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本禹,这位平凡的大学生,曾因为他不平凡的支教之旅让无数人为之感动。现如今,徐本禹已经成为支教生这个群体一面旗帜,他们离开喧闹的城市,走进贫穷的大山,用爱传递着感动,传递着希望。《荆楚榜样》今天为您介绍——徐本禹。
在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的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徐本禹。这几天,正是学校选拔新一届支教生的最后准备阶段,徐本禹比平时忙了许多。
徐本禹:“最近在忙着设计海报啊,还有搞那个宣传板啊,准备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到我们支教者的行列中来。”
2003年4月,为了兑现一个承诺,徐本禹放弃公费读研的机会,独自一人忍受着贫穷与孤独,在贵州大山里与146个孩子共同生活学习了两年。这两年,他无怨无悔。2004年,徐本禹被评为“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现场采访:“我希望每一个,应该说朋友,能够做一个感恩的人,(记得)别人帮助自己的时候,尽自己的努力,去帮一帮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
颁奖辞:“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在“本禹精神”的感召力下,一批批大学生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开始了支教之旅。在贵州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的操场上,六年级的学生正在进行篮球比赛,华农支教团第五届成员之一的田甜担任他们的班主任。每当遇到难题,田甜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徐本禹。
田甜:“遇到问题,我都会给徐老师打电话,因为他经验多,能够帮助我更好的处理问题,完成教学。”
在徐本禹的帮助下,虽然到校任职仅一个月,但是田甜已经跟学生们相处非常融洽。每当大家聚在一起,孩子们最爱唱的就是徐本禹当年一字一句教给大家,并传唱下来的《天边边那树红杜鹃》,每一个孩子都忘不了那个黝黑而结实的身影,每一位支教生心中都盛开着一朵鲜红的杜鹃花。
田甜:“我觉得徐本禹就是我们的一面旗帜,插在我们队伍的最前方。”
从2004到2009,不仅支教人数在逐年增长,大水乡的学校也发生着变化,利用财政和社会各界的300多万元捐款,全乡9所学校校舍面积从4000平米扩大到今天的9000平米。在大水乡,只要你看见漂亮的楼房,那一定就是学校。
徐本禹:“最大的一个收获吧,就是收获一种你向别人表白也表白不清楚,但是又非常真诚的一种幸福感,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让他们终生难忘的事情。”
记者 赵烁:“从茅草屋到砖瓦房的蜕变,本禹精神点亮了孩子们的梦想,更唤醒了大山的希望。在这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徐本禹那张过去总是爬满泪水的脸已经被欣慰的笑容所代替,因为他知道,大山中的每一个变化,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财富,它将成为每一个支教同行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