity.cn/auto/qcpl/2009-03-10/auto_20090310132613_1466662.html

[ 本帖最后由 徐绘龙 于 2009-4-9 17:0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3-1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3-10】徐留平:长安新能源继续加大投入力度

2009年03月10日18:1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作者:陈瑶
 
新能源将成为徐留平打造长安汽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之一。产品的领先,政府的扶持,虽然已经让长安汽车获得了先机,但在这条长远的道路上,徐留平表示还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加大投入。
来源《汽车人》杂志

 春节长假刚过,长安汽车的各路人马立即忙碌了起来。因为就在上班第一天,长安汽车公司高层就组织了一场专题会。会议内容与节前科技部、财政部下发的一份通知有关。

  1月23日,财政部、科技部下发《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4年内以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的形式,在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鼓励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6万辆以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试点工作的展开,意味着国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发展提速期,国家再一次释放出了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扶持信号。而政府对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首次官方表态,则是在2007年出台的《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虽然这前后不过两年的时间,但长安汽车却早已先于政策,在新能源的道路上探索了7年之久。当政策开始导向新能源产业的时候,长安汽车实际拥有了绝对的能力开始向产业化的方向迈进。正如徐留平所说:“要实现长安在自主品牌领域中的提速,科技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螺旋桨。”

  尽管近年国内致力于新能源研发的汽车企业不在少数,长安汽车既不是最早进入的,也不是最受关注的,但在实实在在的产业化进程中,却走在最前列。一个最好的例证则是,2007年年底下线的长安杰勋HEV,作为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量产的混合动力轿车,使中国汽车业实现了混合动力从无到有的突破,打破了日本丰田汽车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在下线仪式当天,徐留平更是骄傲地宣布:“中国汽车企业已经掌握了混合动力的核心技术。”

  当其他车企还在为自己的新能源产品打造宣传噱头的时候,长安已经在小批量生产混合动力车型,杰勋HEV更是以奥运新能源示范车的身份,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其研发水平,按照长安汽车混合动力项目经理任勇的话来说:“目前绝对是第一名。”但这只是长安汽车新能源战略的起步。在徐留平的规划中,新能源战略绝不仅仅是向市场上推出某款产品而已,更是长安汽车乃至中国自主车企缩小与跨国巨头之间差距的难得机遇。从长安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来看,新能源无疑是长安汽车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企业实现提速战略的目标之一。

  “在传统汽车领域,大家都知道我们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还有多大。但需要看到的是,跨国公司在这一传统领域经营多年,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产业模式”,徐留平这样分析,“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路径依赖。毋庸置疑,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产品将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要想做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转型,必须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而这恰恰给年轻的中国自主车企带来了纵深发展的机会。在这个被遗漏的细分市场,没准自主品牌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如此看来,新能源将成为徐留平打造长安汽车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之一。尽管站在时间节点来看,这将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但可以肯定的是,方向却绝对不会有任何差错。尽管在世界范围内还属于新能源领域的“新兵”,但长安汽车已经在起步阶段就冲在了中国同行的前列,且后劲十足。

  政府助推“先行者”

  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需要国家的战略重视,这是徐留平一直所提倡的观点,新能源产业也不例外。“我特别兴奋听到国家有这些政策来支持环保汽车,而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毕竟,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来看,由于从研发到量产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配套设施的完善,其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同类型的传统汽车。因此即便从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从目前来看,长安汽车在徐留平的带领下,其新能源之路之所以能够领先中国同行,在提高自身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争取到政府的支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2008年年底,在重庆举办的城市发展与汽车节能减排高峰论坛上,财政部相关高层就透露,预计到2012年,财政部将向新能源车的推广使用投入200多亿元。而财政部与科技部计划在2009年启动的“推广工程”中,“十城千辆工程”又会“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推广应用工程”,而重庆市是该项目首批启动的城市之一。

  地处重庆的长安汽车,因为自身在新能源领域先行一步,自然成为了国家新能源补贴的首批企业。而重庆市当地政府更是对长安予以了最大的支持:在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工程启动大会上,徐留平亲手向重庆市政府交付了其采购的首批10辆长安杰勋混合动力的钥匙,以用作政府机关公务用车。

  与此同时,长安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获得5000万元的补贴款项中,国家科技部出资1000万元,重庆市政府提供2000万元,另外2000万元由长安以免费的售后服务形式提供。长安将为混合动力车的购买者提供示范运行期间10万公里的免费保修。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3年内,重庆市政府还将采购1000辆,支持长安新能源汽车发展。

  而在消费市场上,科技部和重庆市政府首批支持3000万元用于新能源购车补贴,力争在3年内实现1000辆以上混合动力汽车的应用规模。在和重庆市政府进行详细的洽谈之后,现在长安每卖一辆新能源的志翔混合动力车,将会补贴两万元。

  在中央政策和重庆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加之消费观念的逐渐成熟,长安汽车的新能源产品市场化之后,势必会逐渐实现批量的生产。而在这个过程中,尽管研发成本仍然会相比传统产品偏高,市场销量也不会迅速得以膨胀,但徐留平表示,长安汽车依然会坚定不移地继续新能源技术的投入,因为这事关长安汽车的长足发展,并不是以市场份额和短期利润为目的的。

  致力产业化

  长安汽车所获得的政府青睐,的确让业界艳羡。但徐留平笑着告诉《汽车人》:“国家政策的扶持对于中国新能源的产业化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我们自身必须努力,不能躺在政府的怀抱里。”

  按照规划,长安汽车在混合动力方面将分成两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是中度混合,节油率在20%以上,成本也相应增加大约20%,杰勋HEV就是这样一款中度混合的新能源车;第二个步骤是重度混合,节油率大约是40%左右,目前正在展开相关的工作。

  徐留平透露,到2009年年底,长安将投巨资将已掌握的混合动力技术进行量产并上市。而在未来几年内,长安还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推出的36款新型自主品牌汽车的同时,紧跟世界汽车发展潮流,用最先进的科技,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节能、更加环保的新能源汽车解决方案。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的成立,为长安集团的混合动力汽车研发提供了一个责权利高度统一的运营机制,为具有高科技、高风险和潜在高收益特点的新能源动力系统研发业务开辟了一条机制和运作创新的道路。

  但相比于传统的汽车产业,即使在全球范围,新能源也属于新兴产业,有了新能源产品并不代表能够立马实现新能源的产业化道路,而产品只有转化为商品,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在中国,新能源如何实现产业化是一个公认的难题,因为这涉及到多方的配合,而并非企业单体之力就可以做到。

  “对于想让混合动力产业化的企业而言,则需要战略规划、足够资金、创新核心技术、了解市场需求,建设好基础设施和做好售后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曾这样说过。

  目前的现状是,中国的混合动力供应商配套体系和服务体系远远没有成型,很多关键零部件都是整车企业自己开发完成的;与此同时,新能源消费市场并未真正得到培育,较高的价格让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

  这也就是说,长安新能源汽车能否与合资品牌分庭抗拒,真正得到市场推广,至少从企业自身来说,将取决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成熟的配套体系。对于这个问题,徐留平并非没有认识到,而将新能源实现产业化也是他一直致力的目标。在带领企业继续前进的新能源道路上,他给出了三点意见:

  第一,优先发展包括混合动力技术在内的先进的高效节能环保的汽车,以节能减排为己任,切实研发出更多更好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民轿车,让用户享受到和谐驾驭的乐趣生活。

  第二,积极探索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到2012年,长安将投巨资,把已经掌握的混合动力技术进行多车型移植并投放市场,实现强混合动力的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

  第三,完善技术研发体系,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长安集团预计将投入100亿用于科技创新,举全球之力、借全球之智,建立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体系,切实提高长安自主创新能力。在谈到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关键时,徐留平表示:“这必须要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投入,必须有企业的投入,必须有全社会的推动,也必须有消费者的认可。”做好企业本职工作的同时,他同样期待政府、社会和消费者能够从更多的层面,共同致力于新能源的产业化道路。

  多元路径探讨

  现阶段,关于未来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路线,全球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模式。本田坚持自己的混合动力,通用致力于电动车的开发,而宝马则一如既往地提倡氢燃料路线……全球新能源市场正处于“百家流派”的阶段。

  对于长安汽车来说,以杰勋HEV为代表的混合动力路线也并非惟一选择。虽然鉴于商业秘密,徐留平并没有具体透露,但他同时表示:“在多种技术路线的争议中,我们也综合了全球的发展现状,并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也做出了大量的探讨,我们也相信新能源的发展肯定是多路径的,而且各个国家也会有不同的特色。长安已经做出了基本的判断。长安将进一步加强氢燃料、纯电动、生物燃料等领域研究,发挥后发优势。”

  事实如此。从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来看,我们不难判断,混合动力只是其新能源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在摸索着各种具备现实可能性的技术方式。现在,长安汽车已经拥有混合动力、氢内燃机、甲醇灵活燃料、乙醇和CNG双燃料等多种混合动力技术。其中“氢程”氢动力概念跑车搭载增压中冷氢内燃机,以氢能源作为直接燃料, HC、CO、CO2排放几乎为零。它的发动机性能达到汽油机水平,效率还比同排量汽油机高30%以上。

  当然,最终采用哪种技术路线作为新能源产品的主流方案,徐留平指出:“整个技术路线,是不是最环保、最节能、碳排放量最低,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考虑到市场需求和产业化的现实性,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道路上的短期目标,其实也类似于诸多的汽车企业,也即相对成熟的混合动力技术将是目前的发展重点。“长安将继续着力于混合动力研究开发,同时跟踪氢动力、燃料电池等技术的发展,并加强对现有内燃机技术潜力的挖掘,更要力争在以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为标志的第二汽车世纪,达到世界领先水准。”徐留平这样说。

  新能源汽车是推动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产品的领先,政府的扶持,已经让长安汽车获得了先机,但要更好地适应这个全新的市场,并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长安汽车依然面临着新的突破和挑战。

  如徐留平所言:“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在技术路线、投资、资源配置上,具备一定的远见卓识。要想真正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争气,最重要的是企业要自立、自强。长安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已经铆足了劲、拉满了弓,不会回头,不会动摇,更不怕同高手过招,下定决心在这一领域开创新天地。”

(责任编辑:田禹)
发表于 2009-4-9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亲情回帖,友情灌水.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5-1-11 07:08 , Processed in 0.029796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