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平,17岁“上山下乡”在安徽做过赤脚医生,恢复高考后考取安徽医科大学,后赴日本、美国留学,定居美国,先后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副教授,群体遗传教研室主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群体遗传中心主任。而现在,他是奥萨医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致力创新药品研发生产。
立志控制脑卒中高发局面
“为什么要归国创业?这与我在农村当赤脚医生的经历有关。”徐希平曾开办安徽农村第一个合作医疗站,当时他就发现,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对农民危害最大的疾病。
“这种病在农村发病率很高,而且致残率和死亡率也很高。”徐希平说,由于脑卒中病因和表现复杂,缺少“治本”措施,患者只能长期忍受疾病折磨和昂贵的治疗费,“脑卒中需要家人长期照顾,往往一人得病拖垮全家。”
自此至今,徐希平持续35年研究脑卒中,寻找治疗脑卒中的药品,他暗暗立志要控制中国脑卒中高发局面,“希望有一天能够帮助农民克服这个顽固疾病。”
找到新药研发的突破口
1993年,徐希平作为哈佛大学副教授,开始与安徽医科大学合作在安徽农村开展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研究中他发现,多数心脑血管病患者同时伴有高HCY(同型半胱氨酸)。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了高HCY与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都有关,但与脑卒中关系更密切。高HCY与高血压同时存在,会发生协同作用,使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显著升高。
与美国相比,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脑卒中病人更多。徐希平认为,这可能就与中国人群中高HCY的比率更大有关。他想,如果有药物能提前降低人体内的HCY和血压,就可能更加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这对脑卒中高发大国、患者高达700余万的中国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新药研发的突破口就此被发现。
创业基地锁定北京亦庄
“1993年我们就成立了研发团队,开始钻研降低HCY的药物。”徐希平说,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医学研究,他确认叶酸可以降低人体HCY,从而降低脑卒中风险。新药物“依叶(依那普利+叶酸)”的构想逐步清晰。
但是,新药研发蕴含的困难和风险是很难想象的。徐希平知道,在全球制药行业,新药研发一直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一般研发周期10年至15年,研发费用超过10亿美元,而且成功率微乎其微,投入往往没有回报。
但要控制中国脑卒中高发局面的信念,让徐希平在2003年带着“依叶”研发组回到祖国,开始寻找创业基地。
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北京。恰此时,亦庄确立“鼓励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及科技创新支持、产业扶持鼓励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双方一拍即合。
克服困难坚持新药研发
国内创新药研发环境并非徐希平预料的那样乐观。但徐希平知难而进。
缺少资金,他想办法贷款,向开发区申请各项政策支持;药品需要长期审批,他利用企业其他业务的利润维持。创新药“依叶”的研发一步不停歇地在推进:2005年,“依叶”在全国6大城市开展临床试验;2006年起,核心成果论文陆续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发表,在国际医学界引发反响;2008年,获得新药证书,开始四期临床研究。同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复方创新药物实验中心”设在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目前“依叶”已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国际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认为,我国2亿名高血压患者,即使一半患者服用“依叶”,在治疗费用不变的情况下,每年可减少数十万脑卒中新病人。
徐希平说,他们正在积极申请,争取让“依叶”尽快进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不仅要让城市百姓,而且要让广大农民也要受益。
“中国一定会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脑卒中特效预防药。”这位海归学子信心十足。(杨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