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回归徐氏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1

[地方] 夏季出行指南:徐家树按下快门 只为追求人生彻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30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曾说:“活着,意味着长久生病”。

  无论你置身的悲剧,或你所赞美的生活,你所拥有的生命,你所看到的苍生大地,还有赋予我们活着的山山水水。在交错叠加的视觉里,那是至上的生命之质,一世两界的灵魂之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场误会:我被当成活佛

  80年代初,我在拉卜楞寺拍完最后一批素材,坐上一辆绿色吉普车返回县城。

  当车正要驶进全是土路的县城时,突然间街上所有的藏族同胞都潮水般地围涌过来,还没等我回过神,他们全都趴在地上开始磕头,一些商店等房里还不断有人跑出来磕头。这是我第一次来藏区,我不知车外发生了什么,更不知怎么办,只是在车内双手合十,嘴里念着连我也不知道的什么。司机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死死的抓着方向盘。车在人群中缓缓地挪动着,好不容易挪到县城唯一的招待所后,工作人员告诉我,我们的车是街上唯一的机动车,今天拉卜楞寺大活佛第六世嘉木样来寺里,也坐着同样的车。原来只是个误会,那些磕头的人们误以为我们这辆车里坐的是他们爱戴的活佛,所以全都围上来磕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虽然只是个误会,但它让我永远不能忘怀,甚至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拿起相机无数次的深入甘、青、川、滇、藏五个藏族聚居地区,我开始用心记录一个个让我震撼的瞬间。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一种缘分:我无缘见到珠穆朗玛

  每次去拍摄我都尽量住在藏族同胞家里或者寺院里,与藏族同胞和喇嘛们同吃同住,只有这样,我才能自己更彻底地接受心灵的洗礼。

  1998年,我带着一份虔诚想参拜绒布寺。但在樟木,一场大雨冲断了我眼前的路,行程被迫取消。后来很多次想去但都因种种原因而未成行,直到2006年我还在沿着喜马拉雅游走在珠穆朗玛的外围。我想这也许就是我的一种缘,这份缘只能让我透过镜头遥望喜马拉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记不得去了多少次西藏地,也记不清按下了多少次快门,但我记得,记得那次去后发现那里正在悄然的发生着一些微妙地变化。

  一次,我穿过密密麻麻的旅游人群走进一个喇嘛的房间,第一眼看到的还是那些熟悉的罗汉、神像和活佛挂像。但同时,几张与活佛挂像一样贴在墙上的流行歌曲的海报,立刻引起了我的好奇。后来,我在面具房里神像面具下的柱子上也看到一张叫《放羊的星星》的电视剧海报。

  回到县城,我想找一家网吧去发一些电子邮件。同行的向导告诉我,坐在我旁边那个正在打游戏的青年人是当地寺院曾经的活佛。据说有一天他终于还俗,还和县城的一个女孩结了婚。   

  按下快门,只为一种彻悟

  拍了那么多年,拍了那么多照片。我感觉镜头是领悟生活感官的艺术,也是洞察生活意义的目击者。但摄影和照片中的一切,都只是中介,内心的感动,才是实质。为了表达我对佛教哲学的理解,为了表现我和佛家对“生与死”的彻悟,我开始创作数码艺术。

  那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述,最本质的感叹,具有来自他内心掩饰不住的体貌特征。人与万物,万物与灵魂,在反传统的镜头里那么融洽地相处,并繁荣他的真理。

  高亢悲壮的审视与反思,这个坚守价值回顾的事业,无疑是精神的历险与殉难。徐家树的摄影作品境界表达了作者本人的达观思想,是对生命价值的宣誓与呐喊,对生与死的赞美。没有故作深沉,只是运用了奇妙的科技手法,把矛盾,冲突,追问,怀疑,这些常见的社会和心理疑难问题简单地交织在一起,于是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宽容与祥和。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0-7-31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的按下快门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瑰宝徐氏文化的联谊平台 ( 粤ICP备12026633号-3 )

GMT+8, 2024-10-1 06:16 , Processed in 0.20539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