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我的愿望就是受灾群众住进安全舒适的新房子——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在什邡各个乡镇,一提起“北京来的徐大姐”,可谓无人不知。
徐大姐叫徐桂珍,是北京市建设局对口支援什邡市规划和建设局的挂职副局长,主管灾后农房建设。
北京援建什邡的20名挂职干部中,她是年龄最大的女同志。对农房建设认真负责,为人平和善良,使她深受建房户信任,久而久之,“徐大姐”这个称谓也在什邡叫开了。不过,什邡人在“徐大姐”的前面,习惯性地加上了“北京来的”几个字。
她的电话成了建房咨询热线
“北京来的徐大姐在吗?”
7月7日晚上6点多,忙碌了一天的徐桂珍准备下班,忽然发现办公室门口站着一位农村妇女。徐桂珍连忙起身把她让进屋,边给她倒水,边询问来意。
原来,这位妇女家有两处农房,一处在地震中受损,一处较为完好,她对能否享受建新房的相关政策产生了疑问。了解了妇女的来意,徐桂珍拿出相关文件,一字一句耐心解释。当妇女脸上露出释然的表情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
“挂职干部每次聚会,徐大姐都会接到各种建房咨询电话。”在同为挂职干部的杨权眼里,徐桂珍是个正直善良的人,许多人都劝她,不要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建房户。可她总说,“我是负责农房建设的,及时做好政策的宣传解释是我的职责。”自从她的号码公之于众后,每天都会收到几十个电话。
去年10月到任后,有次她率队在施工现场检查建筑材料,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气鼓鼓地跑过来:“他们说我的房子不符合标准,硬要把我建了一半的房基拆掉。”徐桂珍来到正在建设的房屋前,一眼就看出了问题:“大爷,建设标准是“二四”(墙的厚度)墙,您老这房的承重墙才是“一二”墙,绝对不符合要求。”在她苦口婆心的劝导下,老人终于同意把“一二”墙改成“二四”墙。
“质量出了问题,我六亲不认”
“徐大姐的优点是‘认真’,缺点是‘太认真’。”
与徐桂珍共事的许多人,都这样评价这位大姐。在徐桂珍的办公桌上,有一叠按着红手印的投诉书,徐桂珍一件件地亲自处理,再一封封地回信。徐桂珍说,她到什邡的第一天,就做过这样的承诺:“我是为施工质量保驾护航的,质量出了问题,我六亲不认。”
在建筑领域,设计、监督、管理等都是徐桂珍的长项。什邡许多工地,施工人员最怕的就是徐局长去检查,因为一点小瑕疵她都可以看出来。
灾后重建时间紧、任务艰巨,为使居住在板房、临时自建的农民、城镇居民早日搬进永久性住房,徐桂珍先后代什邡市人民政府、规划和建设局、什邡市城镇住房重建办公室制定了大量政策文件、实施细则等,通过编印上万册《农房质量控制要点》小册子和进行多次农房质量培训、检查,当地农房重建质量得以提高。目前,什邡市灾后农房已全部开工,完工率为70%,入住率为43%。
“其实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
徐桂珍的记录本上,有她刚来时的“梦想”——积极学习灾区重建政策,尽快融入到挂职单位的工作中,同时,探索如何加强对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工程质量监督,确保灾区重建工程的质量。徐桂珍说,她最大的希望是这些在离开时都能实现。
4月28日,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什邡灾后重建实验室在什邡揭牌,这事让徐桂珍很高兴。“弥补了当地检测力量的不足。”而这,正是徐桂珍手把手建起来的。
徐桂珍把心底最柔软的部分给了灾区群众,这也让她觉得对不住自己的爱人。她和爱人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来什邡后,儿子考上了南京的大学。一个月前,爱人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犯了,又发了几天高烧,躺在家里没人照顾,徐桂珍着急得心都碎了,但什邡的事情一大堆,她根本无法抽身离开。
闲时,徐桂珍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挂职干部们自己创作的诗歌。其中一首《我们的家乡》是她最喜欢的诗歌之一——“我来到你的身旁,一起抹平废墟,共同感受阳光,其实,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一个凝结着我们的汗水、智慧的新什邡……”
手记
忙碌低调的徐大姐
采访徐桂珍,只能见缝插针。她的办公室,是规划和建设局最忙碌的办公室之一。作为“政策解答人”,即便坐在办公室里,她也随时被无数人包围着,电话铃不断。徐桂珍很耐心地对每一个电话进行解释,热情招呼每一个来访者。
从她的朋友、同事那里获悉她的经历:国家首批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北京市建委系统技术专家;分管监督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办公大楼等多个重大项目荣获国家鲁班奖……但徐桂珍很低调,她说,“我的愿望就是受灾群众都能住进安全舒适的新房子”。
(本文来源:
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