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徐氏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回归徐氏
×
徐迅雷 知名媒体人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阅读札记 几位中国教育界的思想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他们拿一把轻巧的柳叶刀,对准小学语文课本这个重要的部位,动了一次手术。他们联合组成研究团队,以课题组的方式,认真披阅教材文本,深入分析思考,得出20万字的研究成果,此事经《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报道,一度引起强烈反响,如今成就了一本书《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这个事情恐怕是要进入当代中国教育史的。感谢郭初阳、蔡朝阳、吕栋这三位为主的作者,他们都是中学语文老师,都是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人。 生于1973年、著有《言说抵抗沉默》的郭初阳,书中简介为“独立语文教师”,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称谓。从杭州著名的外国语学校辞职出来,他成了语文教育的“独立”者。独立是一种姿态,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格。一个人,无论是学生还是先生,无论是学者还是作者,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应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否则就是一个千篇一律、人云亦云的世界。 没有独立的精神、缺乏独立的思考,后果将是什么?我刚刚看了里芬斯塔尔制作于1934年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那是“法西斯美学”的大制作。这位深得希特勒欣赏的德国女艺术家,是电影史上最具争议的导演。她通过电影语言,描写1934在纽伦堡举行的德国纳粹党第六届代表大会以及相关的各种大规模集会。君临天下的希特勒,一次次“激情澎湃”的演讲,顶礼膜拜的公众,旗海、人海,万众一心礼赞希特勒,万臂指向同一个方向……那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元首,总而言之是“一个思想”。这就是可怕的大集会思想场景,盲目崇拜、盲目忠诚——在那样的场景中,人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每个都人成了其中的“一分子”,只明白整齐划一,只晓得个人崇拜。这就是思想被整齐化、统一化、格式化的结果。这多么危险、多么可怕,其后果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了。 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离不开教育的熏陶培养。但现今的中国教育,一个大纲,一个课本,一张试卷,一个课堂,一个模式——应试教育的模式,幻想着播下素质教育的龙种,收获的却是应试教育的跳蚤。而诸多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材云教师亦云”,教师们都在同一个模子里打转,最稀缺独立思考的精神与能力。我们说抗震救灾需要万众一心,但教书育人怎么能万众一“脑”呢?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中国教育,确实病得不轻,而教材就是重要的病灶之一。要救孩子,先救教材。好在现在有一批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对教材里存在的种种问题予以揭露,还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他们着重从研究“母亲路母爱”的课文入手,揭示那些虚构的、虚假的、虚伪的、专制的、扭曲的、夸大的、残缺的、滥情的母亲、母爱形象,先破后立,推荐阅读学习真正的母爱经典佳作。透过该书,作者告诉我们:许多语文课文,存在种种价值观的问题,这可是最直接、最严重、也是最本质的问题。 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真正万众瞩目的事功,是学生学生瞩目,是家长家长瞩目。如果教材错误了,教育就不可能好。语文教材,作为人人都要学习接触的内容,是给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奠定人文底色的。错误、失误的课本,就是让孩子们吃错药——很清楚,吃错的药大抵就是毒药,尽管可能不是急性中毒而是慢性中毒。在世界教育已经发展到现代化的阶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拿诺贝尔科学奖拿到手软的今天(和平奖、文学奖不算。我写此文的头一天——2010年10月月8日,新华社发布电讯说,诺贝尔委员会把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中国“异见人士”刘晓波,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表示,这完全违背该奖项的宗旨,也是对和平奖的亵渎),我们如果还是拿一些错误的教材忽悠、误导、“催眠”下一代,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 我们的孩子当中,并不是缺少独立思考的种子与嫩芽,可怕的是被格式化的教育扼杀了这种萌芽。很多年前,我看过一个报道,是说一位小学女生在学习《小马过河》时,大胆向老师提出:寸步不离老马妈妈的小马,不可能一直被关在马棚里,否则它不仅不知道小河的深浅,也不会知道磨坊在哪里,那怎么驮半口袋麦子去磨坊?它既然知道磨坊在河的那边,那么一定是曾经跟着老马妈妈去过的,既然曾经去过的,那么它一定也晓得小河的深浅……你瞧,孩子“童言无忌”,其思想多么厉害!《小马过河》是一篇让人学过就不会忘记的好寓言,而且老马妈妈就是鼓励小马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在《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中,对这篇课文所评的星级是最高的五星级,这个我也赞同。但正是有独立思考的孩子,仍然可以对它提出自己的“质疑”。教材是用来学习的,但也是可以用来研究、探讨的;教材不是圣经,不是膜拜的对象。编写教材也好,审视教材也罢,都需要“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笔者生于1966年,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上的小学,语文第一册开头三篇就是三个“万岁”。那是政治家编的教材吗?似乎也不是。当下,中学语文教材有所变化,文本有所调整,有好的,也有不咋的。比如一些讴歌大事件、有“高大全”色彩的新闻通讯进入了课本,我就颇不以为然。不是新闻不可入课本,而是看你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入课本。还有,鲁迅文章的“进退”,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政治家编教材”肯定是不行的,我们需要的是“思想家编教材”。一些有思想的语文老师已参与编写,这就很好,比如苏教版的中学语文课本,一直在中学教语文的王栋生老师(即杂文家吴非)就是重要的编写者之一。今后应该有更多价值观正确的思想者参与到课本编辑中来。与此同时,我倒希望“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几位作者,得寸进寸,乘胜追击,对中学语文教材也进行一次梳理与批判,这同样都是为了重建的“毁坏”。 课文的选取、教材的修编,完全可以向百年前的过去学习。最近在《深圳商报》上看到报道说,人文社科系列读物《读库》的主编张立宪先生,正在进行一个庞大的工程——整理出版民国老课本,已筛选确定了8套,总共有三四百本。有人曾看到这个课本,感叹了一句:“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就在这里!而《读库1001》的第一篇就是《老课本》(作者邓康延),开头那句话概况得非常到位:“民国年间,兵荒马乱,但教育未废止。上有信念,下有常识,小学课本集二者于一身。”那是商务印书馆印制的课本,其中“新国文”第一册第八课是“天地日月”四个字。是啊,“天地日月”是永恒的,“万岁”才是速朽的。这是常识啊。几年前,我曾买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开明国语课本》(上下册),那是叶圣陶先生写的课文、丰子恺先生绘的插图,1932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读它,那种亲切的、温暖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弥漫开来…… 《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的扉页,录了康德的一句名言:“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通常只是让他们适应当前的世界——即使它是个堕落的世界。”确实,“适应”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实,但好的老师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堕落”、何处堕落、为何堕落,否则就是自欺欺人。只有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堕落”,才能在孩子身上种下改变这个世界的种子,那么,到了一定的时候,长大的孩子总会有人着力去改变这个世界,一点点、一步步的改变都是宝贵的,从而促使这个世界的发展进步,就像这几位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批判、既破又立的年青的教育工作者。 |