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祥麟在连州收集到的一件从来没有穿过的瑶族嫁衣。 |
库书兰的剪纸作品。记者 骆昌威 摄 |
库书兰的剪纸作品。记者 骆昌威 摄 |
管祥麟访问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库书兰。(由管祥麟本人提供) |
管祥麟在为观众介绍这些民族工艺品背后的故事。 |
文/ 记者鲍文娟
图/记者骆昌威(除署名外)
1983年,24岁安徽籍青年管祥麟从安徽滁州老家出发,千里走单骑,初初不过是热血青年的一时冲动。然而其间偶遇的一次谈话从此改变了其一生,促使他立下宏志,要建一所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
随后的18年间,管祥麟奔波17万公里,一路孤行,遍访56个民族,在大漠长河、深山野林之间,搜寻那些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亡的民间艺术瑰宝。
26年后,梦想变成现实。目前,管祥麟已自费考察了我国全部56个民族的民间艺术,收集民间艺术品1万余件套,拍摄电视电影录像6000余分钟,拍摄图片70000余张,录制原生磁带46盘,撰写考察笔记180余万字。
有不少城市的政府部门伸出橄榄枝,邀请管祥麟筹建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扎根本地。他告诉记者,深圳是继北京之后第二个56个民族聚集的城市,他希望博物馆能够扎根深圳,向人们展示过去淳朴百姓的美好生活。
一份偶然获得的文件改变一生
管祥麟并非天生性格坚毅笃定。对他而言,青春无比残酷,19岁那年,在进行发电厂机组大修时从13米高空跌落,被确诊为腰部以下截瘫,为此曾服药自杀。
当被抢救过来后,管祥麟开始接受康复性治疗。一次,在上海参观单车环球旅行展时,他开始想骑单车走遍中国名山大川。1983年8月28日,他揣着仅有的三十几元从上海出发,开始了“千里走单骑”的历程。
行走到浙江时,管祥麟遇到了浙江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刘文沪,他给了管祥麟一份关于如何建民间艺术博物馆的文件,这份文件详细分析了民间艺术的历史渊源、沿革和意义,并提出创建博物馆的方法和相关品种。
“当时关山月、廖冰兄等一批老艺术家均联名呼吁要保护民间艺术,他们提到,随着改革开放,这些东西会逐渐流失。”管祥麟说,“我后来行走的经历告诉我,事实确实如此。”
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三大挫折,向来被视为低俗,难登大雅之堂,“而最大的挫折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传统的东西被丢弃了”。
“从上世纪80年代这种流失就开始了,从发达地区到穷乡僻壤,开始是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是一车人被运出去,再接下来,山寨里只有老人,没有年轻人了。”
行者十八年——不抽烟、不喝酒、不住旅店
管祥麟回到淮北后,便毅然选择停薪留职三年。为了筹集考察费用,他向亲戚朋友借了所有能借到的钱,债主达数百人,最少借款为5元。
最终他怀揣3万余元出发。放着好好的稳定工作不干,当时很多人认为管祥麟不是疯子就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