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敦信回答网友提问。新华网 郭小天摄
1972年9月29日,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双方互设大使馆,中日关系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山西吕梁地区“五七干校”的徐敦信被召回北京,“放下行李卷,泥腿子就进了外交部的办公室。”中日要建交,“人手不够”,北京大学日语专业毕业的徐敦信火速返京。
“日本田中角荣首相上台的消息,我还是在大喇叭里听到的。下放之前,我在外交部翻译队当翻译,有工出工,无工学习。因为中日还没有建交,当时主要是陪同一些日本代表团。”坐在自家素雅整洁的客厅里,近75岁高龄的徐敦信老人对本刊记者娓娓道来。1979至1983年、1985至1988年,徐敦信两次被派驻日本使馆,1993年4月至1998年6月,他出任中国驻日本大使。前往东京任职前,他已经担任外交部副部长职务两年多时间。
“中日建交的工作我没参与,但建交以后我再也没离开对日工作。”从建馆时的简陋谈起,徐敦信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回顾了中日双边关系的曲折历史——
使馆工作范围不断扩大
1973年建馆时,中国大使馆在东京新大谷饭店租了一个楼层。当时外交官比较少,也就二十几个人。
1979年我第一次到使馆,当时使馆已经买了一栋公寓作为临时馆舍。与此同时大使馆的修建工作也在进行中。中日建交后日方将台湾当局以前在东京的“使馆”交还我方,我们现在的大使馆就是在这块旧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这里称得上是东京都的一块黄金宝地,面积有1万平方米。也是在这一年,使馆正式搬到这里,直到今天。
后来使馆工作人员不断增加,到我1993年担任大使时,使馆有100多名工作人员。工作范围也不断扩大,涵盖了政务、总务、商务、领事以及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后来商务处搬出了大使馆,在使馆附近的一栋建筑里办公。留学生管理处、武官处也陆续搬了出去。现在使馆内有一个单独的楼专门负责领事签证和侨务工作。我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驻日本大使馆有一个别的使馆都没有的处——友好交流处,专门负责两国民间的友好交往。
除了大使馆,中国在日本还有5个总领事馆。第一个总领馆1976年建在大阪。根据对等原则,日方在上海也建立了领馆。后来又在札幌(1980年),福冈、长崎(1985年),名古屋(2006年)建立了4个总领事馆。另外,天津和日本的神户1973年建立了第一对友好城市,现在已经有200多对。
我觉得驻外使领馆的变化,是和我们国家经济蓬勃发展和日益现代化分不开的,也与中日之间交往日渐频密、双方利益不断扩大密切相关。驻日本使馆刚建立时,除了大使因为需要可以带夫人,其他工作人员不可以带配偶。那时候是国内领工资,驻外领津贴,伙食实行供给制。不过要比国内待遇好,吃的花色品种也齐全,我当时给家里写信说,“天天像过年一样”,现在看来有些夸张了。
随着国力增强,条件也不断改善。1994年国家有一次大的改革,一是驻外人员可以带配偶了,二是改为国外发工资。现在驻外比在国内的待遇又高出一大截。应当说条件改善、待遇提高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以民促官”正式建交
9月27日,国务院总理**与日本客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出席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招待会。 新华社记者高洁摄
在中国整个外交全局当中,中日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同时也是比较复杂和麻烦较多的双边关系。概括地讲,两国既有2000多年友好交往、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历史,也有近代史上半个世纪的严重对抗。日本全面侵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然,日本老百姓也受到伤害。中日之间有恩有怨,再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双边关系变得复杂。
中日比邻而居,但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阶段各异,因此两国存在分歧、矛盾、利害冲突不可避免。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日本当局追随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不承认新中国,继续保持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且在1952年签署了所谓“日台和约”。之后日本又顽固坚持与美国联手阻碍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使得中日关系在长达23年的时间内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官方交往基本没有。但是民间交往并未中断,而且随着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以及日本自身的需要,民间交往日益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