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436|回复: 4

[动向] 知青徐娟:我们知青的历史要靠自己来书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娟近照

北京甘家口中学教育革命景象

村子里的“大学生”

刘胡兰家乡受教育

与陈永贵同志合影

 

知青是什么?

那个年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轻城市负担,到中国最贫穷、最边远、环境最恶劣的地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事最艰苦劳动的知识青年。

知青运动,参与人数达三千多万,是整个人类历史上人数最大的一次大迁徙活动,是空前绝后的!对中国和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之大是不可估量的!不管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她的价值和伟大是不容否认的!

他们当中最小的还不到十五岁(只是小学毕业,名义上是初中毕业)。

他们当中最大的不到二十三岁,大部分是初、高中生。正准备上大学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废除了高考制度。

后来,这些人中的幸运者上了大学,称为"工农兵学员"。再后来,"工农兵学员"又被定为"另类",要重新回炉学习、认定。不被认可,不被重用,有的人还被认为是没有知识的人。但是,他们还是克服重重困难,怀着对历史的责任感,不抱怨,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艰苦奋斗,真正成为了国家的栋梁!!!

但还是有95%以上的"知青"没有上大学,在竞争惨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生存下来,用坚强的脊梁承担改革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牺牲,过着各种各样的生活……。

有的经过奋斗,坚苦卓绝的努力工作,成为国家最高层的领导。

富的,成了中国地位最高,最富的阶层;

穷的,下岗再就业,再下岗,再就业,再下岗,成为城市最贫穷人中的一部分,他们不管地位有多高,富的有多富,穷的有多穷,凭着知青生活的那种特殊经历和感情,能搭肩钩背,坐在一起,唠家常、喝大酒……

这就是"知青"。

我认同这段文字。我们知青的历史要靠自己来书写,要让历史记住我们,我亦要记住国和家的命运!

享受回忆!(一)思念

回忆是一种享受,但它不是每个人能够获得的!

7月11日,我们这些知青乘坐县委安排好的两辆大巴车,踏上返乡之路。

早年的县城里只有一条柏油主路,如今道路已拓宽,一直连着高速公路、国道并通往各村,是条双向单车道的山中之路。道路干净平整,路边有整齐的白色安全线,界定排水沟。由于行驶车辆不多,我们的车飞快奔向目的地。

记得当年我们坐着"绿皮车厢"硬座火车,先到了阳泉,又从阳泉乘汽车到盂县,再从县城做卡车分别去各村。路上的尘土伴随我们,颠簸的70里地走了2个多小时;感觉只有一个:离北京、离家,越来越远了……。

现在的道路依然在群山之中,蜿蜒曲折,满山青绿。庄稼地里绿油油的玉米尚未抽穗儿,山顶架起了高压输电线,零散的民居砖墙见新,时而有漂亮的小汽车从路旁超我们的车而过。这山、这路变了,这天依然蓝,云朵流过。40分钟过去,我们回首40年的路,故乡,我们来看你!

享受回忆!(二)道路

在马上要到达我们翘首以盼的村庄时,望窗外闪过的片片梯田,我想起前一天在与盂县县委和县政府举行的座谈会上,吕昌政书记热情洋溢的一番讲话。他说:看见当年的北京知青重返盂县,非常激动,非常高兴!今天,请到了"老乡"回来看一看,也是县里组织的一次重要活动之一;40年来,晋盂大地培养并送走了莘莘学子,特别是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见证了这30多年来盂县的变化,大家这次回家来,我们之间就架起了友谊的桥梁;现在,盂县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吕书记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励精图治,奋力赶超,盂县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镇建设蒸蒸日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招商引资硕果累累;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盂县作为阳泉市区域面积、经济总量最大的县,近年来,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率先全市发展、建设全省强县"两大目标",抢抓国家支持资源型地区转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晋东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开发"三大机遇",着力实施开放、转型、突破、跨越"四大战略",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科教现代化、农民知识化"五化进程",经济和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吕书记欢迎大家经常来盂县作客,观光旅游,采风宣传,亲身感受盂县独特魅力。

前方,是我们停经的第一个村庄。一棵高大的树荫下,数十位老乡朝我们乘坐的旅游车摆手。那是辛庄。

享受回忆!(三)相见

辛庄是我们这次回东梁乡回访的第一个停靠点。

最先从大巴车上下来的是盂县电视台随同采访的摄影记者们。他们对自己的"行头"再熟悉不过,没等你抬头,他们就将你瞬间影象摄入镜头,对他们来说:职业重于这时的情感。

这次辛庄的知青回来的不少,他们是:冯钢柱,严东育,黄兰英,李友荣,李志常和肖连荣夫妇,金胜利和张兰英夫妇,楼道华,胡乃炯(音),张淑敏,丁启雯,赵小华,韩伟,孙芳,戴雪飞,罗文,安捷,梅佩霞,冀敏,刘丽新,贾新荣。

车稳当停下的那一刻,他们几乎全部同时起立朝车窗外的人群望去,脸上充满微笑,双手不停地朝昔日的老友挥动;多少年的经历和岁月的磨练,他们已经多了沉稳,多了思想,学会感受,学会淡定。

大家握手相拥,笑容、泪水、呼叫名字、招呼老友;但见之人,无不动情兴奋。我们几个"外村人"忙里忙外的不失时机抓紧瞬间排照;时而,又看见有不少孩子向这里跑来。40年的时光40年的路,近在咫尺无遗憾!

我们为本次活动特制的那面"返乡之旅"红旗在人群中更鲜艳夺目!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享受回忆!(四)幸福

从辛庄到东梁村只有不到3公里的路程。

在六十年代人民公社的体制下,这里称做"东梁人民公社",包括:辛庄、东梁、西梁、南蒋和北蒋5个生产队。现在的东梁村是公社的所在地,当年分为5个生产队,我和另外7个同学被分配在第1生产队:4个男生和4个女生,2队和4队也是这样男女搭配比例,而3队和5队却不含女同学,清一色的"秃头",料理日常生活实属不易。

东梁人以他们的大爱之情迎接了我们这些"少小离家老大归"的游子。

大巴车一进村立即被前呼后拥,不得不减速行驶;路边一字排开的店门前涌出很多人,孩子们笑着跑着朝我们张望,乡亲们从村里的各条小路快步向村委会前的空场上汇聚…。

东梁村村口是省道,东向盂县县城,西通太原,南向寿阳,北通西烟镇及石太高速铁路通过的东凌井站(技术站),可谓"枢纽"之地。由阳泉市经盂县城至太原的长途汽车每天路过此村此点;因此,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这里都属于有路先富的村庄。

东梁乡书记刘淑英、村委会的领导-村长:任爱晴、书记:温金山等人带领乡亲们与我们一边握手,一边熟悉地唤出每个人的名字。我们像亲人一样和乡亲们手拉手、肩拥肩,笑啊,高兴啊!路旁有彩旗飘飘,30多位东梁小学的孩子们敲起队鼓向当年在这里生活过的"北京大学生"致意,村子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享受回忆!(五)声音

盂县县委和县政府非常理解我们的心情,通过乡政府和村委会细致地安排了日程。在东梁村委会暂短的见面会后,原来分散居住生活在村里的知青就各自被乡亲们簇拥着回原来的生产队了。我们先要去看望当年的房东和同劳动过的老友,他们好吗?他们可曾经历时代变换进入小康了吗?

村子里房屋和各种用房的布局基本上没有改变,向路深处望去,大多都是新建的砖瓦房和院墙,时而也有我们很熟悉的-当年住的那种土坯房和残旧的土墙收进眼中;道路不再坑洼,村舍的院落中不再传出鸡、狗的啼叫声;路边有不少孩子们有些好奇地看着我们,我听见其中有个小姑娘在向同伴喊着:"哇!他们就是在咱村住过的插队生!"

这是新的时代、新的一代人对我们的称呼。从40年前乡亲们称我们"北京来的大学生"到现在孩子们称我们"插队生",应该说,这是一代人观念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民的知识程度和对社会的了解都在不断提高和更为广泛,称"大学生"是他们对有文化有知识青年的理解,称"插队生"是他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也表现出当代农民对国家教育的认识更加完整。"大学生"是一种尊称,"插队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在不同的两种称呼中,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时代对这个群体的认识水平。

行在小路上,不时有熟悉的面孔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亲切地围拢过来,拉我们去家里坐,问我们是否记得当年一起"打坷垃"、种山药、锄苗子、收麦子时发生的点滴趣事;当年的小姑娘已经步入中年,当年的小伙子已经目显沧桑;这40年好像过得如此之快,路似乎如此漫长…。

享受回忆!(六)乡情

我们踏进老房东存香的院子,一眼便看见她从宽大的玻璃窗朝大门张望;片刻,她边快步走出房门,口中边不断叨念:"哎呀呀!这是哪儿的娃们啊?"。当我们异口同声地向她问好时,已经八十多岁的这位老人双手紧紧地拉着我们说:"娃娃们啊!你们可回来了,这么多年不见你们了呀!"。她熟悉地叫出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问我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否顺心,当听说有一位当年的女同学(谢秀荣)已经早逝时,我们同时热泪盈眶,从未感到几年插队时的友谊是如此不易忘怀!

六十年代末,为了响应下乡插队的浪潮,我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首都来到这群山之中的小山村。那时,国家给每个知青240元人民币的补助直接下拨到公社,用来安置我们。村里为我们腾出了房舍分别供男生、女生居住,并布置了厨房。房东存香一家热情地教我们焖小米饭,告诉我们如何搅拌封火的煤面,帮助我们到22丈深的井台去担水。平日吃饭,住在我们房前屋后的乡亲经常把他们认为最好吃的"土豆饼"、腌的酸菜、浇上辣椒和醋调和的白面与玉米面做成的河漏面端来一大碗让我们"解馋";每逢年节,乡亲们都抢着送我们黄米炸糕尝新鲜。他们在生活付出的热情,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影响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心理上对独立生活能力有了坚强感。

盂县曾经是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这里的人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温和的性情。在东梁公社插队的这些年,这个地区没有发生过任何暴力和辱骂事件,知青和东梁人团结共勉,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享受回忆!(七)红火

在老队长孟银栓家,他的爱人为我们沏了冰糖水-这是本地乡民招待贵客的传统习惯,他们夫妇现在经营了一家装修材料店,日子过得很红火。在我们的女伙伴栓凤家,她70多岁的老母亲切开了本地生产的大西瓜让我们品尝,老人家生育过7个女儿,最后还领养了一个"关门"儿子,她的房屋虽然依旧,但孙辈的子女多穿戴时尚,都过来等着见我们。秋平大姐是我们的知心朋友,当年她和她的丈夫福来都是村子里有文化的人,出过远门见过大世面,我们经常到他们家聊天谈心;如今,福来大哥已过世两年了,我们在和大姐深情的拥抱之中都感到无限遗憾。

我们来到曾经居住过的老屋留影拍照,已翻新过的房间明亮干净有了电灯,厨房的布置仍如当年;宽敞的院落中设置了电视接收天线,主人对我们说:有了北京的节目就想到当年北京的"大学生"。我们注意到:村子里每户的院中都连接了供水管,由村里设置的供水站统一负责泵水,当年我们女生颇为"憷头"取水的那口22丈深的老井已经被填埋了。曾经住在村里3队一户老乡家的同行的队友告诉我,他的老房东家翻新院子时要平整地面,结果涉及到了当年知青们挖的、在冬季用来储存土豆的地窖,老房东坚决不让填平窖口,说:留下来吧,这是当年北京来的那些知青娃挖的,留个纪念。我们听了都特别感动,大家都复制了这张有着"历史意义"的照片。

这些年来,东梁乡党委、乡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东梁乡是盂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它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开发种植谷子、豆类、山药、玉米等;2008年,粮食总产量9748吨,经济总收入达到5550万元。

盂县县长刘德跃在接见我们时谈到了一个数字:盂县目前的人均存款已达到3万元人民币。县政府的目标是:还将继续拉大框架、优化功能、提升绿化、融入文化、情化管理,使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盂县在变化,东梁乡在变化,村子里农民的生活奔向小康,我们为他们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享受回忆!(八)锻炼

东梁的山青青,梁上的庄稼绿油油。这是我们曾经撒下汗水的土地,也是养育了我们的沃园。

来到田间,捧起一把土,抚摩着茁壮长起来的玉米叶,我们问自己:当年觉得苦吗?现在感觉幸福吗?

我们望着远处的山梁和片片梯田,顿时想起往事。

初春的活是打坷垃和往地里拉肥料。在晋中地区,村里嫁了人的女子一般就不再到田间劳动了。所以,我们女生就会被安排在妇女队长壮凤手下和一群姑娘孩子去地里打坷垃。壮凤小我们4岁,上过学,算是村里的"知识分子",说话办事都稳重,我们很愿意跟着她。说实话,打坷垃这活儿我爱干,就是拿着坷垃锤,大家站一排,见大土块儿就打呗!我们女生在一起有说有笑就把指派的任务完成了。

我最头疼的活儿当数锄苗子,那日子真是十分难熬。但是,当年还不能说累叫苦,因为,我们是到农村锻炼的,是向贫下中农学习的,比的是谁能吃大苦耐大劳,这是时代的"符号"。

给玉米苗除草是拿长把锄头,掌握了技巧后只是感觉腰累一些而已,而除苗子是整个身心都累。我们城里人的蹲功都不成,而锄苗子就靠这蹲,每人3或4列苗垅,拿着小小锄头边锄去杂草边整理谷苗均匀地排列,同时还要蹲着前行。前一两天还跟着人家快手,有精神拼一拼,到了第3天或第4天,就干脆想跪在地上锄啦,干到傍晚甚至想躺在地里"匍匐"前进。我属于眼快手快但干活儿比较粗糙的人,常常有队长在地里检查时,跟在后面"修理"我的"作品",我也不大理会,照样早上干活儿该快就快,晌午该跪就跪,下午熬不住了就躺下了!

每年6月份除完苗子,遇到下雨天不出工,我们都会高兴地大睡一天,那是最高级的享受!

梁上那些坡坡路,男生们最熟悉。男人就是"田"里的劳动"力",学中文的外国人都明白这个"男"字的含义。男同学跟着老乡担粪上梁一走就是4里地出去了。时隔这么多年,谈起这个"给大地喂粮食"的活儿,我们的男生队友都还捂着肩膀在说:"不容易!不容易!"。担粪和挑水不一样,走在那样的崎岖小路上,只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两条腿越来越沉;虽然肩上垫着厚厚的垫肩,两三天下来,肩还是红肿起来,晚上睡觉都疼痛难忍。粪水溅到身上、汗水滴到地上都算不了什么,那时的知青,想法很简单:这是党和贫下中农对我们的考验!

我们热爱这片土地,它教会了我们忍耐和坚强,以及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它为我们今天每个人的成功奠基了一种精神,我把它称为:坚韧和信心!

享受回忆!(九)实践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六十年代的人如此熟悉的领袖教导。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那几年,我们在公社办过反映知青生活的油印"小报",我们和大队合作创种过试验田,我们运用"赤脚医生"的方式,为身体欠佳家的老乡问暖送过药。

这次返乡时,我们在当地得知这样一条消息: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社科系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村官-樊文华,带领南蒋村的乡亲们合理利用现有本地资源,开发建设了小杂粮生产基地,注册了盂县"忠华小杂粮加工专业合作社"进入"小杂粮"市场,使东梁乡精致的杂粮开始在市场上销售。现在,祖祖辈辈种植小杂粮的东梁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小杂粮"品牌。我们十分佩服这位当代的村官,感谢他为东梁乡带来了活力!他实施了知青一代人长久的愿望!

如今,改革开放使我们的思维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奔小康使农民有了更长远的追求。

盂县是一个资源大县,它的东南部紧邻阳泉市,那里有煤、有铁、有矿,储量分别达37亿和10亿吨以上,是"新晋商"的聚集地;所以,盂县东部就比较发达。而东梁乡位于盂县西部地区,相对来讲还是以种粮为生,靠天吃饭,乡亲们还长行在致富的路上。记得我们当年在这里生活,做饭取煤都是大队去县里统一拉回村再分到各户,盂县西部地区没有"诞生"煤老板的条件。

刘德跃县长在与我们交流的座谈会上谈到:为了使全县农民都富裕起来,考虑到各个乡的情况,近年来,县里建议推广种万寿菊花、饲养獭兔和肉牛,以改变大面积种植玉米的传统观念。刘县长举例说:种植玉米每亩收入是2000元人民币,而饲养肉牛每头收入是9000元。在大田里,我们看到了可入药材的片片万寿菊花,真希望乡里、村里能从长计议,发展一批养牛大户,以带动养牛业的发展,使东梁乡人民真正成为养牛的受益人。虽然有些乡亲们表示对家禽类引入饲养的投资是贵了些,但毕竟这是发展的方向。

当年我们希望做的事情,现在的青年人立志完成了。我们赞同这位村官的话:不论什么时候,办法总比困难多。

东梁思变,前景无限!

享受回忆!(十)友情

岁月如海,生活如船。

我们的多位队友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中相互了解,结成了夫妇并共同抚育着后代-"80前和后"。这一次,他们牵手参加返乡活动,将40年的爱情经历再一次铭刻在记忆之中。他们是:陈瑞平和孙宗英,张克昕和李素云,胡乃囧和楼道华,刘亦华和龚晓峰,童之伟和卢民娟,李成梁和蔡红,楼翰天和李巾,陈雨泉和苑翘。我们真诚地祝福他们!

在东梁的岁月,我们度过了人生无忧的青春时光,那是播种年轻人友谊和情感之地,也是多少年以后我们微笑着说出的那个令人动心的词语-蒙胧"初恋"之乡。

我和我现在的男生老友-也是当年的"男朋友",就是在这里互帮互助、互学互勉,在交流中互相感染,建立了友情。至今,虽然我们都各自组成了家庭,但那份纯洁珍贵的友情仍然保留在我们内心深处。

我们是完全接受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代人,生活和感情是以"革命情操"为主,我们不知道未来有什么样的前景和前途。每天在生产队除了劳动就是吃饭时见面,或相视点头打招呼,或微笑表示友好。在环境封闭、油灯为伴、没有方便的通信设置的日子里,日复一日的寂寞使我们逐渐产生了孤独的感觉,想北京,想父母,想吃肉,想电影…;想和女伴聊,也想和男生聊,想一起结伴出去走一走,也想有一位异性伙伴互相能照应。渐渐地,我和男生老友单独碰到的时候,就会谈起很多有趣的事,比如:什么时候能到唯一的饭馆女会计那里买到熟肉,晚上大队开会的时候谁经常打瞌睡,地里的活儿谁干的最好,村子里哪个女孩子长的好看…。往往是几句话的交流,就象烛光一样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享受回忆!(十一)日子

我们在东梁村里"合伙"过日子,女生总觉得应该帮助男生做点儿什么。男生们也很主动,轮到每位女生做饭时,水缸总是会被挑满;我知道,这一定是"男生老友"关照的,真心的感谢他;但是,那时"谢谢"出口的频率并不多,我就想得为他做点儿什么。遗憾的是,我在生活自立上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差,不但做饭无方,而且针线缝补也欠缺。我记得,女生们找了个机会给男生们拆洗被子后,缝合时我又插不上手,心里一直愧疚得不得了。

小的时候我最爱看小人书,这致使我一直把"小朋友"、"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视为心爱;上初中的时候就看起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芒》、《高玉宝》。我发现,和男生老友在这方面很能谈得来,有时甚至还想是否能模仿"半夜鸡叫"在村里玩儿一把。我们在一起练习过写钢笔字,学做小诗,至今我还保留着稿卷,它们见证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思想水准:

革命熔炉铸贞谊,

同志之心手足意,

雄关漫道峥嵘际,

奋努力,

长谊深情发一地;

天涯海角互永励,

谛心结意为民极,

越山穿海入云气,

红日下,

拭日舒视展赤旗。

我羡慕他是一位有才华的人,他夸奖我聪明伶俐,我的心里很是得意。

几年后,在社会影响和家庭的帮助下,我们分别到了部队和工厂,接触了社会,结识了更多的朋友,也选择了生活伴侣。多年来,我们保持着联系,虽然没有那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信誓旦旦,没有卿卿我我的情态,我们依然用心沟通;虽然我们分别走入了仕途圈和学术界,但我们唯有不忘的是:没有虚荣浮躁、没有权钱利益渗入我们纯洁的友情之中,这是很值得言颂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享受回忆!(十二)回忆

在东梁插队的日子,也正是年轻人求知欲最强的阶段,很多队友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至今,我时而会翻阅以前的墨迹,在比较中感受时世的变迁和时代的印记。

这次返乡时,看到东梁一队当年的生产队长,立刻回想起我们一起劳动的那些日子。我在日记里记载过难忘的岁月,节录如下:

队长

我们在东梁大队第一生产小队落户了,队长是贫农出身的**员、复员军人-孟银栓。

他30多岁的年纪,个头不高,脸庞黑里透红,眼里闪着倔强的目光,一看就知道是个很利落能干的人。

清明过后,我们和(人民公社)社员们一同扛上镢头上了村东南的"柳树梁",分派的活儿是修整层层梯田的地边,我和银栓队长结伴儿。队长教我把土刨松动,大的土块儿和石头筛除掉,然后顺着坡度斜面将土搂上来;他在前面干,我跟着他学搂土,整理梯田的棱边。

这一年,以珍宝岛事件为主,中苏边境局势十分紧张。我和队长边赶活儿还聊起形势。他眼望着远处说:"如果中苏发生战争,只要毛主席发命令,我们这些复员兵就去前线,没说的!",

我说:"那你还得领导我们搞生产呢!",队长没怎么多说,很下气力的在地上刨着土;末了,说道:"那咱们加油干活儿吧,现在的任务是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啊!"。队长一直在我的前面干着,时而喘口气,又往双手上吹一吹,用力刨地,低头不语;他总是这样,无论什么时候,在哪块儿地里,都干在我们的前面。

跟着队长,我学习劳动人民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最可贵的本色。

后来,银栓队长被调到第三小队去工作了,我还时常想念我们在一起劳动情景。

时隔这么多年了,队友相聚时,经常谈起孟银栓队长,大家对那时的劳动和生活印象深刻;农村插队生活留给我们的,除了记忆,还有一种风格-人际淳朴。

享受回忆!(十三)激情

祝贺我们盂县知青的返乡之旅成行和队友们的博客平台"满月"之喜!

一个月来,我们沉浸在欣喜的回忆和心情荡漾的思绪之中,我们通过电话和平台上的照片传递着感受并继续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心中,竖立了一块丰碑:知青道路!我们应该让后代知道:在某个年代,有一代青年为党为国贡献出他们宝贵的年华,有过不曾浪漫的岁月,经历并崇尚着一种信念!

我们是这样的一代人-坚强、诚朴、传统、乐观!

我们这样面对生活-自强、奉献、互勉、互助!

我们是成功者,因为我们奉献过,我们无悔!

2009年的7月10日至12日,我们乘坐高速列车返回盂县,受到县党委和县政府的热情接待。座谈会上,县领导为我们描述了盂县发展远景;我们表达了对盂县人民的敬意和感激。

在盂县县委宣传部组织的与县和谐苑文化中心的联欢晚会上,我们与演员们歌舞互动,表达喜悦的心情。

我们参观了盂县的水神山大道、盂县一中、远生花园小区、人民广场、跃进煤矿、永清寺,感慨改革开放为盂县带来的机遇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我们返回故园探望乡亲,与他们述说别后的成长和经历,并寻找当年劳动和生活的足迹;丰盛的宴席上,杯中美酒盛满我们彼此的情谊,我们为人间真情而醉!

我们游览了著名的历史记载地-藏山,它展示的忠义故事是第一个传播到国外的文化之篇之一。

我们满载而归,是礼物,是记忆,是食粮,是为我们传承知青情怀的一种态度-责任和奉献!

我们在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特殊的一页!

享受回忆!(十四)速度

东梁的乡亲们带着惊喜的心情关注石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这条全新的铁路经过盂县区域管内,并穿越东梁乡南部地区,在它附近的凌井店东,即:东凌井,设置了一个技术站,不做旅客乘降,只集中有关设备和处理行车调度用。老乡对我们说:"那个车呀跑的呼呼的快,一眨眼就过去了,这下离北京可近了,你们常过来啊!"。

这是我为之付出了节假日休息和完成有关项目技术系统翻译量最大的,也是最可爱的高速线路之一,因为它再一次拉近了我们与故园的距离。

从石家庄到太原的高速客运专线全长189.93公里,中间设置了3个技术站:井陉北、阳泉北和东凌井,后直达太原东。阳泉北站距盂县县城7公里,客站正在修建之中,计划今年底完工。距阳泉北车站不远处,还有一个当地出资修建的货运站场,面前尚未与阳泉北客站贯通。

石太线建设项目使用了法国政府贷款,因此,我所在的公司按合同提供用于保证高速行车安全的先进的、微机控制的地面信号设备。2008年7月12日,我因公务陪同法国专家阿兰-葛罗等人来盂县培训中铁13局的本地信号技术人员,因是奥运时期,入住酒店后立即有盂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科的陈计生同志来见,要求填写系列表单。谈话中,当他得知我在东梁插过队,便告诉我他是辛庄人,他们村当年也是北京插队知青点,他表示:如果我要回东梁看一看,只要给他打电话,马上就安排车。终因行程紧张,未成此行。我还保留着陈同志留下的电话,他表现出的礼貌和对"知青人"的热情,我仍不能忘记。

盂县县长刘德跃告诉我们:盂县位于京津唐经济圈外围,随着石太高速铁路的开通,它将成为北京的后花园,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全面腾飞。

我们深爱着盂县!衷心地祝贺故园,机遇在天,成事在人!

享受回忆!(十五)心愿

我对东梁村的孩子们讲了高速铁路在时间上的优势,比较北京知青当年来东梁的行程时间和现在从北京到盂县只需要2小时40分钟;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发展了高速铁路,速度达到了320km/h,还有磁悬浮列车和摆式列车,孩子们睁大了眼睛望着我,真的很是感兴趣。

40年前,因东梁村是公社的所在地,这里有一所民办小学。平日早上,从我们居住的房舍出来,就会看到背着布书包的孩子们从周围各村来到这里读书,有书读的孩子们那时是幸福的!

如今,东梁村的人口从那时的不到1000人上升到了约2000人。这里有了中学,还扩大了小学校。我们4位女生当年寄宿的老乡武大爷家的正房已经拆除,这块儿地划归了东梁小学,现在正在扩建楼房做教室用。盂县县委和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的教育发展,刘德跃县长说,今年全县的教育投资占总投资的27%,感谢盂县的领导执政为民,造福后代,为民办学,替晋盂做传。

为了纪念我们在这里插队30周年,早在1998年,西梁的十几位队友就返乡探望乡亲们,他们是:任兰香、范婴、段梅、刘小青、张泓、顾洪洁、姜经义、尤天美、吴京的等。

当时,大家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要为村里的孩子和乡亲们量力而行地做点儿事。我曾经问过有的队友:有一些人痛恨那个年代,至今耿耿于怀,因为它确实有毁掉一代人青春和前途之过;朋友回答:"我从来都没有想过骂谁怨恨谁,应该感谢故园的乡亲们才对,那一段经历,让我们一生受益;任何时代都有其不如意的事情,有的是社会造成的,有的是其它...,比较复杂;在人生路上,我们应该说是不断地在过坎。"

我对东梁的孩子们说,好好学习,要敢想敢闯,等你们长大,要创造出第二个"鸟巢"、第二个"水立方"。孩子们大声地、几乎是在喊着说:"好啊!!!"

希望寄托在"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身上!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享受回忆!(十六)亲情

在东梁村,有几位老人家这辈子没有乘坐过火车,他们甚至不能相信乘火车去北京2个半多钟点就能达到,时代的变迁让他们触觉到的还只是电灯、电视、小汽车、手机,用水不发愁。今年,西梁村将建立起乡敬老院,我们为东梁的老人们祝福。

当年在东梁村插队时,我们一队的几个北京知青都和海桂大叔和海桂大婶很是要好。两位老人婚后无儿无女,地里干活儿都是能手,家里也收拾得很干净利落。每年开春播种谷子时,我们都盼着海桂大叔去摇耧,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个技术性很强的活儿,要手扶着耧把,边向前慢行边摇晃,摇动的快慢轻重是关键,摇得过快或过重种子就下得多,锄苗子的时候很费劲,还浪费了种子;摇得过慢过轻就容易漏种出不齐苗子,耽误收成。而只要是经海桂大叔摇的耧,苗子都会出得均匀无缺;锄苗子季节,人人都会夸奖扶耧有经验的人是咱们海桂大叔。平常,大叔话不多,遇到我们去他家里坐,也只是笑咪咪的,问我们吃的啥饭,当天干的活儿累不累。直至我工作多年后,仍然会想起他,干技术工作精益求精,海桂大爷对庄稼活儿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过我。

海桂大婶更是我深深想念的人。那时我们年纪小,没有离开过父母亲,一想起家想起亲人,就会默默到她家里,诉说心里话;想吃山药饼子了,也往她家去,大婶就拖着双小脚,自己下到地窖里挑大小均匀的山药立刻给我们做起来;不知为什么,她烹出的辣椒和醋调和特别香,后来我琢磨,是她在时间或火候上掌握的到位,辣椒味道不呛人,醋的味道不熏人,而在拌山药时,添加的她自己磨出的尚好玉米面也适中。每年锄苗子和秋收的时候,大婶都积极带头出工,带领队里上点儿年纪的妇女出工出力,村里的老少都很尊敬她。大婶家有一台"上海"牌缝纫机,在那个年代应该算农家的"奢侈品"了。大婶心灵手巧,我何时见她在家里都没有闲的时候,不是纳鞋底就是蹬缝纫机,并且还教过我做这两样"针线活儿"。大娘经营家务的方式也让我们看在眼记在心。

40年后回村寻旧,我们凭着记忆述说和乡亲们的交往友情。

来年清明时节,当为海桂夫妇献上一束鲜花。

享受回忆!(十七)起步

1971年下半年,我由北京返回盂县和东梁村办理户口和粮食关系迁移手续,并看望曾经在一起劳动过的乡亲们。此时,盂县知青办开始积极陆续为插队知青安排落实了工作,首批被选中正式参加工作的一批知青进了阳泉矿务局,有几名男生率先涉足这个领域。不久,我离开了东梁村进入铁路部门工作,一晃将近40年,亲眼目睹我国铁路的发展壮大,并且连接到了盂县,真是一件幸事。

70年秋天,由山西太原到河南焦作的太焦铁路开工建设,晋中地区各县均派出民兵团(那时不叫"民工")参加铁路会战;县里选我们北京一些知青组成了盂县民兵团宣传队,具体工作的地点是在太谷县附近,民兵团营地设在彭温庄,这应该是我接触铁路的最早年代。

当时的宣传队队长是南蒋村的知青李永生,指导员是李巾,队员包括:我自己、卢民娟、殷小为,谷川、徐倪、王光明等十几人。为了活跃工地现场的气氛,宣传队除了拟文写稿进行政治宣传工作和早、中、晚定点广播外,还加入劳动大军;我们带着手套去砸大石头用于铺路运输,到厨房帮厨烧火做饭,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为民兵团的业余生活带来欢乐。我清楚的记得,我们采用了60年代很流行的一首歌曲"歌唱八大员"的曲子,添上我们自编的歌词在联欢会上表演,还学唱过革命样板戏选段,排练过对口词和三句半,演出过歌颂党和领袖的舞蹈;那时,虽然没有大舞台,我们穿的也是普通的服装,民兵们席地坐围三面,可是仍掌声不停,笑声不断。

工地的生活很艰苦,我们睡的是工棚通铺,点的是煤油灯,进入冬季洗漱用不上热水,而且还要自己生火取暖。那时,现在我们珍爱的手机还没有诞生,为了等候家人和朋友的消息,我们每天要往乡村那个只有6平米见方的小邮局跑上两次,以至50岁左右身材瘦小的乡村邮递员成了我们的朋友。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在景色优美的山区小河中捉甲鱼煮汤饱口福,那个野生的"王八"真是好吃,此后不论在哪里就再没品过那么鲜美的味道了!

苦中有乐,乐中有收获。经历越广,承受和坚强就越宝贵。轰轰烈烈和平平常常都能铸造心灵中的美好!我为铸路人自豪!

享受回忆!(十八)命运

关于我们"知青"的话题很有不少啊!

CCTV的"老故事"节目做了一个对"新闻联播"的回顾,特别邀请了山西电视台的杨坤瑗同志回顾台里60年代所做的节目中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报道,以及他当年在山西农村插队生活中最难忘的事儿和感受。因为被访问人和故事都涉及到山西省,而且是村里的乡亲因为吃不饱饭"偷"山药后挨打跳井,30年后两人重逢的内容,我非常感兴趣,一直认真的看了。

逛书店时,我注意到有关记述60年代那场伟大的运动和涉及知青的小说不乏频现,其中包括很多人早已熟悉的老鬼的小说《血色黄昏》,以及肖复兴的《绝唱老三届》,其它的还有:《我的大学》、《烈火中的青春》、《中国知青史》、《七十年代》、《中国知青终结》等。

最近,在北京酒仙桥798艺术区的O工场,举办了一个以"回忆、回顾、回归,还是轮回?"为主题的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我去看了并见了展览的策划人:杨少军同志,他是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3团的战士,擅长搞版画,后来又主攻油画和雕塑。虽然展览准备得仓促并简单了些,但很有意义,杨老师说:本次展览是他和他的兵团战友合作完成的,其目的就是让后人知道那个年代是怎样的社会,知青是什么。在展览的前言中,这样书写:

附记:

在陆续写下我的情思和回顾故事的时候,我也在回忆自己:

1965年,在北京海淀区甘家口中学读书,

1968年12月,赴山西省阳泉地区盂县东梁人民公社插队,

1971年底,入西安铁路局宝鸡电力机车段做仪表工人,

次年加入共青团,

1973年7月,入西安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学习,

1977年底,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先后在机车车辆研究所、外事办公室、国际合作处工作,职称为副译审,

1998年底,在加拿大旁巴迪集团北京公司和法国公司工作,次年加入九三学社,

2002年底至2005年底,在中国驻几内亚大使馆商务处任一等秘书,

2006年办理退休后,仍在意大利安萨尔多集团法国铁路信号公司北京分公司担任翻译工作。

曲折丰富的经历成就了我的工作,积累、向上、乐观、坚韧是我的支撑。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也需要勤奋和天赋,还要运气好。如果知青是我的起点,那么,回忆更让我会聚力量,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抛弃,不放弃!

希望所有曾经的知青乐观,幸福,健康!(原题: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回忆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2-27 04:16 , Processed in 0.15076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