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滨士(中)在鉴定会现场考察装备
徐滨士(中)在空军某部参观考察
科研要当有心人
科研要当有心人,善于借鉴他人的成果和经验,重点放在“超越”二字上,就能较快地接近研究前沿。
徐滨士的事业是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维修坦克开始的。当时,苏联专家传授的方法主要是换件法。徐滨士看着成筐成堆被换下的零件只能弃之不用,觉得是很大的浪费,于是他开始尝试对这些破损失效零件进行修复。有些努力成功了,但薄壁零件却很难修复,原因是这种零件一焊接就会变形。难题令徐滨士寝食不安。
有一天,徐滨士从国外杂志上看到了一则几百字的振动电弧堆焊能够修复薄壁零件的信息。他如获至宝,立即和助手按照杂志上介绍的简单原理摸索着干起来,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试验和无数次的失败,终于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振动电弧堆焊设备,突破了薄壁零件不能修复的禁区。
用振动电弧堆焊技术修复的零件质量只能接近新品,能不能修得更好呢?徐滨士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要继续寻求新的突破。
一次偶然的参观让徐滨士找到了灵感。那次他利用假期到哈尔滨锅炉厂参观,看到锅炉厂用等离子堆焊技术制造高压阀门来提高零件的耐磨性时,他灵感突发:“何不将等离子喷涂技术用于坦克零件维修呢?”说干就干,带领团队,历经数十次失败,先后攻克了喷枪、电源、堆焊材料等一系列技术难关。为了优选出喷涂材料的最佳值,他带领课题组一个小数点一个小数点地逼近,而每个小数点背后就是一次推倒重来的过程。试车结果表明,经过等离子喷涂技术处理的68项242个零件,耐磨性比原来提高了1.4至8.3倍,而维修成本只有新购零件的1/8。
在解决了能修复和修得更好的问题后,徐滨士又开始向快修复的难题进军。一天,他了解到从国外进口的民航客机上,随机都带有一种叫做“电刷镀”的装置,飞机的零件坏了,用这个东西一刷就完成了修复。“这种技术既然能用于飞机零件的快速修复,那么其他机械零件应该也可以用。”徐滨士心想。
镀液是什么成分?镀笔的构造如何?徐滨士带领课题组一遍遍地调整配方,一次次地试验,经过一年零4个月的苦战,终于掌握了电刷镀技术。这一技术至今仍用于许多大型装备的快速维修上。天津石油化纤厂一台从国外进口的大型设备主轴损伤,被迫停产。外国专家提出必须购买原厂生产的新轴来维修,需要3个月时间和10万美元修理费,仅停产造成的损失就达2700万元。厂长急了,听人介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徐滨士求援。没想到,徐滨士带领技术人员采用电刷镀技术,只花了1.3万元,14天就修复了这台大型设备,并使其坚持了长时间的安全运行。
回望徐滨士维修事业的发展轨迹,从“能修复”到“修得更好”,再到“快修复”,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似乎都是偶然的巧遇:或者是一本杂志的几百字介绍,或者是一次偶然的观摩。徐滨士让助手们佩服的是,他首先能从纷繁的信息中甄别哪个是对自己有用的;其次是能在没有详细资料,更没有人可以请教的情况下,靠一点一点地摸索,最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徐滨士坦言,他没什么秘诀,关键是要当有心人,善于借鉴他人的成果和经验,咬定目标,重点放在“超越”二字上,就能较快地接近研究前沿。
当振动电弧堆焊技术使许许多多的薄壁零件起死回生后,徐滨士又研制成功了万能堆焊机床、水蒸气保护振动电弧堆焊技术等,还开发了两种新的振动头,使修复范围进一步扩大。
当等离子喷涂技术使徐滨士声名远播时,他又致力于开发适应各种需要的等离子喷涂设备和涂层材料,使等离子喷涂技术应用范围大大增加,不仅可提高被修复设备的耐磨性,还可提高被修复设备的耐腐蚀性、耐高温性、绝缘性等。
当电刷镀技术使一台台瘫痪的大型装备重新运转起来时,徐滨士继续对电刷镀设备和镀液进行系统研究,开发各种型号的刷镀电源设备2500余台,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研究了200多种电刷镀镀液,用于快速修复由不同材料制成的装备表面。
这就是徐滨士,在科研的道路上从不机械地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责任编辑:徐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