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415|回复: 5

[人物] 徐冰:70记忆,终成养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7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7月11日,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在《七十年代》新书见面会上表示:“每个时代都有局限,把你这个时代的局限用好,转换成其他时代没有的东西,转换成有用的东西,你就可以把事情做好。”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并不是一个很显眼的年代,尽管在这10年里也有很多大事发生。但因为前有60年代,后有80年代,这两个时期似乎给人更深刻的印象,70年代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两团狂飙相继卷来时候的一小段间歇。在那个年代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事,有如影像早已漫漶不清的老照片,只留下了一点依稀的影子,难以辨认,也难以追寻。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七十年代》一书收录了北岛、阿城、朱正琳、邓刚、徐浩渊、陈丹青、徐冰、赵世坚、蔡翔、阎连科等人撰写的追忆“七十年代”的30篇文章。该书主编李陀称,编辑此书是想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让昨天在文字中生动地复活,让昨天在阅读中展现”。

    徐冰为此书撰写文章,回顾了自己插队当知青、考取中央美院的经历和趣事。他戏称这篇文章属于“交待材料体”,只是把当时做事情时的考虑一五一十地说清楚,而且要分析清楚为什么这样做,没有任何的炫耀之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70年代,谈我的70年代,只能谈我愚昧的历史。”徐冰认为,除个别先知先觉者外,他们这代人思维的来源与方法的核心,是那个年代的。从环境中,从父母和周围的人在这个环境中待人接物的分寸中,从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中,他们获得了变异又不失精髓的、传统智慧的方法,并成为他们的世界观和性格的一部分。“今天要做的事情是,在剩下的东西中,看看有多少是有用的。这有用的部分裹着一层让人反感甚至憎恶的东西,但必须穿过这层‘憎恶’,找到一点有价值的内容。”

    徐冰1990年移居美国,之后大部分时间是在美国度过,并逐渐成为国际艺术界最受瞩目的人物。他说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什么是现代艺术搞清楚。“刚去的时候,发现自己完全不了解西方当代艺术,后来我发现我的思维背景和空间比他们大多了,因为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远比他们对我们的了解多得多。对我们的创作来说,来路从哪里来,外国同行搞不清楚,他们不知道中国艺术家的思想是怎么来的,各种奇怪的想法,比他们那些能够被艺术史描述清楚的线索要复杂得多。所以有些人会问:‘你们国家那么保守,你的作品怎么那么前卫?’我说:‘当然了,你们是波伊斯教出来,我是毛泽东教出来的。我的老师比你们的老师厉害得多。’”

    “之所以出书讨论70年代,就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太复杂的东西,有些东西是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的,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徐冰说。
发表于 2009-7-17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发表于 2009-7-17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非常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楼 徐镇邦 的帖子

多谢镇邦支持!
发表于 2009-7-17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楼 徐卫 的帖子

不客氣....是我的分內事.............衝衝徐氏宗親網的人氣
 楼主| 发表于 2009-7-18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谢镇邦支持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6 03:40 , Processed in 0.19480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