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凤翔:西藏高原小木屋里的“森林女神”
47岁选择进藏,三进墨脱,深夜遭遇狼群…… 只身考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昏迷在无人区…… 18年和山林小木屋为伴,掌握了高原生态的珍贵资料…… 她被认为是高原生态科研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先驱,更被藏汉民众称为“森林女神”。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这是她的座右铭。 她说:我是森林之女,我是大地的女儿,高原的女儿。
徐凤翔教授徒步考察西藏墨脱林区,翻越噶隆拉山口海拔4200米处。
徐凤翔教授考察喜玛拉雅山系,在海拔5300米处,背倚珠穆朗玛峰。
徐凤翔教授考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在礁石上。
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黄宗英的报告文学《小木屋》风靡全国,书中女主人公徐凤翔扎根西藏林海、拓荒高原生态研究的事迹,曾感动了亿万读者。岁月如梭,当年的“森林女神”,如今已七十有五。
一世绿色情,两座“小木屋”,四度“青春焕发”,跋山涉水大半个中国,风餐露宿寻常事,孤苦艰险不言愁。回顾大半生的风风雨雨,徐凤翔笑言:“人生境遇如此,不亦乐乎!”
“让黄河流碧水,教赤地变青山……”50多年前,我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先生的优美诗文,改变了徐凤翔的人生轨迹。原本偏爱文学的她以身许绿,报考金陵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执教,把人生的第一次青春献给了莘莘学子。
年近半百之时,她辞别家人,背起行囊,毅然攀上被许多人视为畏途的雪域高原。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林海,徐凤翔孤身一人,一待就是18年,上攀珠峰大本营,下临墨脱幽谷,西达阿里、羌塘,东越横断山脉、并流“三江”,克服千难万险,建造了第一座“小木屋”―――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被同行誉为“梅开二度,香自苦寒”。
1995年,从雪域高原走下来的徐凤翔已是年过花甲。她放弃天伦之乐,独自一人,上了北京的“珠峰”―――灵山,创建了第二座“小木屋”―――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这座“小木屋”集生态科研、环保教育、西藏“窗口”于一体,徐凤翔在进行野地引种实验和研究京西生态屏障建设之余,当起了全国年龄最大的“导游小姐”,向前来参观的少年儿童宣讲生态常识、西藏风情。这座独具特色的“小木屋”,被海内外人士誉为真正的生态科教基地、汉藏团结的绿色纽带,徐凤翔因此在2003年荣获国家环保大奖―――“地球奖”。
21世纪的钟声敲响之时,步入“古稀”之年的徐凤翔又开始了事业上的“第四度青春”―――进行“中国高原生态对比考察”。5年来,她先后重访西南边陲山林,再攀西藏峡谷险峰,奔波于天山大漠,探绿于黄河源头,访沙于内蒙古阿拉善。2005年春,她集考察之成果,在北京三联书店举行了中国高原生态展,以生动的图片和精妙的文字展示四大高原的生态危情,获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
在实地考察的同时,徐凤翔还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西藏野生花卉》等专著和论文。同时,还制作了多部电教片:“西藏生态行”、“新疆生态行”等。
“人生如串梦。”徐凤翔在她的新著《走进高原》中坦言:我自嘲是个梦想家,只有孜孜不倦地寻梦、圆梦,才能使人生充实,事业有成。“每个圆梦的经过……实际上苦多甜少、苦长甜短。似乎只有经历长长的、多样的苦难历程,最后才能基本上圆梦,获得一丝慰藉与甘甜。”
时光荏苒,徐凤翔已是白发满头,却依旧情怀激越、壮心不已。如今,她又开始了新的“圆梦”―――潜心环保科普教育,以警醒世人:善待负重之大地,留存薄产于子孙。
“我国从事生态环保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环保的呼声与力量不是强了,而是弱了。我当在环保教育的道路上深入前行,这是事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决策的需要。”说到此,她一脸凝重。
一息尚存,不落征帆。这就是“森林女神”徐凤翔。
献身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研究的徐凤翔教授 徐凤翔教授,女,1931年出生,江苏丹阳人,西藏农牧学院森林生态学、高原生态学教授,西藏高原生态学研究所创建人、首任所长;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创建人、所长。徐凤翔原在南京林业大学从事森林生态的教学科研工作。虽在国内诸大林区野外考察,但安家立业在江南水乡,高等学府。本可以安居乐业,终生做一个平静的绿色之梦。1978年,年已48岁的徐凤翔毅然告别了锦绣江南,只身西上高原林海。她不畏艰险,从低山峡谷海拨600米到高原极地4500米——5300米的恶劣环境中,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从藏东南林区到藏北无人区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都留下这位女教授的足迹,野外考察总行程达13万公里。她持续深入地研究,奉献了廿载春秋,成为了西藏高原生态科研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先驱。著名作家黄宗英写的报告文学《西藏高原的“小木屋”》使徐凤翔教授的事迹名扬全国。 在西藏20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她为培养藏汉学员倾注了知识和心血,造就了一批志愿献身生态事业的优秀人才,向西藏各个地区输送了科技骨干力量,为西藏的生态教育、生态建设和科研工作做出了重大地贡献。为揭示青藏高原在生态学科上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她第一个提出将高原生态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首创了以高原为研究对象的生态机构——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西藏小木屋)。在8年筹建、10年建设的过程中,研究独到,成果丰盈,使高原生态的研究领域在世界科学范畴中占有了瞩目的位置。为探索、揭示西藏高原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的内蕴,她艰苦跋涉考察了西藏的主要林区20处,在不同海拨的各植被类型中调查发现了岗乡高蓄量林芝云杉林、巨柏和奇花异草资源,取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多项发现,在不少方面填补了高原生态研究的空白。为使珍贵的自然资源不再被人为地任意地破坏,她不辞劳苦,在建立研究、保护、合理利用等方面理论的基础上,多方奔赴呼吁,希望人们能为独特的西藏高原、为子孙后代着想,保护自然赐于人类的珍贵财富。在她的不懈努力和呼吁下促成了墨脱自然保护区、岗乡高蓄积量云杉林保护区、色季拉封山育林区、东久高松资源后备基地、巨柏古林保护点等若干保护区、点的建立;并对多处珍稀古树巨木以及生长特异呈乔木状的灌木等进行考察、呼吁保护;更对高原的多种花、果、菌、药资源的优势与保护价值进行研究、揭示。这些工作拓展了人们认识青藏高原生态、生物特点与优势的视野,为西藏自然资源的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做了科学而现实的工作。她被认为是高原生态科研教育和环境保护的先驱,更被藏汉民众称为“森林女神”。 1995年徐凤翔从西藏退休后,本可以在家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而她却应北京有关方面邀请,在北京西郊灵山创建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西藏博物园及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灵山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三位一体的生态科教园(灵山小木屋),以65岁的高龄,继续从事生态环保科研与教育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她在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下,与全所人员、各方志愿者共同艰苦创业,把原先的荒草地建成了既有藏民族特色,又有生态科学内涵,既有文化氛围,又有梦幻色彩的生态绿地花园。她走下高原,走上灵山;走出学院,走向社会。在短短的几年中,又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工作。
她除了立足基地开展科研教育工作外,还对不同年龄层次的过往旅游者友情接待,进行生态环保教育。同时还应北京各大、中、小学以及有关省市、单位的邀请,做生态环保、考察经历等报告数十次,把生态环保教育做向社会、做到实处,深受各界普遍好评。
她虽然回到内地,但仍然怀有深深的西藏情结。为促进藏汉团结,更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山川的壮美、物种的多样、资源的珍惜以及藏民族的淳朴、善良,建立了“北京灵山西藏博物园”这个西藏的“窗口”,以一条绿色的纽带把西藏和北京连接起来。
徐凤翔的行动为推动北京灵山的旅游经济开发,发挥了启示和先导作用。近几年灵山开展的“西藏风情节”和京西旅游一线,均推出了以西藏为品牌的旅游内容,既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又起到了宣传西藏的作用。
在新世纪伊始,徐凤翔教授又从较高的层面上开始了她为中国高原生态的研究与保护开始策划与行动。她将我国西部高原视为一个大系统,分三级高原面,根据他的划分开始了新的研究和探索海拨2000米左右为主的蒙、新黄土高原为第一台阶;西南海拨3000米左右为主的云、贵、川为第二台阶,海拨4000米左右为主的青藏高原为第三台阶。三级阶梯构成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生态系统。
2001年夏季,她积极关注西部大开发,了解生态现状,为保护开发提供建议,并以70岁的高龄,主动承担了世界自然科学基金制作“保护青藏高原”的青少年科普教材的科学指导任务。她对西藏高原进行了生态回访,对比考察她廿余年目击的高原生态变化和正负面生态效应,深入了西藏高原的三条典型线路。一是考察藏东南林区,下至山地暖温带大塌方区;二是对藏中河谷及北上至高原面当雄草原、“天湖”纳木错及念青唐古拉山区古柏疏林进行对比性考察;三是继她61岁首次探访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被同行认为“又创造了一个第一”之后,时隔9年,以70岁高龄又一次攀上珠峰大本营,更被同行认为是“奇迹”!这一次回访,收集了大量高原生态现状资料,一路考察,一路讲解分析,使青少年真切地认识高原,提高珍视、保护高原的使命感,更对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言、献策。
2002年夏季,她又对新疆进行生态考察,以敏锐的观察与思维,对生态脆弱及其区域特点、保护与防治等提出了警世诤言和建议。可以说,她是调动了自身所有的知识与精力,充分利用夕阳余辉,为生态科研、教育和建设与社会开发竭尽活力与潜力了!
徐凤翔教授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献身祖国林业与生态事业的远大志向,她对大自然爱悟至深,对科学工作高度负责,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退休后仍然壮心不已,志在千里。1990年以后出版了《中国西藏山川植被》、《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景观》、《西藏野生花卉》、《灵山野花》、《西藏生态》、《廿一世纪的家园——是荒漠还是绿洲》、《走近高原深处》等专著和论文多篇。其中《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一书荣获1995年中国图书奖。2003年徐凤翔又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地球奖”。这些著作和奖杯闪烁着徐凤翔教授智慧的光芒,记录着她为高原生态保护奋斗的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