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470|回复: 1

[评论] 徐迅雷:承欢膝下的古老诗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1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迅雷:承欢膝下的古老诗意
  辛酸。上海一位年届六旬的大妈,在家去世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被维修房子的工人师傅发现。胡大妈平日独居家中,大约在2007年2月22日去世。由于时间太久,遗骨已成胶质,与家中地板粘合在一起……(5月20日《都市快报》)
  子欲孝,亲已逝——人间上演了多少这样的悲剧。一个人就这样死在家里,多么孤独。从邻居的叙述看,胡大妈的突然去世应该与心脏病有关。她与离婚的前夫有个儿子,感情大约有些淡漠,儿子曾多次致电“空巢”,一直没人接,也没有进一步寻找;而胡大妈的兄弟姐妹,从新闻里才获知她的死讯。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这是白居易“燕诗”中的名句。1980年,冰心老人创作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短篇小说《空巢》,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标题由此而来,“空巢”从此也成了现代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名词。
  古代中国很讲孝道。承欢膝下,侍奉父母;“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等等,都有孝意之表达。在1869年的邸报中,有一条新闻就是“前线将领请假省亲,孝行堪作天下表率”。但如今,“承欢膝下”大抵已变成了一种存在于书籍文献中的古老诗意。
  现代社会中,中年人各种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整天忙忙碌碌,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孝敬父母长辈的忽视。但忙碌不是理由,根源在于亲情缺失。台湾作家李敖是很忙的,又是写书又是录制电视节目;他的母亲性情乖戾,脾气极差,仿佛全世界都欠她的,李敖说她就是“慈禧太后”,要是有权力,慈禧太后所有的性格和狠毒她都会有。但李敖与母亲的亲情在,老太太88岁那年,李敖将她送进台北一家最好的养老院。老太太不愿意吃大锅饭,可是条件再好的养老院也不可能给个人开小灶。李敖就在母亲床前写一条幅:“不愿与人吃大锅饭的是西太后,但西太后活不到88岁。”几无笑脸的母亲看后也不禁笑了。李敖历来主张对先辈“厚养薄葬”,而我们有许多人很奇怪,宁可厚葬,不愿厚养,世界是颠倒的。
  “厚养”当然是对家庭、对晚辈而言的,但社会要承担“有养”的功能,也就是说,“老有所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实际是,我国的养老设施严重不足,每个人看看自己前后左右家庭的老人有几个能进养老院的,就知道个大概。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了普遍存在、并且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加快老年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各项权利利益,已变得非常迫切。
  不久前出台的《国家**行动计划(2009—2010年)》,特别关注到老年人的权利。其中规定:“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服务体系。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服务事业。以社区为平台,通过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卫生服务。”还有具体的目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新增供养床位220万张;新增城镇孤老集中供养床位80万张;在大中城市建设一批“老年护理院”。
  总想四世同堂、时时承欢膝下,这在现代社会确实已难做到;但“空巢家庭”并不一定是无子无女的孤寡老人的家庭,其中许多是有子女的,只是分居各处,这就需要社会充当“联络人”。集中供养的80万张床位是杯水车薪,那么独居老人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就很重要,社区应该个个都关心到,有登记、有联络,不要固守“多少岁以上”的刻板规定,年龄小一点也应照顾,要时不时都有人联系、有人照看。“生老病死”中的后面三个字,最离不开社会性的关心,这三方面做好了,社会和谐就做到了一大半。
  一个人,活要活得有尊严,死也要死得有尊严。愿上海胡大妈从今能安息!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迅雷
详情请看: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0905/t682103.shtml
发表于 2009-5-21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可怕了,成功和孝顺是父母最不可等待的!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9-29 16:21 , Processed in 0.17067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