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0

[动向] 徐以升:调整中国经济大数据 被低估的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9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从这两天的舆论来看,市场似乎低估了国家统计局上调GDP数据的意义。

  根据2004年和2008年两次经济普查,中国经济大的结构数据已经经历了两次大调整。

  根据1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8年GDP规模调增1.34万亿元,调增了4.4%。其中,第一产业调减了298亿元,占整体经济的比重从11.3%下降到10.7%;第二产业调增了2820亿元,比重从48.6%调减为47.5%;第三产业是大头,调增了1.0853万亿元,比重从40.1%调增为41.8%。对规模调整还是其次,最主要是对中国经济结构大数据的修正。

 对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质疑一直存在,大致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短期数据的质疑,比如短期GDP、CPI的增长率等;二是对中国经济具有全局性意义的结构性统计数据的质疑。根据中国经济两次全国性普查后发布的修正结果,对第二类质疑的讨论非常具有意义。

  遥想2005年12月20日,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数据,国家统计局对2004年GDP进行了重新核算,并主要对1993年至2004年的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2004年GDP数据调增了2.3万亿元,或16.8%。这成为当时全球最引人关注的新闻——中国经济规模比过去认为的还要大。

  当次调整中调得最多的也是第三产业。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解释说,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常规统计中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漏统问题。

  2005年这次调整之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基本面也得到大幅调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31.9%提高到40.7%,第二产业比重由52.9%降为46.2%。调整之后,实际上中国经济很多重大的结构性弊病、病症程度一下子都减轻了——投资率变小了、储蓄率变小了、外贸依存度变小了、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变小了、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变小了、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重变小了、国债余额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变小了、外汇储备与GDP的比变小了,甚至单位GDP能耗也下降了……

  在2009年这一次最新的修正之后,中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性比重继续沿着这个方向优化,另外由于GDP分母变大,投资率、能耗等结构问题也继续趋缓。

  总体上,感觉2005年的调整引起的国内外反应要比这次大。但本质上,上周五这次调整的幅度也并不小。

  很庆幸有两次经济普查,如果不经过普查,我们还面对未修正的数据,那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显然要比现在我们所理解的严重得多。或许建立在过去的结构数据之上,中国经济“不可持续”甚至“崩溃论”都会更多,但现在我们知道,没这么严重。

  问题在于,在2005年和这一次系统性调整之后,目前的中国经济大数据结构,是否已经能准确衡量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了?

  对于目前中国经济的前景,有正反截然相反的判断:一种是认为投资增长可以继续预期,对经济前景非常乐观;一种则非常悲观,认为这种投资的大幅增长不可持续,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在加剧。

  在上周五数据调整之前,市场的共识是,中国投资率2009年达到45%左右、消费率下降到35%的低限。数据调整之后,投资率估计会下降一些,第三产业大多和消费有关,消费率甚至会有所上升。按照这种思路,其实乐观者完全可以这样回应悲观者——中国经济真实的投资率并没有这么高,而消费率则没有这么低,只是统计数字没有完全表征而已。

  尤其在消费领域,目前35%左右的消费率水平,实际上可能依然存在很大的低估。笔者与很多观察人士交流过,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大数字至少低估了中国消费率10个百分点,有人甚至认为低估了20个百分点,尤其是两次经济普查反映出来的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漏统问题。

  比如一个很简单的消费数据,人们往往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衡量消费,但实际上这个数据既不包含教育、医疗甚至自用住房等“服务消费”,也不包含“县以下”的区域消费。于是,问题就来了,究竟低估了多少?

  中国经济的统计数据体系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尤其是两次经济普查,中国经济的原本结构得到了与事实更相符的数据表达。但两次普查以及修正,是否已经完全表达好了中国经济原本的结构?市场或许还是会有问号。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9-30 12:33 , Processed in 0.17484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